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晔
(中共常州市委党校,江苏 常州 213016)
现代化最艰巨的任务在乡村,最大的潜力也在乡村。全面小康后的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牢牢把握“三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夯实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既要推动传统农业从高产高效向高质高效转变,也要在城镇化背景下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吸引人才聚集和资源聚集,最终实现“三产融合”。只有解决农民就业,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使得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中极其重要一环,产业振兴必须结合乡村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同形态的资源禀赋和特色类型差异形成的地域类型是决定地区发展模式的关键因素。地域类型是指由若干发展条件、生产结构、发展特点和发展方向相类似的地区或单位组成并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地域单元,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分类中,按照地域区位可划分为城中村、近城郊型农村、远郊村、远城郊型农村等,各自的区位不同,资源优势和人口结构也各不相同,譬如城中村积极利用地理优势,与周边工业区、商业圈浑然一体,占据便捷交通和周边公共配套的优势;远离城市的乡村,优良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与宝贵财富,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和文旅融合;位于城市边缘的城郊农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大部分土地优势,人口处于流失状态,既不占据城中村的地理区位优势,也不占有纯农村的生态优势,如何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转型发展,是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个堵点与痛点。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土地开发中最活跃的区域,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特征向农村特征过渡的地带,同时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地域景观特征:其发展既受到城市中心辐射作用的影响,又受到远郊乡村向城市集聚作用的冲击,同时还具有极强的自身城市化发展的倾向,但在地理区位划分上却处于农村。城市边缘的城郊农村,与郊区或城市中心区相比,大多数城市边缘地区人口密度较低,缺少规划引导和基础设施,存在着多种制度治理的情况,农村流动人口居留地。城郊农村基本特点体现在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对城市的依附性。
1.1 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
广义的社会结构,指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般状态,是对整体的社会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静态概括,是相对于和社会过程而言的。在社会各种基本活动领域中,社会经济结构对于社会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城郊农村在经济体制上与城市经济结构既一致又有区别,譬如在工作待遇上享受一致却在养老待遇有所区别。主要是在政治体制上和人口结构上复杂性大。
1.2 社会经济结构的动态性
社会结构根据社会需要而自然形成或人为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运行的过程也是社会结构发挥其社会功能的过程。当社会结构运行遇到某些障碍或产生某些病变的时候,社会结构预定的社会功能随之遭到破坏,要么该功能萎缩退化;要么该功能扭曲变形,偏离预定轨道;要么该功能嬗变转化。城郊农村最大的动态性就是人口,一方面是本地人类因层级跃迁大量向城市转移,造成人口流失,逐步形成失去年轻人的空心村。另外一个方面,外来人口更多因经济原因选择在城郊农村居住,造成在社会治理上的混乱。
1.3 对城市的依附性
一些城郊农村存在居民生活区与城市工业区的混杂的局面,这种似城非城、似村非村的特征决定了其所处环境的依附性,交界地带承载更多的社会经济活动,具有较高的发展价值,但是在社会结构体现出在经济结构上最为明显的功能扭曲。与城市中心区相比,大多数城市边缘地区人口密度较低,缺少规划引导和基础设施。同时存在着多种制度治理的情况,包括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城市政府、企业甚至包括省级政府等类型,其不多不少都带着城市印记。因此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上研究,城郊农村从经济发展上依附于城市发展。
2.1 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使得大量土地被征用,一方面导致城市边缘的城郊农村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同时其也增值。土地征用使得城郊农村在资产上的完成了形态转变,由有形的土地转化为无形的资金流,但也因农村的粗放式管理导致集体经济的损失。特别是财务制度执行不严,监管不力产生漏洞,非生产性支出数额较大。
2.2 管理体制上的二元性。城郊农村从地域上毗邻城市,受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影响巨大,与城市的发展关系密切,大部分已溶入城市发展的空间范围,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上也是城市区域的一部分。但在行政管理上属农村制,以村民自治的组织形式实行农村的管理和发展;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村集体享有宅基地和自留用地等政策,但市场准入受政策限制;在人员管理上带有较为明确的社区性和福利性,社区范围之内的村民享有宅基地、集体收益分配、入学、就业、合作医疗等方面的优惠。
2.3 经济结构上的非农性。受地理因素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城郊农村走的是城乡一体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城市化率非常高。受到城市化过程中土地需求的冲击,农业用地急剧减少,农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直接导致近郊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
顺应消费新需求,在更好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推动乡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繁荣农村消费市场,更好赋能乡村振兴。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我国许多城市内生发展的动力之一。文化是魂,旅游是体,为旅游注入文化灵魂,是新时代旅游产业的大势所趋。文旅融合是指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各要素间打破原有要素边界及产业边界,通过交叉重组、有机整合、互相渗透等方式形成共生体的过程。
文旅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重要途径,文旅融合可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内涵,实现产业的长久发展。文化和旅游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将乡村旅游列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并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品牌塑造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
随着文旅融合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使得更多的城市居民来到田间地头,感受乡野之间的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相较于城市,乡村有着特有的乡土气息,更具本土的乡风民情。城郊生态优势区旅游建设,既提供了城市近郊保留乡村特色而又适宜市民游憩休闲的地方,避免了城市化发展的土地恶性扩张与破坏,又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乡村产业振兴,创新城乡融合模式。乡村文旅融合能够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村发展。面向未来,乡村文旅供给要紧跟消费升级趋势,推出更多文化味更浓的优质产品,在更好满足游客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位于城市边缘的城郊农村如何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转型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城郊农村在失去土地优势后的发展,必须立足生态资源优势、近郊区位优势、特色品牌优势,不断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文旅融合品位,走复合型多元化乡村发展新路。
随着鼓励文旅融合政策相继出台,各地文旅融合发展势头迅猛,文旅融合项目遍地开花。但是,现阶段文旅融合产业大部分还是以粗放型管理为主,存在着较多的共性问题:一是项目同质性高,对地域文化缺乏深度挖掘;二是区域间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协同发展,出现“一窝蜂”“扎堆开发”现象,降低了同区域内旅游产品竞争力;三是同一区域内文旅融合开发缺少联动性,大部分都没有形成区域整体品牌形象,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形成区域品牌效应。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对于文旅融合发展缺乏整体统筹规划,导致区域内文旅融合开发项目定位雷同,文旅融合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乡村旅游开发的乡村通常已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如特有的村落文化、风土民情、优质的自然风光等,但是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这些宝贵条件和资源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和展现。呈现出的旅游产品特色不足,形象不突出;旅游周边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创新度不够。
4.1 发展区位优势,完善基础设施优势,围绕城市消费者的休闲、生态的需求、挖掘并凸显乡村的多元价值,为乡村产业转向休闲旅游产业提供市场驱动力量。针对目前乡村文旅融和发展出现的同质化现象,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行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摸查各省、市、县、镇、村的旅游资源,制定总体规划布局,对各级政府的乡村开发给予总体定位、方向,避免出现盲目开发、重复开发,做到积极培育新亮点,打造培育“假日游、周末游、乡村游、研学游”等文旅融合新品牌。乡村文旅融合并非简单堆砌、表面整合和机械叠加,只有在与当地政府、村民积极沟通合作前提下,深入探索本地文化的寻根与再生、村庄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持续为乡村发展增添活力。
4.2 因地制宜地盘活农村空置资源,赋能乡村产业新业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的新载体。城郊农村的文旅融合要和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融合发展趋势,要实现新农村建设人和物的共同发展。根据地方度假旅游产生的人和需求推动土地要素、人力资本因素、资产因素在新农村规划中充分发挥更高功效。在盘活新农村的资源的情况下,不仅要用更得当的观念承传和维护乡土风情,也要根据发掘地区文化底蕴,将村落特色的有效保护与合理运用统一下去,发展趋势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农业特点的旅行城镇。文旅融合开发基本建设要坚持整体规划的正确引导,在保证传统式乡村风貌的情况下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防止出现以房地产为导向性,人为因素修建与乡村景观防护和与中华传统文化背驰的旅行城镇。要在新农村规划情况下,借助本地独有的美景面貌,人文风情,将乡村文化的维护与网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统一下去。
4.3 延伸拓展文旅融合产业链,吸引外出打工年轻人返乡创业,开办休闲民宿、农家乐、文创及网红产品店,为文旅融合提供特色且独具价值的乡村体验。江苏省常州市的任葛村位于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西部,区位优势明显,机场路横跨村域。全村常住人口近5000人,有41家企业,村民人均收入约3.5万元。便利的交通与沿路而建的企业,使得任葛村成为一个比较富裕的村。但不少年轻人到镇里、区里工作生活,部分村庄出现“空心化”,不少农房闲置,既浪费资源又影响村容村貌。任葛村先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村老西庄,于2020年开始收储村内闲置农房,村集体结合村民意愿,实行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将这些房屋整理并统一打包竞拍,引入专门运营公司管理。同时改善村内环境,启动“花开西庄”项目建设,发展旅游业,为村民生活富裕再添成色。
在业态规划上,运营公司在建设之初便确定了招商思路,以中高端人群为主流客户,围绕“都市田园 创生集群”概念,引入“初饭”“羊萝卜艺术牧场”等自带流量的商家,不仅为村里集聚了人气,还带动了村民就业。盘活闲置农房能让多方获利,村民退出宅基地资格权,能获得城镇安置房和现金补偿;长期租赁宅基地使用权,平均每户村民每年能增加3万元租金收入。村集体收储土地统一租赁,每年可获得租金收入,在10年租赁期到期后还可获得装修改造后的农房和宅基地,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在城郊农村文旅发展的过程中,从业者的专业程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还非常的稀缺,大部分乡村旅游业的从业人员都是当地的村民,他们对乡村故土熟悉了解并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服务的技能,不专业的从业人员已经严重阻碍了乡村文旅融合的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构建相关的人才培育机制,对基层干部及从事文旅活动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在当地培养出文旅专业人才以服务乡村旅游。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人才政策,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来乡村基层工作,加快文旅融合的步伐,提高本土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留住这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还需要政府搭建好的平台,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生活环境,让专业人才愿意留下来长久发展。充足的专业人才才能为乡村旅游、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未来城郊农村的发展中,需要围绕生态资源优势,做优乡村文旅融合品质,融入地区特色文化,加快优质产业项目引进落地,推动各类乡村文旅要素深度融合,创新旅游板块互动发展模式,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农村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