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竹林
我是2016 年到深州市政协文史委工作的,直到2021 年离开文史委。5 年时间,丰厚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滋养着我的创作灵感,在这里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讲述,更是把挖掘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作为责任和使命,旨在讲好政协文史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坚守信仰,无畏生死,追寻红色记忆感人肺腑。2018 年,获知一位深藏功名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单树昌的信息,便第一时间联系入户采访。老人1957 年转业回农村后,把十几枚军功章及各种证书锁起来,从不向外界提起。直到前几年身患重病,子女才拿起斑驳的钥匙打开了尘封的往事。90 高龄,精神矍铄,说起战争,依然情绪高昂。我以《戎马半生谱芳华》详细记录了老人1945 年应征入伍,在解放战争中辗转大半个中国,又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程。老人半生征战,半生隐匿,对过去看得很重,不然不会把荣誉深锁抽屉时,不准任何人动那把钥匙;老人对过去又看得很轻,不然几十年后,说起自己的九死一生,都是轻描淡写。2021 年,在建党100 周年之际,我采访了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蒋玉捷。1942 年在日军发动“五一”大“扫荡”后,深县(今深州市)抗战进入极端残酷时期,蒋玉捷毅然投身抗日烽火,为革命出生入死。近80 年党龄的老人把党的教诲变成了最通俗的语言:“前面是口井,需要有人跳,共产党员就要带头跳。”老人的革命史呈现在了《妇救会主任的热血青春》一文中。许多讲述者都是老人。恬静的神情、花白的头发、苍老的容颜、颤动的双手,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故事。面对年逾9 旬的长者,和他们沟通也有困难,需要老人的家属在旁边翻译,也有时我们都听不清楚,老人就要多次的重复。一次采访不能达到讲述的目的,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约访。无论多少次,我都会随时到场,只为把听来的故事详细记录下来,更好地传播出去。
恪尽职守,以梦为马,倾听励志故事催人奋进。政协委员们来自不同岗位,背后有着不同的奋斗故事。采访坚守城市水质净化事业的张向东委员,为平凡岗位创造的不平凡业绩所赞叹。业务上为了精益求精,他放弃无数个节假日,攻坚克难;管理上为了更上层楼,他业余时间学习先进管理模式,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拓展业务。他的敬业精神记在了我的报告文学《为了这一方碧水》中。他的事迹是众多奋斗者的缩影。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从事业起步、发展到壮大,背后无不渗透着坚韧在里面。经历常人没有经历过的困难,才会激发出超于常人的斗志,才会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听他们讲故事,却分明看到了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初心,逐梦前行的执着。
初心不变,笔耕不辍,发掘地域文化任重道远。深州历史悠久,曾孕育出深州蜜桃这个穿越千年却甜蜜依旧的地方特产;孕育出形意拳创始人李老能这样的传奇人物;孕育出恒麓书院、博陵书院、文瑞书院一脉相承的文化故事,更孕育出刘秀走国千年不更的地名村名故事。为探究盈亿义仓的历史,我曾几次到现场感受一砖一瓦的魅力。走进义仓,才获知清末知州吴汝纶为避战乱,离任后近30 年再次返回深州,在义仓主持编撰《深州风土记》,得以成书。岁月变迁,义仓见证了历史发展,感慨良多,《百年深州盈亿义仓》得以迅速成文,发表在《乡音》杂志。深州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城市的特色名片,我源源不断地汲取着创作营养,源源不断接纳着各种风格的故事。采访中,不止一次听说过深州马家庙村马家的传奇故事,于是各种查询,各种约访,“哲匠世家”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马家兴隆木厂——“哲匠世家”的不朽传奇》一文跃然纸上,刊于《乡音》,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传奇世家。
听故事的路有坦途也有泥泞。曾经冒雨到百里外的偏僻村庄做采访,车抛锚,人淋透,却调侃着“不经历风雨不见彩虹”地微笑面对;曾经在节假日放弃休息时间,借外地游子返乡之际加班采访;曾经为摸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几次三番到一地采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采访预期,还原事物本真。
我总是感念“政协”这个平台,在这里我有机会听到更多的好故事。我也常常感念那些深情的讲述人,机缘巧合的遇见,有了“你说我听”这美好的状态。在政协听故事,总会与好故事不期而遇。如此,才有了文史集《深州文脉》、散文集《大美深州》,有了《刘氏兄弟家国情》《南马庄的烽火记忆》等文,有了翻译《深州风土记》无数个挑灯夜战。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是为更好地讲故事;做一个好故事的传播者,是我神圣的职责。精彩故事还在发生,尽管岗位有所调整,记录的笔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