吉林省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趋势研究

2022-12-17 13:57:32徐铭瞳
关键词:通识工科人才

徐铭瞳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一、新工科建设的内涵

新工科的概念最早由教育部2016年提出,背景是我国加入了国际工程联盟《华盛顿协议》,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的正式会员,这被称为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我国开始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跟随者向领跑者转变。在2017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相继提出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奏响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

(一)新工科的人才需求

新工科是在国际新一轮工科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急速发展下,为了适应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应对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竞争的新形势的必然路径选择。新工科建设相较于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有着全新的要求和转变。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公布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显示,我国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稳居世界首位,是名副其实的“工程教育第一大国”。麦可思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工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占据首位,在2019年已经高达93.1%,其中软件工程、土木工程、智能制造、自动化、电子信息、数字化等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薪酬都相对较高。但与之相对的,是我国新工科人才,尤其是面向新兴产业和区域发展的新兴技术高端人才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数据显示,到2025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电力装备领域人才缺口909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450万[1]。

新工科人才相比传统工科人才,更注重兼具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不仅仅要有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广博知识,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考能力、可发展的持续学习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还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这些都对高校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挑战。

(二)新工科的实现路径

新工科学科专业建设有三种方式,一是对传统的工科专业,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或其他学科渗透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二是不同的工程学科或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复合形成新的工科专业;三是面向国家需求和产业革命变革形势,出现前所未有的新专业。加快对新工科专业的建设研究,才能够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目标、方案、模式的变革,实现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变革,实现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最终实现培养适应行业产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的目标。如:同济大学围绕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绿色低碳产业进行了相关的学科建设工作,开展建设了多个新工科专业。如:智能制造(同济大学是全国唯一获批智能制造专业的高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人工智能等;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设了一批如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课程群,并引入一批产业界的专家来授课,利用这个课程群把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打通。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结构,根据学科专业升级改造形势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合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要坚持开放办学、合作办学,转变教育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促进转型升级,如吉林大学与一汽集团合作创办了红旗学院,长春工程学院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BIM技术产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成立了国际工程师学院,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二、吉林省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建设现状

自新工科建设概念提出以来,随着教育部陆续开展的实践改革项目研究和国内各高校学者自主开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新工科建设不断向纵深化发展。其中吉林省地方高校作为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普通高等院校,对于新工科的研究和实践更为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长春工程学院为例,近五年,学校以新工科建设项目为抓手,不断推动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并探索交叉复合型专业的建设。学校以吉林省“一主六双”发展战略中对产业结构的全新布局为依据,关注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建筑等支柱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科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积极探索“专业+人工智能”的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建设了“智能建造”专业,并启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建立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高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体系。[2]

吉林化工学院探寻了依托省级重点科研平台构建新工科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线图的显示下,学校成立了应化专业“新工科创新创业小组”,进行“大化工”交叉学科的基础技能培训,确保学生独立动手操作能力;采取导师责任制和产学研合作机制,由导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合作科研项目以及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以科研平台为载体,为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平台和指导。通过以上方式,构建适应新工科的创新型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

长春理工大学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实践性的探索,在以OBE理念为导向的前提下,尝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基于PBL的“学思交融”学习模式和强调过程性学习的课程考核激励模式,通过对以上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

(二)存在问题

不可忽视的是,新工科建设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

一是新工科建设研究方向失衡。以中国知网的数据分析为例,搜索“新工科”关键词,可以发现目前吉林省地方高校的新工科实践及理论研究较多停留在中微观层面,并以培养学生角度出发所开展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为多,对于新工科的内涵概念、特征规律、发展趋势、建设评价等宏观理论问题,以及从高校自我审视角度出发的教师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协同创新(国际交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社会服务(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涉猎甚少。

二是高校教师新工科意识淡薄。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经济时代的纵深发展,科技、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除新的科学技术催生出一些新生学科外,通过跨界、交叉、融合产生出新兴、新型学科将是新工科面临的主要任务。对多数高校来说,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更具操作意义。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深化改革要远远比课程的结构更为重要,需要高校的专业教师跟随管理者深入到新工科的建设过程中。

但调查研究的结论并不乐观:目前部分高校的专业教师对于新工科的认识模糊,不清楚新工科建设的内涵意义,只是随波逐流地跟着学校的建设方案和工作部署被动开展工作,教师在最新行业技术、实践能力方面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教与用脱机现象普遍存在,而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他们短期内也很难达到复合型专业教师的标准。[5]

而另一方面,在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时,往往因团队技术或专业能力限制而处于被动状态,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与企业的现实需求往往也有差距,尚未跨出地区范围的地方高校新工科教育想要实现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更是困难重重、浅尝辄止,致使新工科的建设工作浮于表面,与切实地培养高质量新工科人才、满足行业企业现实需求、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相差甚远,这显然不能满足新工科教育是为了引领国际工程行业发展的宏伟目标,对于地方高校尤其是工科高校而言,不利于其构建长期发展目标和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

三是新工科通识教育体系尚不健全。工程人才的通识教育绝不能仅仅视为素质教育,通识课程的设计也绝不能简单等同于公共基础课。目前部分高校仍然只是将原本的公共基础课作为通识课程,部分高校为满足课改需要甚至取消了逻辑思维、应用写作等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课程,跨学科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真正意义上的通识课程的设置比例仍有待提高。

与此相对的是,我国香港地区和国外的工程高校非工科专业课程的占比基本可以达到50%,例如在印度,高水平的工科院校都开设了管理学和美学课程,尽管专业课比例不是特别高,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却足可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国际普遍的认知是,通识教育应该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应用情境的创设,创造对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注重课程的整合,除工科课程自身的整合外,还应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等学科间建立广泛的联系网络。这应该是我们应遵循的方向。以同济大学为例,学校实行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开展跨专业选修,实现从人文到科技的隔离与融合,从经典文理通识基础到现代各专业、学科前沿,从封闭知识体系到开放时空载体、扩展到全球视野知识体系,同济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是走在国内前列的。

三、吉林省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趋势

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形势,高质量推动大学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现新工科建设的长远目标,吉林省地方高校从以下方面强化新工科建设实践应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关注理论研究和宣传,引导新工科概念入脑入心

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特征、新规律、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关注新工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科技产业革命之间的关系,研究新工科文化在高校内的推广普及,做到每一位教师都深刻掌握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意义,从思想认识上建立起认识高度,做好新工科建设。

(二)关注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切实打造符合地方产业需要的高质量工程人才

要进一步研究如何优化新工科的学科专业结构,在不断开展传统工科专业转型改造升级和尝试学科交叉复合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全新的工科专业的建设路径,关注学科专业的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尽可能地突破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层次的局限性,打造省级甚至国家级的优势工科专业,从根本上为培养高质量工程人才奠定基础。

(三)关注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研究高校工科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结合吉林省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十万计划’”的要求,积极探寻教师发展的能力要求、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引进企业高水平技术人才到校兼职、建设实践基地或平台、校企合作开展协同育人和科技创新等方式,提高高校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建强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关注产教融合,深化政产学研用体系构建

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在已有基础上,不断通过调研、座谈等精准对接行业产业发展对工程人才和工程技术的现实需求,提炼工科特色,突出成果转化,深化合作机制,助推产业发展。[6]

(五)关注国际交流,实现先进经验汲取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双赢

要研究国内外工程标准和发展趋势,研究一流工程院校的先进案例和典型经验,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等方式,创新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路径,提高新工科人才的国际化水平,以此实现教育兴邦、工程强国。

(六)关注通识教育,培养新工科人才的人文情怀、工程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

要突破传统的专业局限性,将视野更多地投向人文学科与工程学科的交汇融合,提高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和重视。以人文教育培养工程人才的审美能力、人文情怀、工程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操守。

(七)关注建设效果评价研究,为新工科建设引导方向

在国内新工科建设已取得一定进展的前提下,要研究新工科建设的实效性评价,通过明确评价指标、确立评价体系,来分析判断新工科建设的实际效果,引导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应关注哪些方面,有方向、有原则、有目标、有标准地开展新工科建设,切实提高新工科的建设质量。

四、结语

新工科建设开展五年来,极大程度地引导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或应用研究型转型发展。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当下的高等工程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与行业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关注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天然使命和职能,这也是本文研究并提出以上发展趋势建议的目的所在。未来,随着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对于工程人才和工程技术的需求将会随之发生变化,需要高等工程教育界不断深入研究,应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猜你喜欢
通识工科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