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斌 叶轩楠 史 涛 陈海兵 张 鑫
(衢州市数字乡村建设中心,浙江衢州 324000)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数字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近年来,衢州市以承担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市建设任务为契机,深入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围绕衢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和“数字经济‘桥头堡’”的决策部署,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全市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基础薄弱、人才匮乏、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衢州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农业数字化工作基础较好、起步较早,深入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民增收、推进共同富裕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衢州市以开展省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市为契机,抢抓试点机遇,强化借智借力,加强典型引领,狠抓重点突破,不断出台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制定印发了《衢州市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为农服务“三张网”。截至目前,全市浙江农民信箱注册用户15.62万户,建设万村联网工程网站1 494个,建成益农信息社1 506个(其中特色示范站点30个)。全市共有省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市1个、示范县3个(衢江区、江山市、常山县)。累计有柯城区、衢江区、常山县、江山市等4个县(市、区)被列入省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县,资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柯城区、江山市、常山县被列为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其中柯城区被列为国家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
坚持以数字赋能“三农”发展,围绕试点示范市建设任务要求,制定印发了《衢州市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主要内容有:从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加快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入手,重点开展建设全市“数字乡村大脑”、建设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推进数字乡村新基建、完善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推进农产品产销和流通监管数字化、打造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资源数字化流转平台、培育数字乡村新业态、推进农村“三资”数字化管理、构建房地信息数字化系统、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互联网+益农服务”“互联网+教育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等任务,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行业监管服务和农民生产生活的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同时,成立了以衢州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全市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小组,将办公室设在衢州市农业农村局,统筹负责推进全市数字乡村建设工作。
2.2.1 数字化改造提升农业生产效能。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以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和省级数字农场创建为载体,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改造促进生产效能提升。截至目前,衢州市完成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83家,培育鲟龙数字渔场、农法自然数字农场、柚香谷数字工厂、龙游县金秋红柑橘专业合作社农场等省级数字农场17家。衢州市全力推动数字农业园区打造,其中:常山县投资3亿元打造常山县乡村振兴数字产业园;柯城区投资5.06亿元打造数字农业科创园;衢江区与盒马鲜生签订战略协议,打造总面积1 333.3 hm2的国内最大盒马村。衢州市衢江区丰盛家庭农场通过对原有厂区制包车间、培养房、出菇房等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技术升级,建成智能温控培养房1 500 m2、智能温控出菇房32间、智能无菌净化车间330 m2、包装车间和冷库100 m2、智能化装袋机生产线1条,实现了生产过程中以数字采集方式监测并控制培育库房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以达到最佳出菇条件。
2.2.2 数字化经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依托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通过建立“产品电商化+人才专业化+渠道互通化+村貌信息化”新零售模式,开展新零售示范村建设。截至目前,建设“产业特色村+新零售村”项目10个,打造了“蛟垄小皇姜”“全旺喜米”“上彭川原籽菜油”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展“智多张西”数字村庄建设,创新“公司运营+集体自营+农户植入”运营模式,突出发展以乡村旅居产业为核心,组建以村集体为主的运营主体,通过公司化管理,发展“互联网+乡村旅游”新模式;“智多张西”一期项目投入运营后已实现营收50余万元,带动参与项目村民增收5 000余元,成功探索出一条共同富裕的新路子;截至目前,衢州市已推广“智多张西”数字村庄发展模式6个。率先启动开展未来乡村试点建设,发布全国首个未来乡村建设的地方标准,柯城区余东村、衢江区莲花镇和龙游县溪口镇等首批6个未来乡村基本建成,国庆期间吸引游客逾20万人次,预计全年可助力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58.3%。其中:柯城区余东村打造农民画交易平台,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农民画以版权形式入股,研发农民画主题壁纸等新的经营形式,丰富农民画产业,促进农民画家增收,以“一幅画”带动沟溪乡“六个一”产业发展;衢江区在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建设云上莲花智慧管家系统,综合集成农房审批、农产品溯源、智慧餐厅等民生领域,形成场景联合体,构建人与乡村、人与城市、人与未来的和谐关系,打造活力、融合、发展的未来社区[1-2]。
2.2.3 数字化营销拓宽“三农”增收渠道。一是培育农产品电商“新零售”,涌现出“龙游飞鸡”、常山“众柚胡柚”、江山“冒个泡”猕猴桃电商等一批“互联网+”新业态。“龙游飞鸡”通过数字化精准扶贫,搭建物联网智慧养殖服务平台,实现合作农户的养殖数据采集、产品追溯、金融服务和电商销售等功能,带动4 000多农户在家就业,户均年增收达到2万元以上。二是加快实施农民当主播“村播”计划。2020年内举办各类“村播”培训6 872人次,培养出“10万+”粉丝的“村播”达人60余位,开展“村播”特色村镇创建12个,打造“村播”实训基地19个、“村播”乡村振兴综合体6个,搭建特色直播间180余间,带动就业1万余人。2020年“双十一”期间全国共有19个村播基地参与直播带货,衢州基地农特产品销售额超过3 000万元。2020年,全市农民收入和低收入农户收入分别增长7.6%、15.3%,增幅均居浙江省第二。
一是聚焦产业提升,打造特色应用。龙游县全力打造“智慧粮脑”,聚焦“管好田、种好粮、能致富”目标,基于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新技术,全面采集土地、天气、土壤、农作物等数据,以增量开发的方式,构建“两非”智能监管、数字粮田生产、社会化服务、废弃物回收和惠农政策补贴五大子场景。开化县围绕怎么样把清水鱼养好、卖好、消费好三大痛点,打造清水鱼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智富平台,以数据打通生产、流通、销售的全程可追溯链条,完善品牌建设[3-4],开展节庆活动,加快农旅、文旅融合,实施开化清水鱼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二是聚焦服务群众,打造贴心应用。在全国率先建立集农民建房审批、服务、管理于一体的房地信息系统,农民建房审批全部实现“掌上办”,农民建房审批时限由原来90 d缩短为20 d。衢州市建成涵盖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的监测体系,2 974家农业主体和721家农资经营主体纳入监管范畴,农药实名制销售率达100%,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全覆盖。
一是农民学习接受数字化水平不高。近几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门实施的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专学历教育和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等,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以前得到了大幅提升,但相对于数字化应用,农民在接受程度和应用程度上仍有差距,还需要持续加强和提升。二是5G手机普及率相对较低。截至2020年,衢州市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41.32万户,下降1.6%;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93.76万户。三是数字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多数地区对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以5G基站建设为例,截至目前,衢州市5G基站建设总数2 164个,其中农村仅725个,占比为33.5%。
一是政策体系不完善。目前,数字乡村建设推进主要以扶持类项目为主,只关注个体区块数字化建设,没有一个统一、完善的数字乡村建设政策扶持体系,只能形成点上亮点突出,但是面上推进不足的现状。二是持续政策不完善。以益农信息社建设为例,前期通过农业农村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项目资金,每个村级站点都配备了电脑等设备,但是项目建设完成后没有持续的运营维护资金扶持,受限于村级较弱的经济实力,造成电脑故障无人管的问题。
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复合型人才。当前,农村农民信息化水平与数字化建设仍有差距。农村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能够熟练掌握数字化技术的人才更少。数字乡村建设人才缺乏是制约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数字乡村工作队伍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虽然市、县都有数字乡村建设中心,但县一级都是和其他职能合并,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以衢州市为例,虽然县(市、区)农业农村局都建有数字乡村建设职能科室,但是要同时承担人才科教相关职能工作,导致无法集中精力专门做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乡(镇)一级缺乏专门的数字乡村建设队伍。虽然有的乡(镇)配备了农技人员,但大部分都身兼数职。衢州市在村一级实现了益农信息社站点建设覆盖率100%的目标任务,但是站点信息管理员一般也是由村会计或者网格员兼职担任,他们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信息服务的作用[5-6]。
数字乡村设施建设要从软件和硬件2个方面着手。软件方面,要加快构建数字乡村市、县、乡、村服务体系和网格体系,依托衢州市益农信息社建设,建立益农信息社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各类农业农村相关的信息服务。硬件方面,加大农业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农村5G基站建设覆盖率、农村互联网宽带接入普及率、农村智能手机使用率。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相关部门要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工作,细化出台数字乡村扶持政策体系,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7-8],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项目扶持、资金扶持、贴息补助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加大社会资本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有关部门要积极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对接沟通,主动争取纳入相关试点示范,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支持。各级部门要广泛开展各类评优评先活动,强化评优评先和排名的激励机制和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支持机制。
有关部门要加大数字乡村建设人才培养力度,将数字乡村的人才培育纳入乡村振兴特色人才发展计划;要积极引导省、市、县、乡各级农民培训机构主动下沉到基层一线,发挥培训机构的师资优势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持续加强对农村农民、农业主体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乡村信息人才;要加大“三农”干部和益农信息服务社站点管理人员的数字技术应用培训,打造一支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农业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要继续加大数字乡村建设人才引进力度[9],引导更多懂技术的优秀人才回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