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艳艳
以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及建议——以开封市尉氏县为例
潘艳艳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451464)
粮食产业是农业支柱产业,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尉氏县在以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巩固和强化粮食安全保障、以粮食产业为重点持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等多举措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迈出新步伐。
粮食产业;农业现代化;尉氏县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1]。这对新时代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中,开封市尉氏县以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探索,打造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样本。
尉氏县总面积约1 307 km2,拥有耕地132.8万亩,农业人口77万人,常年种植粮食作物200万亩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9 478元,是全国优质农副产品产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时提出“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取得新突破”的殷切嘱托[2]。近年来,尉氏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抓粮食保供给、建粮田夯基础、调结构促增收、优链条谋转型,走出了一条以粮食产业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3]。多年来,尉氏县坚决抗稳保障粮食安全的时代重任,不断夯实粮食稳产高产根基。
一方面,深入贯彻党的各项惠农政策,积极落实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一系列强农、富农、惠农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另一方面,在稳定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连续实施农作物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业项目,抓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指导农民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2021年,尉氏全县夏秋粮食作物面积167.92万亩,粮食总产76.9万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 458元。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尉氏县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稳产高产夯实基础。
第一,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尉氏县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的标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累计完成投资12.68亿元,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84万亩。
第二,加快农田示范区智慧化建设。尉氏县建成河南省首个“5G+智慧农业”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全面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通过手机App,对基地土壤环境、气象信息、作物生长等全过程进行远程实时动态监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第三,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在高标准农田内引入商业保险,为全县农用变压器、机井进行投保,确保“设施管用,群众满意,长久持效”。2021年尉氏县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
围绕全县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尉氏县通过政策扶持、模式引导、拓宽融资、宣传推介等方式,培育了一批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水平。
第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以大红门、千味央厨、耕耘农业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构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产业布局。
第二,积极支持加工业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不断完善产业链条,逐步推动休闲食品、功能食品等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落地。
第三,扩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在与农民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截至2021年底,尉氏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0余家,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 713家,注册家庭农场568家,种粮大户规模在50亩以上的共194家。
多年来,尉氏县持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培育、引进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着力提高农作物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一,持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组织百余名技术人员分包上千户科技示范户,实施每个科技示范户带10户的“百千万示范工程”,通过开展精准指导、集中培训、观摩交流等形式推动技术的高效落实。
第二,大力开展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高产创建等农业项目。全县拥有大型植保机械百余台,植保专业合作社近十家,统防统治服务队几十余个,夏秋两季开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100万亩左右。
第三,开展耕地质量监测。2021年建成完善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圆满完成监测点试验秋作物收获考种工作,并加强监测点设施的管理维护,进而及时准确了解全县土壤墒情变化、抗旱减灾,以指导农业生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疫情防控政策导致的人员流动限制、间歇性停产停业、交通物流中断等连锁反应对粮食生产乃至整个农业发展都造成强烈冲击。尉氏县粮食的加工流通和应急保供能力也面临严峻挑战,暴露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比如粮食应急管理精准性不足,应急储备结构不够合理,应急供应渠道缺乏协同性,监测预警体系敏锐性不高等。近几年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各类不确定风险不断增加。因此,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是当前党和政府面临的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一,粮食产业发展受限。尉氏县的粮食产业以小麦为主,供给总量和品种质量一直是尉氏小麦的优势。虽然近年来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但总体占比仍然较低。由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经纪人、普通农户等经营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导致优质小麦混种、混管、混收现象突出,优质品种不能产出优质小麦,优质小麦不能卖出优价,制约着优质小麦规模化发展。
第二,粮食加工业发展不足。尉氏县的粮食加工业多是以面粉为主的初加工企业,从事小麦粉、食品等精深加工的企业数量少,再加工能力较弱,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初加工企业又面临粮油产业寡头垄断、小麦价格上行、运输成本提升等不利因素影响,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加大。
第一,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尉氏县人均耕地较少,80%的农户承包地不足5亩,且分散化、碎片化严重,粮食生产经营效益仍处于低位。目前尉氏县土地流转千亩以上规模的大部分从事果树、花卉、园艺甚至养殖,从事粮食生产的较少。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普遍亏损,导致大批流转后的土地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粮食生产受到影响。
第一,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近年来,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复发,一系列风险交错叠加,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投资者投资农业的信心。
第二,缺乏金融支持。由于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种植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等原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很难得到金融机构支持,还有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为没有有效资产抵押,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其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第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一些诸如设施农业等高效种植模式由于发展投入较大,且近几年没有相关扶持政策,造成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处于徘徊观望状态,农业经济发展后劲乏力。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是时代赋予产粮大县的重要使命。
第一,建立粮食核心区价格保护机制。对尉氏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大豆生产保护区健全粮食价格保护机制,严格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来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种植面积不缩水,产能不滑坡。整合涉农部门有力资源,全力投入高标准粮田建设,持续扩大高标准良田规模,提升粮食产供能力,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第二,加大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加快推进生物种业、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强化农业技术在粮食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深入粮食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以提升粮食生产效益。
第三,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系统、高效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及时精确掌握粮食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制定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对粮食应急保障企业加强支持,全力推进粮食应急加工、供应、配送、储运各环节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粮食应急保障水平。
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助力农民增收,振兴农村经济,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尉氏县应在巩固和提高粮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出台保护性、扶持性的发展政策,不断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你们饿吗?宇晴师父的黄梁驿里,应该还有剩下的驴肉、馒头和黄粱酒,味道不错的,虽然是凉的!我去替你们弄一点过来吧!”吴耕说。
第一,做大做强优质农业。壮大尉氏县小麦等优质农产品规模,持续优化品种、优化技术、优化品质,鼓励注册农产品商标,积极申报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坚持不懈地创出更多有影响力的品牌。引导本地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收益分红等形式,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大户、低收入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参与价值链收益分配。
第二,加快补齐精深加工业短板。坚持“外引内扶”,以高端制粉、特色食品为重点,引进一批市场知名度较高、核心竞争力强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和帮助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更新技术装备、研发新产品、开展对外合作等形式增强精深加工能力,带动产品实现就地转化增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是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的要求,也是促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4]。
第一,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完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对从事粮食作物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落实贷款贴息、示范奖励、土地流转奖励补贴等资金扶持,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第二,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服务体系。坚持需求导向,建立健全指导服务机制,通过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选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点等措施,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健康发展。
第三,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能力。全面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加大职业农民培养力度,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重点群体开展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农民群众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建立联合合作机制,不断增强新型经营主体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小农户增收的能力[5]。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激活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尉氏县应建立健全政府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农民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农业有效投资,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第一,巩固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内逐年增加农业资金投入,确保农业投入增长与地方财力增长相适应。政府要加强对各类支农资金的集成整合,对粮食与加工业、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等领域进行重点支持,实现资金利用效益最大化。
第二,加大金融服务农业力度。加强对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探索将温室大棚、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等纳入抵押范围进行合法融资。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政策,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投放量,分散规模经营风险。
第三,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发挥政府财政的引导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作物高产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做好社会资本投资的指导服务工作,增加社会资本投资的信心和持续性。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当前守好粮食安全底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总遵循、总指引。面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扛稳保障粮食安全的历史重任,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提升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和水平,以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1]万鹏,吴兆飞.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习近平这样强调[EB/OL].(2020-07-25)[2022-09-0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725/c40531-31797669.html.
[2]方化祎,高长岭.让中国“碗”盛更多“河南粮”[N/OL].河南日报,2019-03-08(4)[2022-09-29].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9-03/08/content_323543.htm.
[3]李运海.藏粮于地土生金——“看麦收话重任”系列观察之三[N/OL].河南日报,2021-06-03(2)[2022-09-29].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1-06/03/content_497327.htm.
[4]郁静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实施加快培育现代农业“领头雁”[N/OL].人民日报,2022-07-11(2)[2022-09-29].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07/11/nw.D110000renmrb_20220711_2-02.htm.
[5]王海.怎样从“五化”实现粮食安全发展[J].广东蚕业,2022,56(6):14-16.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0.21
F326.11
A
2095-1205(2022)10-71-03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数据时代社区智慧治理模式研究”(2021CSH030);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22年基本科研费项目“信息技术推动基层治理智慧化的路径研究”(2022E19)
潘艳艳(1987- ),女,汉族,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