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棠
(广东理工学院 广东 肇庆 526100)
全域旅游是指政府及各地区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对特定地域的旅游资源及其他产业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优化整合,构建“旅游 +”产业链,是推动新时代产业融合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理念和新战略。随着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建设粤港澳休闲湾区战略的提出,休闲体育消费不断提高,表明休闲体育正逐渐成为体育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均明确提出促进滨海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海洋休闲进入政策红利释放期,大湾区海洋体育休闲时代已经来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中,滨海城市9个,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光热资源,海域面积达20176km2,大陆海岸线1479.9km,海岛1121个。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承担着亚太海洋交通枢纽的作用,区域内的港口数量和航空市场位于全球的前列。目前湾区内滨海休闲体育产业整体开发程度较低,在“旅游+”和“+体育”的产业模式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滨海休闲体育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了广东省9个珠三角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经济特区特区,并称“9+2”城市群,是典型的滨海城市群。根据《粤港澳大湾区主要经济指标 (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深圳以27670.24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位于粤港澳地区第1,中山3151.59亿元位于第9,两者相差接近8.8倍;香港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2310元位于粤港澳地区第1,江门66984元位于第10位,两者相差5.4倍。滨海休闲体育产业作为新型的体育产业类型,对城市的经济基础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城市间的经济水平差异限制了粤港澳大湾区滨海休闲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一方面,高端的滨海休闲体育项目的设施情况不容乐观,帆船、游艇等数量有限,且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如,深圳七星湾游艇会(395个泊位),而江门江中珠游艇会(80个泊位);另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及滨海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2018中国滨海旅游客流大数据报告》显示,接近50%的游客出行的方式为公路,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公路线网正逐步完善,由于政策体制原因,港澳与大陆的往来仍受到关口政策的限制,大陆地区也未形成完善贯通的公路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滨海休闲体育旅游产业造成了重大影响。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海滨休闲体育项目的主要开展形式有滨海观光项目和滨海休闲体育项目两种;在滨海体育赛事与表演、滨海体育用品制造、滨海休闲渔业等方面仍处于开始阶段,规模小且发展速度缓慢。同时湾区内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城市出现了供给产品低端、供给无效与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例如,帆船帆板、离岸海钓、冲浪、海上滑翔伞、潜水等高端项目,大多集中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中。而其它地区仍以传统的滨海休闲体育项目为主,如,海泳、沙滩漫步、游船、观光等项目,缺乏创新,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导致游客们更倾向远赴国外体验新式的滨海休闲体育项目。滨海休闲体育项目需要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创新特色品牌,才能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海洋资源丰富,但是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布局不合理,资源整体开发程度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部署的战略综合体,存在着两种制度、三种文化。制度和文化上的差异阻碍了湾区的整体建设发展,港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实行不干预政策,旅游业发达,体育产业以体育博彩业和体育赛事为主,产业间关联性较强,通过旅游业的刺激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拥有一批以帆船、潜水、高尔夫等为主的高端滨海体育项目。首先,香港澳门地区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体育产业发展主要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因此国家和地方所颁布关于推进滨海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针,在港澳地区都难以落实到位,导致湾区内滨海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步调难协调,严重阻碍了粤港澳大湾区滨海休闲体育的整体发展;其次,由于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要的海运航道,尤其是港澳地区特殊的海岸关口政策,因此在滨海休闲体育项目的开发上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包括滨海休闲体育赛事申办及基础设施建设上涉及到海事国防等安全问题,是影响着湾区滨海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阻力。
随着滨海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滨海休闲体育人才除了需具备专业的滨海运动技能,如,潜水、冲浪、帆船等,还需要掌握旅游管理、运动休闲与健康、救生安全、体育赛事策划管理、体育设施管理等丰富的理论知识。目前专门开设滨海休闲体育方向人才培养的学校主要有三亚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岭南师范学院亚洲潜水学院等沿海高校,粤港澳大湾区中仅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一所。目前我国滨海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第一,滨海休闲体育的专业课程设立对教学场地及器械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潜水运动的装备和场地、冲浪的滑板和冲浪器等,专业的运动设备和运动场所严重制约高校滨海休闲体育专业的开设;第二,我国滨海休闲体育专业发展起步晚,培养方案以专业运动技能学习为主,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构建,导致人才培养体系单一化,复合型人才缺乏,限制了滨海休闲体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粤港澳大湾区是依托海域、海岛、海岸带共存的海洋优势和联系国内外的区位优势而建立的世界级城市群。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加强粤港澳三地全方位的合作,进一步扩大蓝色经济空间。粤港澳大湾区是继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及旧金山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自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以来,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创新能力、竞争力都有了重大的提升,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海洋经济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个核心属性,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调整海洋产业布局,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中重点发展方向。滨海休闲体育产业是海洋产业当中重要的一环,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海洋经济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必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供给侧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下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维持国家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内外循环的实践创新,能够有效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也正在不断推进。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着内部休闲健身产业占比低,外部低质同质供给严重的问题,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已经严重影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供给侧改革不断发展,“体育+”和“+体育”的多元化产业模式被提出,休闲体育符合新时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滨海休闲体育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海边运动休闲娱乐的需求,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改造升级具有巨大的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稳定发展的轨道当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李克强总理提出“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作为新的5大幸福产业,表明体育产业发展已成为促进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国家相继颁布的全民健身、“健康中国2030”战略、体育强国、体教融合等一系列政策方针,都昭示我国即将迎来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 署、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在发展规划中已明确了粤港澳休闲湾区的战略定位,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的建设目标引领下,滨海休闲体育产业作为比较高级的产业形态,契合粤港澳大区建设发展理念的产业形式,符合优质产业布局的要求,是国家所支持的朝阳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标杆,“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产业融合布局”由此进入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议大湾区协同发展体育事业及体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将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纳入总体经济框架中,推动区域内产业供给侧改革是及其重要的一部分。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滨海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理念的推动下,通过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带动其它城市建设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湾区内滨海休闲体育产业必将迎来整体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的建设、产品供给质量的高低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的重要条件。滨海休闲体育产业是新型的体育产业类型,对于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要求。首先,当地政府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科学开发当地滨海资源,合理规划和修建滨海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如,海边浴场、沙滩运动场地、港口码头等;其次,完善的餐饮、住宿、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当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完善交通线网布局,提供优惠福利政策,引进餐饮住宿等商家的入驻,满足游客日常休闲娱乐的需求;最后,积极推动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引进有经验有实力的企业,创新运营管理机制,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根据自身资源和特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增加滨海休闲体育产业产品的多样性,如,打造帆船、海上皮划艇、冲浪、潜水等高端项目。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底蕴、自然环境资源、基础设施条件都有所差异,应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创新地区特色滨海休闲体育产品,才能避免产品同质化现象。即一方面需充分了解自身优势及周边区域资源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规划体育产品类型。如,珠海的海岸线长691km,岛屿146个,是粤港澳大湾区海岛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被誉为“百岛之市”,可以利用万山群岛的海岛资源,发展海岛垂钓、沙滩排球、海岛定向越野、海泳等一系列大型滨海休闲体育项目。同时,依托海泉湾、航展品牌以及游艇产业旅游资源基础,打造温泉、高尔夫、游艇旅游为核心的品牌形象和休闲度假产品,大力开发滨海生态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另一方面需深度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如,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充分考虑消费者对滨海休闲体育的需求,创新滨海休闲体育产品类型,打造地区品牌,如惠州市大陆海岸线仅223.6km、内侧海域面积仅4519.44km2,分别居广东省第五和第六,而在双月湾滨海旅游区内拥有平海古城等广东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可大力开发海上休闲体育产品和游艇、水上体育等各类专项旅游,同时与文化遗迹相结合,打造滨海徒步观光旅游等休闲体育特色项目及路线。
在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与旅游产业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国务院在2018年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正式将“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形成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了热潮。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滨海休闲体育示范区,必须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实现产业域。首先,推动体育赛事旅游产业发展是实现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这需要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积极配合,构建完善的制度机制,借鉴“体育+”和“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如,争取成为国际帆船、沙滩排球、海上赛艇等知名滨海体育赛事项目的举办点及分站点,提高产业融合效率,实现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滨海休闲体育示范区的重要条件;其次,需要对体育赛事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允许社会资本的融入,营造有利于体育赛事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体育与旅游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休闲体旅赛事综合体的重要基础。
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域内高校应当充分了解当前地区对滨海休闲体育人才的需求,推动滨海休闲体育专业的建设。第一,对于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的高校,如,惠州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学院、深圳大学等大湾区内滨海高校,应充分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加大对教学硬件的资金投入,开设滨海休闲体育相关课程内容,逐步完善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保障滨海休闲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第二,滨海休闲体育作为新型的研究方向,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应积极构建和完善培养体系,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丰富专业理论体系,进一步扩大培养规模和提升培养层次,建设国内外知名的滨海休闲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提升人才实力;第三,以高校为基础,成立滨海休闲体育的研究小组和科研团队,展开专题性和科学性的研讨会,定期讨论和解决出现的阶段性难题,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滨海休闲体育研讨组织。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旅游市场,在国家战略方针的支持下,“体育+”和“+旅游”产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正逐渐建设粤港澳休闲湾区,体育产业正朝着休闲体育方向转型升级。本文在全域旅游的视域下,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路径,如,根据自身特色资源条件,优化体育产品供给质量;提升基础设施条件,积极构建体育旅游赛事综合体;加快人才体系建设,培养综合型滨海休闲体育人才。粤港澳大湾区滨海休闲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对于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