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学留 赵 杰 周生刚
(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山东聊城 252000)
聊城市东昌府区越夏番茄常年种植面积超过1 000 hm2,主要茬口为大拱棚早春西葫芦、茄子等拉秧后移栽,上方棚膜起到遮雨或部分遮阴作用,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栽培模式。少数年份遇到极端高温天气,再加上管理粗放,会出现越夏番茄病毒病重度发生的情况,造成减产严重或部分地块绝产。因此,生产中越夏番茄病毒病的防控工作较为重要。
在越夏番茄生产上,番茄病毒病是重要的病害之一,常见的病毒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番茄褪绿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等。过去引起番茄病毒病的病毒以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为主。2008年以来,黄化曲叶病毒在全国各番茄产区迅速蔓延;2013年以来,番茄褪绿病毒暴发;2017年鉴定到番茄斑萎病毒。几种病毒引起的病害错综复杂,并且出现多种病毒复合侵染同一植株的现象。
1.1.1 症状。植株染病后矮化,生长停滞,顶部叶片褪绿发黄、变小,叶片有褶皱,边缘向上卷曲且呈鲜黄色。若越夏番茄前期感染该病毒,则坐果少,果实小,果实着色不均匀或不能正常转色,造成花皮果、僵果,失去商品价值,严重时整株绝产。
1.1.2 病原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virus,TYLCV)由烟粉虱以持久方式传播[1]。TYLCV最早发现于以色列,茄科蔬菜尤其是番茄,是主要寄主,常对其他茄科植物如烟草、辣椒等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除烟粉虱传播外,该病毒还可经嫁接传播,但不能经机械摩擦或种子传播。
1.1.3 病害侵染循环。TYLCV主要通过B型烟粉虱和Q型烟粉虱传播,烟粉虱可危害茄科、葫芦科、豆科等多种植物。近20年来,烟粉虱在我国发生区域不断扩大,局部菜区暴发成灾。烟粉虱获毒后终生带毒,但不经卵传给下一代。
1.1.4 发病因素。番茄黄化曲叶病的发生主要与气象、栽培管理、品种等因素有关。
(1)气象。高温、干旱既有利于烟粉虱的迁飞和传毒,也有利于病毒的繁殖和症状显现,故番茄黄化曲叶病发生也较严重。晚秋出现“秋老虎”天气、春季气温回升早均有利于烟粉虱等害虫越冬和繁殖,并传播病毒。北方地区番茄种植的3个茬口中,越夏番茄发病最重,其次是秋延迟番茄,早春番茄发病最轻,这与烟粉虱的消长相对应。聊城市蔬菜产区该病春季4—5月开始发生,6月发病逐渐严重,7—8月进入发病高峰。气温在27~35℃之间,病害发生程度最高。近10年来,聊城市部分年份遭遇夏季极端高温天气,持续出现38℃以上的高温。此类年份越夏番茄病毒病发生普遍较重,即使植株不感染病毒病,花器也多数发育不良。
(2)栽培管理。带毒种苗调运是传播病毒病非常重要的途径。目前,聊城市主要蔬菜产区工厂化育苗非常普及,跨地区种苗交易非常频繁,缺乏严格的检疫检查监管措施,导致番茄黄化曲叶病迅速大范围蔓延。2009年前,TYLCV从我国南方向北方逐渐蔓延。2009年该病在北方工厂化育苗集中的蔬菜主产区暴发后,短时间内迅速向国内其他北方省份发展,究其原因可能是种苗和花卉等调运过程缺乏有效监管,导致病毒及其传毒媒介烟粉虱通过病株远距离异地传播[2-3]。调查发现,越夏番茄定植早则发病轻,定植晚则发病重。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镇及周边蔬菜产区以早春大拱棚为主,主要种植西葫芦、茄子、地芸豆、辣椒等。西葫芦和地芸豆拉秧早,茄子和辣椒拉秧时间受市场价格影响。一般西葫芦茬和地芸豆茬番茄定植期(约5月上中旬)较茄子茬和辣椒茬定植期(约6月上中旬)早1个月左右,西葫芦茬和地芸豆茬番茄病毒病普遍轻于茄子茬和辣椒茬。发病严重年份,6月以后定植的番茄常见绝产棚。据报道,寿光市7月定植的番茄绝产棚占50%~60%[3]。
(3)品种。不同番茄品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抗病性的表现差异很大,病株率为5%~80%。品种的抗病性主要由抗病基因决定,已经明确的抗病基因主要有 Ty1、Ty2、Ty3、Ty3a等,抗病品种均不能抵抗病毒的侵入,但发病症状表现轻,发病后期植株生长恢复快,产量损失小。大红果番茄抗病品种有齐达利、浙粉 701、浙粉 702、浙粉 708、佳红 8 号、拉比、格里、雪利等,粉果番茄抗病品种有欧冠、欧瑾等,串收番茄抗病品种有红贝贝、佳西那,樱桃番茄主要有安得利2号、安源、千粉1106等。齐达利在早春、越夏、秋延迟等3个茬口都能种植,产量高,商品性好。
1.2.1 症状。一是花叶病。一种是轻微花叶,叶片较平展、大小正常,植株正常,一般对产量无影响;另一种是明显花叶,叶片凹凸不平、变小,新生叶片症状更加明显,植株矮化,果小、品质差,呈花脸状,严重影响产量。二是条斑病。该病病原菌可侵染茎、叶和果实,形成褐色条形坏死斑。
1.2.2 病原菌。花叶病由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侵染引起。烟草花叶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直杆状,直径18 nm,长300 nm。该病毒的寄主有36科200多种植物,抗性强,自然传播不需要介体生物,依靠植株间的接触传播。有研究认为,条斑病由TMV的一个可以引起坏死的条斑株系引起。
1.2.3 病害循环。TMV寄主范围很广,可以在多种多年生植物和宿根性杂草上越冬,还可附着于番茄种子表面残余果肉组织上越冬,种子催芽时胚根伸长接触种皮,种皮上的病毒借机侵染幼苗。番茄、烟草收获后,该病原菌残留在田间的病株根茬中,TMV的侵染力可以保持36个月,在干燥的烟叶和卷烟中,其侵染力可以保持几十年。因此,带毒的田间病残体和烟叶、卷烟也是重要的初侵染源。TMV具有高度传染性,通过机械接触传播侵染,番茄生产上农事操作可人为传播TMV,但蚜虫不传播TMV。
1.2.4 发病因素。烟草花叶病毒病的发生与气象、栽培管理、土壤以及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
(1)气象。烟草花叶病毒病的发生与降雨量相关。番茄定植后,若4—9月有较大的降水量,并且雨后连续晴天,则会加重该病害的流行。
(2)栽培管理。TMV主要由汁液传染。在番茄栽培管理过程中,很多措施都会接触番茄植株,如移苗、绑蔓、整枝、打杈等农事活动都会增加病株汁液传染机会。早春番茄定植越早发病越轻。
(3)土壤。土壤贫瘠、排水不良、缺肥,病害发生较重。由于钾元素可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土壤中缺少钙、钾等元素,会加重花叶病的发生。
(4)品种。不同番茄品种对TMV的抗性不同。育种工作者利用含有抗烟草花叶病毒基因TM-1、TM-2的抗病材料转育到栽培品种上,育成矮黄、6613T等抗病材料。利用抗病材料作为亲本与优良栽培品种杂交,已育成杂交一代,明显抗烟草花叶病毒,特别是抗花叶型病毒病。
1.3.1 症状。植株不同程度矮化,上部叶片开始全部或部分变成线状,中下部叶片向上微卷。黄瓜花叶病毒在番茄上引起的病害为蕨叶病。
1.3.2 病原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电镜下呈球状,直径28 nm。CMV主要通过蚜虫传播,超过70种蚜虫能够传播该病毒,传播方式分为口针型、非持久型。病毒在介体内不会增殖,也不经卵传染。少数植物因种子带毒而传染。
1.3.3 病害循环。CMV寄主很多,可侵染67科470种植物,包括大多数蔬菜、花卉、杂草及部分树木。CMV可以在多种植物寄主上越冬,春季蚜虫迁飞传播病毒。桃蚜、棉蚜等多种蚜虫都可传播CMV,种子和土壤不传播该病毒。
1.3.4 发病因素。由CMV引起的病害发生与气象、栽培管理、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
(1)气象。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气温关系密切。高温、干旱可导致蕨叶病发生严重。另外,雨后晴天高温也可引起病害严重流行。
(2)栽培管理。CMV由蚜虫传播,尤其是桃蚜。当田间杂草多或番茄与瓜类蔬菜等其他蚜虫危害植物种植地临近时,蕨叶病发生较重。早春番茄定植早则发病轻,定植晚则发病重。CMV也可以通过汁液传染,因而农事操作接触番茄植株越多,操作越粗放,越容易传播病毒。
(3)品种。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蕨叶病目前仍无较好的抗病种质,仅有较耐病品种。一般抗TMV和TYLCV的品种对CMV也有一定抗性。
1.4.1 症状。苗期染病,叶脉间局部呈现褪绿斑点,叶片变厚、变脆,边缘稍向上卷曲,顶部叶片黄化瘦弱。成株以后底部老叶变浅绿色,叶片发黄区域常见青铜色及红色斑点,果实不能正常膨大成熟。
1.4.2 病原菌。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呈弯曲长线形,长800~850 nm,直径约12 nm,呈螺旋对称结构,螺距3.4~3.8 nm。ToCV寄主范围广泛,其中茄科寄主最多,如番茄、辣椒、马铃薯等。
1.4.3 发生规律。ToCV不能通过机械摩擦接种传播,只能依靠粉虱传播。ToCV大多与TYLCV混合发生。在天气较暖的季节,ToCV引起的症状较轻,叶片较厚,叶肉变黄,造成的损失较小,但在比较冷凉的季节,植株叶片呈黄白色,仅主脉保留绿色,叶片变薄,严重时茎秆的支撑力减弱,发生落秧。
1.5.1 症状。植株生长迟缓、矮化,整株叶片发黄、发白,嫩叶逐渐变为青铜色甚至萎蔫,逐渐变为深褐色或棕黄色病斑,上部叶片卷起,呈萎蔫状,严重时病株不能结果,甚至整株死亡。
1.5.2 病原菌。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近球状,直径 80~110 nm,具包膜。该病毒可危害多种经济作物及草本植物,如大豆、花生和多种蔬菜。此外,TSWV还可在露地或保护地内多年生野生寄主上越冬。目前,TSWV是我国进境检疫对象。
1.5.3 发生规律。蓟马是传播TSWV的昆虫媒介,传播方式属于持久型,可以终生带毒,但病毒不能经卵传给下一代。TSWV能通过汁液摩擦接种,嫁接能传播该病毒,种子也可以带毒[4]。
综上所述,TYLCV主要由烟粉虱传播,还可经过嫁接传播,不能经过机械接触或种子传播;TMV传播不需要媒介生物,依靠植株间的触碰传播,还可依靠种子传播;CMV主要通过蚜虫传播,也可以通过汁液传染,少数植物还依靠种子带毒传染;ToCV不能通过机械摩擦接种传播,只能依靠媒介昆虫粉虱传播;TSWV可通过蓟马传播,并能通过汁液摩擦接种,嫁接能传播该病毒,种子也可以带毒。一般病毒引起的番茄病毒病有共同之处,即番茄定植早则发病轻,定植晚则发病重,夏季气温高发病重。
实践证明,应加强植物检疫和测报工作,选用抗耐病品种,做好种子处理,培育无病虫害健苗,合理运筹肥水,再加上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以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
植物检疫可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从外地调运种苗,必须严格经过检疫无病虫源,方可调运。各级农业部门应加强烟粉虱、蓟马、蚜虫等传毒害虫的虫情监测工作,掌握其发生消长规律,并尽可能组织统防统治。
可根据当地具体条件针对性地选用抗病毒病的品种。目前,番茄抗病品种有A18、布拉诺、飞天、光辉、齐达利、迪利奥、美帅、浙粉 701、浙粉702、红贝贝、金曼、中杂9号、超杂19号、超级505、1857等。
2.3.1 培育无病虫害健苗。育苗床应与生产田分开,清除苗床周围杂草,使用新的基质。在育苗温室通风口和缓冲间加装50~60目防虫网,定期在育苗温室外围和内部喷洒杀虫剂,以消灭传毒昆虫。苗期防治粉虱、蓟马和蚜虫,定期喷洒80%氟虫腈1 500倍液,移栽前7 d喷施1次杀虫剂防治传毒介体。
2.3.2 轮作及深耕。避免与茄科蔬菜连作,实施2~3年轮作。在栽培过番茄的菜地上种植越夏番茄,定植前进行土壤深翻,结合翻土施入生石灰。
2.3.3 种子处理。播种前先用清水浸泡种子3~4 h,再置于10%磷酸三钠或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 min。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播种[5]。
2.3.4 定植期管理。间作或大棚周围种植芹菜、芫荽等蔬菜趋避粉虱。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控制氮肥施用量,底肥增施磷肥、钾肥、菌肥。浇水少量多次,始终保持田间湿润、旱涝适宜。在农事操作过程中,健株和病株要分开处理,先处理健株,后处理病株,手和工具用磷酸三钠溶液清洗消毒。一些钝化剂对TMV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如在番茄分苗、定植等操作时喷雾黄豆粉或皂角粉水溶液,能有效防止农事操作时接触传播病毒。
移栽前对棚(室)进行消毒,在棚(室)内悬挂黄色和蓝色粘虫板,每30 m2放置1块规格为20 cm×20 cm的粘虫板,高度与植株顶部一致。黄板用于诱杀白粉虱和有翅蚜,蓝板诱杀蓟马。设施通风口、门口全部设40目的防虫网。
生产中应用比较成熟的技术有释放烟粉虱寄生天敌丽蚜小蜂防治烟粉虱、释放胡瓜钝绥螨控制西花蓟马、应用生物农药0.5%苦参碱水剂或0.3%印楝素乳油防治烟粉虱和蚜虫等[6]。
2.6.1 防治传毒昆虫。在定植期穴施5%吡虫啉颗粒剂4 500~7 500 g/hm2,能有效防控蓟马、粉虱、蚜虫等害虫。苗期及移栽后,按规定交替使用17%联苯菊酯、20%啶虫脒、25%噻虫嗪、1.8%阿维菌素、80%氟虫腈、10%烯啶虫胺[7]等药剂稀释液喷雾防治。烟粉虱繁殖力强,扩散迅速,因而必须连片集中防治。以蓟马发生为主的地块可按规定交替使用10%多杀霉素、240 g/L虫螨腈或60 g/L乙基多杀菌素稀释液喷雾防治,植株和地面都要喷药。
2.6.2 及时喷施抗病毒制剂。在定植后喷1次NS-83增抗剂(生物蛋白)100倍液+0.136%芸薹·吲乙·赤霉素,增强植株耐病性。五至六叶期开始喷施1.5%三十烷醇·吗啉胍800倍液,7 d喷1次,连喷2~3次。此外,还可选择喷施寡糖·链蛋白、唑·铜·吗啉胍、三氮唑核苷·铜·锌、甲壳素、氨基寡糖素、植病灵等防治病毒的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