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合下的小学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研究

2022-12-17 08:19福建省福州市铜盘中心小学林彤
天津教育 2022年34期
关键词:跨学科作业课程

■福建省福州市铜盘中心小学 林彤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重大变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革,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方式、成长环境。新课程标准的发布,要求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校秉持“同异教育”办学理念,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时代的发展创新;关注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需求;积极看待差异性形成的创造性意义;鼓励求异与创新的意识与行动,追寻全面发展与个性彰显的和谐统一。2021年10月,学校承担了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改专项课题“信息技术融合下的小学跨学科项目化作业设计与应用研究”,通过创设跨学科、实践性、开放性的作业设计及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将单一的、去情景的知识点转化为结构化、体系化、生活化的知识,进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价值观念、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素养的提升。

作业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延伸,其本质是学习活动。项目化作业设计与应用与项目化学习相辅相成,以问题为导向,旨在从多个学科切入,用驱动性问题带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的渗透,引导学生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建立起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最后以项目为载体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经历思辨、推理、验证、应用,从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高阶思维及能力的发展。

一、目标导向——项目化作业主题与目标的策划

开展项目式学习,首先要确立项目。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运用课程重构理念对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融合、项目式转化。在项目化作业设计中,确立项目即确定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内容包括价值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维度。其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应坚持立德树人、基于课程标准、体现项目意识、创新作业实践。立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经验,考量是否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考量是否涵盖核心知识,关注概念性知识在跨学科间的迁移和运用,将知识目标融合项目情境中,关注概念性知识与学生的“前概念”相连接,落实课程规范性;考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究,在调动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并产生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和学习过程的深度理解,即能理解、能解析、能表现、能反思,关注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迁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课程科学性。

二、问题导向——项目化作业内容与环节的设置

项目目标确立之后,就要启动内容与环节的设计规划。应遵循设计科学、结构合理、形式多样、难度适当、时间适宜等要求,关注问题意识、形成探究能力。应注意作业设计的内容正确、易于理解、要求明确、答案合理。要夯实基础性作业,优化开放性作业,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分层设计,建立水平标准;要积极探索体现信息技术应用的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作业时间,符合“双减”政策要求以及学生身心特点。

(一)团队组建、项目解读

教师团队,深入研读课标,系统地对内容、学生、资源、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资源的提供者、学习的指导者;同学团队,学校秉持“同学相辅 异彩交辉”的校训精神,关注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根据学习内容、兴趣特长、家庭住址等因素组成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共同体;亲子团队,家长的参与更将学习的时空拓展至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成为成长同盟者。最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团队。

例如:我校毗邻福州市福山郊野公园,老师们以“福道弯弯”为项目主题,班主任为主持人,联合语文、数学、艺术、科学、体育等学科教师联合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利用年段教研、家委会、课堂教学时间开展项目解读,共同组织实施。

(二)内容确定、环节设计

项目化作业强调在真实情景中展开探究性学习,内容与环节设计是作业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建构者,要根据目标的要求,设计作业的内容、丰富作业的类型、提供可行的策略、指导探究的途径、搭建展示的平台、提出评价的建议,形成“前置—驱动—延展”的项目化作业设计与应用模式。

1.前置——带着经验与问题去学习。

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产生驱动性问题,创设项目化作业情境框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前概念”和“问题意识”开始学习探究之旅。

例如:课题组成员根据我校“国防教育”办学特色、周边地域优势、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喜闻乐见等方面,设计了《语文教材中的“军魂精神”》《福道弯弯》《情绪蛋糕》《美丽的校园》《超市里的人民币》《翩翩油纸伞》《光与色》《植物色彩》《土壤里的秘密》《探索自制小乐器》等学习项目。

2.驱动——寻着生成和创见去探究。

项目化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活动贯穿项目建设的始终。通过设计一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实现建构性学习。项目化作业应包含概念性知识、分层性要求、体验性表现、综合性评价等方面。

例如:《色彩花园》项目化作业设计,富有情境性、实践性、分层性、开放性、提升性,作业类型包含经典赏析、知识建构、实验探究、创意表达等。通过兴趣驱动,学生从观察了解艺术家的作品入手,分析作品中的艺术特点,初步了解色彩知识,掌握点彩画的技法以及冷暖色、渐变色的运用。通过小实验、课前、课中与课后的设计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源、环境对色彩的影响,并与科学、音乐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的多元体验,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3.延展——向着持续和发展去生长。

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主题—探究—表达”的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开展反思,在反思中自我成长。

例如:思考:“我(们)是如何开展学习活动的?”“我(们)是如何解决困难的?”“我(们)还存在什么问题?”……将学生当下的知识学习、作业体验与未来生活、社会实践建立关联,在追寻目标达成的同时获得思维的生长、情感的满足,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三、信息导向——项目化作业手段与策略的赋能

通过信息技术与跨学科项目化作业设计与应用深度融合实践研究,优化作业目标与内容,创新作业手段与策略,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结合,为学生拓展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

1.设备保障。

学校建设含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为一体的智慧校园平台,统整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练习反馈、课后实践、个性学习、在线评价等教学环节,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生成校本教育资源,为项目化作业设计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2.技术应用。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灵活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智能平板、智慧教室等软件资源平台和交互功能,关注学生知识体系建构;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软件,利用生成的数据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预判、检测、追踪以及展示评价;指导学生学会获取信息资源,有效利用媒体平台,进行展示表现,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跨学科项目化作业设计与应用”课题研究,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教与学正发生深刻的变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学习的合作者、生活的同行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亲子之间通过项目化学习正以共同体的姿态携手成长。

猜你喜欢
跨学科作业课程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作业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