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尚德学校 王恒
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理念,也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要求。将各学科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融合,在各学科学习过程中渗透德育理念,不仅是国家大力弘扬和持续推进的育人理念,也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教育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是现代教育培养出复合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各任课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存在的德育因素,并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德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我国教育部于2010 年出台了一部有关教育发展的文件,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其中明确要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要严格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发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有利于推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教育事业的繁荣,是具体教育实践在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次具体应用。
青少年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其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以及智力方面都产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个体身心发展也在不断成长。但是由于青少年的认知水平有限,还没有形成辩证思考的思维,可能不能对人、事、物形成客观的评价,容易受外界事物的不良影响,而且可能会对人、对事产生一些敏感、偏激的情绪,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长。而这个时期学校开展德育,对学生的性格品质、心理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青少年发展整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德育,教师坚持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把德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发展中的各方面问题,也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的一致性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教育,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不能彼此之间产生矛盾,不能让学生感到混乱从而无所适从,要相互统一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统一、不存在内在逻辑矛盾的教育系统,保障学生能够按照教育的目的和要求而发展。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对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各种教育因素被德育统一起来,相互为了一个共同的大目标,各学科齐头并进对学生进行影响和改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各个学科对学生的要求天差地别,每个学科都有独立一套的评价标准,没有一条主线把它们贯穿起来,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思维混乱,造成身份认知失调和自我认同的错位。因此,各个学科都要落实德育的目标、开展方法和开展规律,利用各个学科的课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促进教育影响的连贯一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用良好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辅助学习。中小学阶段无论哪个学科,都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才可以掌握,要让学生首先学会付出时间和精力,才可以收获学习的成果。中小学学生勤奋学习、谦虚学习的良好品格就是德育要求学生具备的,只有学生拥有坚定不移的学习信念和强大意志,才能锲而不舍地学习任何一个学科,实事求是地主动学习,从而不断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学生只有在具备这些基本的道德品质的情况下,才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完成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任务。因此,各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各个学科的学习效果。
语文、历史、地理、外语等文科知识中蕴涵了很多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教师在讲解这些课程的教材内容的同时,本身就是在传播与道德有关的理念,启迪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具备社会主义道德观,自觉与错误观念做斗争,抵制错误思潮的诱惑和腐蚀。比如语文课本中存在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课文中塑造了很多爱国英雄形象,有利于学生通过这些爱国英雄形象,树立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还渗透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观念等,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涵养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语文教材中包含着极深刻的德育因素,需要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在历史学科中,教师通过对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过程的讲解,阐明历史规律,指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史为鉴,教导学生不忘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不断影响下,正确看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自觉做到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用正确的导向指导自己的具体行为。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是勤劳、善良、充满智慧的民族,为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理科,虽然没有直接涉及人类的价值观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但是通过深刻揭示自然规律的实质,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德育意义。当涉及科学家艰苦不懈地进行发明创造和为了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事迹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面对困难时的意志力和信念。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具备的良好品格。对体育教育,学生从中可以获得的优秀品质同样不可忽视。无论是篮球、足球还是排球等体育运动,在进行活动的同时大多需要团结协作,学生之间组成一个亲密的集体,人在集体中才能体现出运动的价值。这就在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了学生为集体服务的社会意识,从中明白了体育运动对德育的重要渗透价值。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并不仅限于学科教育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和程序上,进行德育的机会无处不在。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开展规则教育,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有效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树立,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如,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大力表扬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对于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适当进行批评教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学会守时、惜时。
其他学科对德育的渗透影响,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也体现在教学完成的其他环节中。每位任课教师所具有的师德,就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包括不同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也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位好的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个师德出现问题的教师同样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对喜欢模仿的中小学生而言,总是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无论教授哪一学科,教师都要对自己的思想道德提出更高要求,要设立比普通人更高的道德标准和规范,严于律己,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六项规定,关心爱护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言行感染学生,做到高尚品德和学科知识的传递齐头并进。教师可以在各学科教学细节中,充分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下,了解德行品质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各个教师的感染与熏陶下,约束自身行为、培养良好思想,积极开展多样性、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发挥各个教师的个人品德魅力,使学生在榜样力量的影响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增强各个学科学习的综合能力。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全体学生,是教师进行德育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只有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方向,才可以做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坚定每个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伟大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先进的理论体系,超越了学科的概念,几乎在所有学科中都有具体体现。例如,政治课上,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在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把其中对个人要求的价值观摘取出来,作为开展德育的标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对每个人的具体要求,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具备了这四点,学生才可以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不断成长为有道德、有品质、有文化、有理想的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点以及其中渗透的道德品质的思考与应用,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知识内涵,同时涵养自身道德修养,突出课程学习的技能性和内涵性优势,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能力。
想要达到良好的学科德育渗透效果,关键在每位教师都要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对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德育方法。对此,教师要增加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了解程度,在充分而全面地了解一个学生的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德育方式和德育的切入点。只有找到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相匹配的一个关键点,才能做到德育的针对性,取得预期的德育效果。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较低,学生思维达不到一个比较抽象的高度,思想和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更易于教师进行德育渗透。对这些小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德育渗透。高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特点,已经发展出一定的抽象思维,也具备了一定的理性精神和抽象思考能力,教师可以渗透许多抽象性强、理论性强的辩证唯物主义中的有关哲学观点,把有关竞争与合作、民主与专制、平等与自由等这种需要不断思考才可以理解的德育内容进行讨论,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学科教师在进行学科德育渗透时,不仅要考虑所接受德育的学生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还要深入分析学生当前的思想状态,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注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良好品格形成并非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往往需要相对较为漫长的过程,其中充满着曲折,需要教师事先做好心理准备。对一个学生的德育过程,往往需要不同教师在不同阶段一起努力,才能达到预定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过程中,要做到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不可以因为学生一时没有进步就轻言放弃。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需要教师用最大的耐心,尽最大的努力进行德育。教师要增强对教材知识点的深入探究,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可以学习到全面的学科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科学习综合素养。例如,在进行知识点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围绕学科的内容性、结构性,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在其中形成较好的道德品质,还能够充分展示学科育人的价值,让学生成为一个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无论哪个学科的德育都要立足课本,避免出现过于重视德育,而忽视智育和美育的情况出现。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住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把德育蕴涵在具体知识的讲解中,学科的知识性与思想性互相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和感染,不知不觉中改变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习惯。德育过程中切忌过于刻意,避免学生排斥,教师要注重打造全新的学习环境,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德育。与此同时,在立德树人思想下,教师要结合各个学科的优势性、发展性、实践性特征,鼓励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形成学习思维、建构学习认知,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究能力,从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渗透学科的本质与内涵,使学生在探究课文内容中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深度培养,并加速对语文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
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进行多学科的德育渗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各任课教师的反复沟通和交流,互相交流经验,思考所教授内容中可以进行德育的具体知识点。同时,各学科教师要从内心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学生,不断探索德育渗透的方法,并且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师德修养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