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壤
(绵阳城市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思想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展中华文化魅力,谱时代华章。”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相继颁布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群众性民俗活动的发展,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传统体育项目极具生命力,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加强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彰显出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体现出了广大群众的健康素养与精神追求。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其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具备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效用,同时还有助于乡村体育文化消费新动能优势的发挥。对此,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统合传统体育资源,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正确客观看待其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积极寻求有效策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传统体育文化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儒释道玄、政治伦理、农兵医艺、日用百工等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了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整体。总之,传统体育群众基础深厚,内容丰富多彩,如,武术、舞龙舞狮、健身气功、赛龙舟、扭秧歌等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不仅具有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价值,同时还具有传统文化再生功能,更具有符合大众认知、喜好的集体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的功能。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同时也需要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对此,我们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丰富传统体育开展形式,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为传统体育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平台,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步伐,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对传统体育文化现代环境产生维护效能。《规划》中强调要加快、加强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并明确提出创新和开发传统体育项目,为传统体育现代化环境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二是乡村振兴战略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载体多样化。一方面,乡村人口流失现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得到有效缓解,夯实了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推动了乡村信息化建设,为传统体育传播提供了更多平台和途径,夯实了传统体育项目的群众基础;三是传统体育文化途径在乡村振兴下得以拓展。传统体育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传统体育要狠抓时代发展机遇,对于其他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扩充组织数量,促进传统体育文化提质增效;四是乡村振兴有效改善和缓解了传统体育边缘化的尴尬局面。《规划》中提到对于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应秉承谦虚态度,取长补短,但必须建立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成果转化和创新发展,赋予传统体育全新内涵,扭转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文化偏移,缓解传统体育失传以及逐渐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了传统体育文化的服务职能。《规划》中多次提及应加强对乡村公共服务进行合理配置,持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这些政策规定为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
当前,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机制,没有解决好文化阵地“最后一公里”问题,从而使得传统体育在乡村出现供需脱节,体育文化服务更是呈现出“重植入、轻培育”的局面,具有地区特色、符合民众需求的传统体育文化缺失。具体表现在农村地区体育组织欠缺、体育指导无依托、体育赛事有事无赛、体育设施设备陈旧等方面。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底,农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1m2。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输,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乡村体育文化建设滞缓,其参与主体以老年人为主要群体。总之,当前面临着农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衡,体育设施设备不全,体育组织部门缺失、体育赛事缺乏等现实问题,这客观凸显出了乡村公共服务的缺位,使得民众对于体育项目逐渐失去兴趣,尤其是诸如篮球、足球等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现代体育项目,更是出现参与积极性弱的情况,乡村体育文化生态遭遇了严重的破坏。
我国农村在发展中产生了丰富的体育项目,诸如蹴鞠、马球、舞龙舞狮、摇旱船、跳竹竿、划龙舟、滑冰、滑雪、抢花炮、打陀螺、投壶等,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在此过程中,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主要为两种方式:一是依托政府部门,呈“输入型”发展态势,体育行政部门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对体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配置,同时负责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开展主题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如,马拉松、运动会、篮球等现代体育项目,进一步推动了乡村体育发展,但这些体育项目与本土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性,耦合性较差;二是立足乡村体育文化资源的“内生型”发展态势。体育活动多为传统项目,如,划龙舟、武术、舞龙舞狮等,具有典型的乡村特性。这些体育项目尽管与本土发展需求吻合,但因资源匮乏、底子薄等因素,在内卷化严重的大环境下陷入低水平循环。尽管乡村体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式愈发多样,但其内生动力长期不足,致使很大部分传统体育濒临失传,存留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有形无魂,若是没有强劲的外力干预,必将面临失传局面,文化内涵逐渐萎缩,直至完全丧失。面对当前传统体育文化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找准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点,重塑“集体记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激活传统体育文化的内生动力。
国家政策于乡村而言,是实现发展与振兴的重要前提和制度保障,对此,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全面推进政策制度落地执行。一是,健全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保障机制。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发展实际,结合既有传统体育文化,制定科学的保障机制,并出台政策文件给予法律支持,确保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高效开发。在政策上,政府应积极加大宣传,强化村民对于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视度,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主动和积极参与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村民给予相应奖励。此外,为进一步拓宽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途径,还应制定专门的招商政策,通过减免税收、招商补贴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向农村地区流动,为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提供资本助力。在法律层面上,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发挥政府部门监督职能,做好政策落实监管工作;二是,构建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融合机制。当前文旅融合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成熟,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文化与旅游成为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因此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旅游业的大力配合与支持。通过产业融合,助力传统体育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更加客观全面,并依托旅游产业形成新业态。基于“传统体育+”思维,还能推动其与农业、互联网等行业结合。如,与农业结合打造传统体育生态游;与互联网结合将开发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项目,从而确保不同游客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组织在传承与活化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不仅强化三足鼎立的态势,同时也应发挥出协同作用,彼此之间多沟通交流,尽快走出磨合期,而通过对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合理优化,更有助于发挥出三者协同效应。因一旦利益格局发生僵化,必将削弱政府政策的实践力,而市场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从而使得推动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文化生态被破坏,从而遏制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传承机制将难以发挥效能,无法有效运作。因此,必须要发挥社会协调作用,优化和调整利益格局,切实维护传统体育文化活力。首先,构建合作共赢的良好关系。找准三方利益的交叉点,实现多方联动,如,政府部门可与高校合作培育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人,企业则利用招聘传统体育文化学徒实现经济效益,社会组织则发挥宣传作用,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同时政府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以此来缓解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而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的合作培养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则实现维护社会秩序、获取投资回报、丰富群众体育文化活动等目的;其次,强化利益分叉领域的分工。从传统体育文化活化角度来看,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组织各自目的不同,因此面对不同的利益诉求就需要做好分工。政府部门应负责政策制定、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建设等工作,为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做好保障,以社会契约为抓手,充分给予市场和社会组织自由,确保政府在此过程中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市场则必须要深入挖掘传统体育文化的商业价值,以此来促进其与现代化社会的文化生态相匹配、相适应;社会组织则应加强宣传,做好群众动员工作,促使其能自主参与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不断丰富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活动。
当前,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面临着继承因子断裂的风险,各地区应以“搞活农村体育赛事”为目的,深入挖掘传统体育文化价值,探索丰富体育项目的路径,推动传统体育与现代赛事的有机结合,开发“民宿+体育研学+体育赛事”于一体的新型体育活动。如,甘肃河北、中部以及陇东南等地区,设立了“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农村荒地,投入大量资金将其改建为景观区、练习区、比赛区、休闲区等等,同时考虑到自身管理经验的不足,引入第三方管理机构,举办了多场体育赛事,获得不错反响。除武术、健身气功等项目外,对本土体育精神及衍生物资源进行整合,围绕“一村一品”原则,组织开展了徒步越野、赛马、拔河、漂流、游泳等趣味体育赛事,实现了传统体育与现代赛事的有机结合,民众参与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水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乡村体育文化,能够进一步提高乡村体育文化自信,这无疑可促进乡村治理能力提高。而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当全体村民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形成统一,才能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注入更多发展动力。乡村治理作为一种综合性治理,融合了村集体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需要进一步推动乡规民约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振兴传统体育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从而使得乡村社会更加和谐、充满活力。例如,浙江临海白水洋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大胆融入体育元素,以行政村为单位,积极引导其因村制宜,立足群众新需求,建设和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体育治镇”理念发挥出巨大的成效。作为临海西部重镇,白水洋自古以来就崇尚“武道”,如今更是开设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包括桃花源半程马拉松、乡村篮球联赛、国际滑翔伞竞赛、百公里毅行,这四大传统体育赛事轮番开展,不仅丰富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文明建设,实现了基层现代化治理。目前,全镇还设有篮球、旅游、乒乓、足球、跑步、登山等体育协会,均由村民自发组织,采取自助管理模式,依托“体育+”推动了乡村振兴,使得“体育治镇”理念内涵得以拓展,传统体育文化对乡村治理的作用与效应被放大。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生产要素形式愈发多样,文化创意作为新兴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生产要素相比,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更加显著。如果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创新,那么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终将失去生命力,从而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必须要立足传统体育文化,加强文化创新与变革,全面补强体育文化产业链。例如,贵州雷山县所推出的大型歌舞剧表演 《美丽西江》,其以神话故事为引线,将苗族诞生、迁徙、定居、发展以及生活全过程展现了出来,歌舞中还包括苗族迁徙舞、祭祀、木鼓舞、古瓢舞等,充分展现出来苗族传统体育文化,“千户苗寨”品牌价值得以提升,打造出了集民族舞蹈、民族文化以及民族体育于一体的乡村文化视听盛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21年4月29日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并明确提出:要加强乡村特色文化体育产业发展。依托乡村旅游,传统体育以文化创意的形式在舞台上得以呈现,总之乡村体育旅游是乡村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传统体育项目则是乡村体育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与资源。通过开发体育旅游产品,使得游客在体验传统体育项目时能够感知和接受其所蕴含的体育文化,进一步拓宽了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渠道,增强了游客体育文化的获得感。可见,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价值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有效提升,可较好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及,必须要对乡村文化生态进行重新塑造,紧密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等战略,加快推进传统体育文化振兴,深入挖掘传统体育项目所蕴含的文化要素,将地方特色体育文化资源盘活,从而走出特色化、差异化的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道路。传统习俗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乡村稳定的社会结构,尽管文化能够被复制,但仅能复制形式,无法复制文化内涵与文化诞生的土壤环境,而乡村为传统体育文化代际传承搭建了良好平台,提供了有效载体,但要想解决和缓解当前传统体育文化变异问题,就必须要加快其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有机融合,否则传统体育项目将成为“孤岛”。例如,湖南湘西德夯苗寨,作为苗族聚居区,其历史悠久,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苗鼓、上刀梯、秋千、苗拳、苗狮等传统体育项目,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百狮会”、“苗鼓王大赛”等极具苗族特色的体育文化节,依托现代舞台表演形式,宣传和推广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托文化自信,推动社会群体对传统体育文化的高度认同,是实现传统体育文化成果转化和创新生产的有效策略。总之,传统体育文化不仅要重视形式,更应挖掘民族内涵,积极与现代体育运动融合,谱写出传统体育文化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就必须把握住时代机遇,加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同时,各部门应当加强联动,建立健全的协同发展机制,以传统体育发展为目标,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使得传统体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特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