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政协
保定市政协坚持以“四个明确”为导向,不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开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新局面。
明确市县政协的主业是协商建言。规范协商议题。按照“大格局小切口有支撑”的思路,围绕重点、热点、难点等内容精选协商议题。推动21 个政协组织建立年度重点协商议题会商制度,实现“年度协商计划”以党委、政府、政协办公室的名义联合印发。完善协商格局。依托市政协“有事来商量”品牌,构建“1126+N”协商议政格局,指导20 个县(市、区)政协构建了“1124+N”(即每年举行1 次政协全会、1 次政府政协联席会议、2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协商、4 次重点履职活动,以及若干次界别群众协商会)协商议政格局。提升协商实效。坚持做到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和实施之中的全过程,对协商各环节、全过程进行规范固定。在党政层面,要求各有关部门在领导批示或具体办理一周内反馈政协;在政协层面,要求在收到党政部门成果反馈后,一周内要向相关政协参加单位及委员进行反馈。
明确市县政协的主责是凝聚共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认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制度,坚持以政协理论中心组学习为引领,把会议课堂集体学习与履职工作实践学习结合起来,把“线上”学习和“线下”培训结合起来。建立政协党组同政协各参加单位经常性联系制度,每年至少召开 1 次党外委员座谈会。严格对政协新闻宣传以及调研报告等履职成果的审核把关;加强对微信矩阵、网站等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凝聚广大委员共识。建立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制度,每年至少组织1 次党外委员专题视察。持续发挥好“三联三带”(政协党组成员、机关党组成员、专委会功能型党支部成员联系带动党员委员,党员委员联系带动党外委员,委员联系带动界别群众)工作机制作用,积极为保定市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面向社会传播共识。指导县级政协建立市县联合、互融互通的“党员委员活动小组”“委员之家”等履职平台,组织引导委员就近就地开展工作,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增进共识的工作。以定兴等县级政协为试点,探索建立了乡(镇、街 道)委员活动召集人制度。
明确履职工作的主体是政协委员。优化委员队伍结构。指导 20个县 (市、区)全部建立“一办四委”机构设置,不断深化“全员入委”工作成效。协调党委组织、统战等部门对县级政协 界别设置进行再梳理、再优化,作出了适当提高民主党派、无党派、新的社会阶层等代表人士的比例等具体要求,划定了县级政协界别数量原则上不应少于12 个的数量“底线”。提高委员履职能力。在市政协建立了“2+4+N”(每年举办2 次全员集中培训;每年分级分类举办4 次委员讲坛;专委会每年组织若干次的读书交流活动)委员讲坛制度,让委员既当好学员,又当好教员。加强委员服务管理。力争让每位委员每年至少参加1 次协商议政等重要会议,以及至少2 次视察考察调研等重要活动。持续深化“专委会出作品、常委写作文、委员做作业”履职档案制度,积极开展“三好”提案、优秀调研报告、优秀社情民意信息等优秀履职委员评选工作,进一步完善委员退出机制,从制度上形成委员产生、履职到退出的联动闭环。
明确服务委员的主力是政协机关。规范党组织设置。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全部构建规范统一的6 级(5级)党组织架构体系,建立党组成员联系县(市、区)政协工作机制,不断推动全市政协系统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加强机关人员力量。积极推进政协机关与党委、政府机关之间干部交流。指导涞源等县级政协为试点,探索尝试“政协主席、副主席编制由党委统筹,不占政协机关编制”,成立文史档案馆、信息化中心、委员履职服务中心等灵活多样的核增编制方法措施。提升机关人员能力。持续深化“以干带训”,合理配备不同年龄层的干部,做好“以老带新”“传帮带”。打破“惯性思维”和“固有模式”,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服务委员实效。持续加大考核力度,坚持赏罚分明,全力打造一支“心中有党、肩上有责、脚下有泥、笔下有铁”的新时代政协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