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拉姆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西藏 日喀则 857000)
西藏经济林种植历史悠久,林木种类繁多,发展潜力巨大。经济林木及其产品在西藏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理开发利用西藏特有的林业资源,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西藏位于祖国西南部,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气候独特而且复杂多样,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由于西藏山地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多样性,因此其森林土壤类型十分繁杂。林木资源垂直分带明显,并具有显著地区分异,林芝以及日喀则市亚东、吉隆、聂拉木等地植被茂密,林木资源较为丰富。近几年西藏的经济林发展有所进步,但发展仍然滞后,呈现出其经济价值未能有效利用,农牧民收入未能有效增加、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等现象。
主要表现在经济林主要分布在各林区,除了林芝、加查、错那、亚东以及昌都的各别县以外,其余地方无天然的经济林或经济林分布较少。具有资源优势的林区由于受到道路交通、文化等各方便的影响和制约对经济林利用不充分,未能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12]。有资源优势的林区,经济林结构品种单一,主要表现在低产、低质和低效经济林居多,大陆品种多,高效林少,名特优新品种、加工品种和错季型水果产出较少。从经济林的种植、管理到加工、销售方面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分散的种植经营模式阻碍了优良品种和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推广,无法提高经济林作物产品质量和经济林产业生产效率[1]。
西藏地区受到高原气候和地理条件制约,相对于内地林地覆盖面小,经济林覆盖面更是小之又小。虽然国家对西藏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愈来愈大,但是,由于人才的短缺和地广人稀、空气稀薄等方面的因素,科技发展远不如内地发达地区,经济林方面科研工作和推广力度远远达不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直至目前还未形成大面积的人工经济林地和果园,各级林业技术中心等机构还未能拿出适合本地区的经济林品种和实验成果。在研究创新优良经济林作物品种和工业机械方面,科研资金、技术、人才投入不足。
受到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西藏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表现在多数地区仍然致力于青稞种植和牦牛、绵羊的养殖,无人关心和尝试经济林的发展和推广。同时没有完整的种植、销售、再加工的生产链经济林产业模式,容易出现经济林作物滞销的后果,有作物无销路,在损害了经济林种植户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浪费了林业生产资源。
高海拔地区气候条件较差,气候相对干旱,地广人稀,给林木的整体化管理带来了难度。西藏地区经济发展还较为落后,故在林木管理方面的投资就较少。对于林木的种植,着重数量,轻质量,重任务[10],轻因地制宜的选择树种和后续管理的现象,从而滞后了经济林的种植和产业发展。此外,生产管理没有严格按标准化要求进行,重造轻管,单产低而不稳[4]。主要表现在,在对经济林木的管理方面存在没有按时施肥或没有按照各树木营养所需施肥而乱施肥的现象,导致林木缺乏营养的供应,相应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粗放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林的整体性发展,限制了经济林的整体效益发挥。
当前随着林木类型的逐步增多和各种果品的流通,使得病虫害现象越来越严重。而有些地区由于缺乏设备和资金的支持[10],导致无法顺利开展病虫害防疫工作,增大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未对病虫害进行及时的控制,就会严重影响经济林的种植质量,并且还会影响其实际产量,甚至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西藏高海拔地区而言,很多地区都没有设立专业化的经济林苗木繁育基地,对于苗木的引进,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引进,没有进行严格的论证和研究,导致品种杂乱不清[2]。所引进的苗木,有些可能适应于高海拔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而有些则不适宜在高海拔地区栽培,导致出现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或者结果不理想的现象。此外,有些苗木在引进时,并未经过检疫,引入了一些病虫害的经济苗木,不仅会给整个林业发展带来经济损失,而且还会使农牧民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打折扣[10]。
经济林与其他林种相比,具有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投资效益见效期长、用途广、加工转化能力强、增值机会多、效益好等优势,因此,根据目前西藏经济林发展现状和实际,今后经济林发展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以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为手段,强化标准化生产管理,努力实现经济林产业建设和健康发展。
经济林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社会性极强的工程,不仅涉及管理部门较多,而且受外界影响因素还较大。因此,相关部门首先就是要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而各部门间也应密切配合,确保做好本地区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有效调控[7]。同时,结合地市发展现状,建立健全有关林业科技推广站,并给予其更多的政府职能和政策支持,确保其能够担负起经济林发展的规划、栽培、加工、储藏等方面的宏观调控权利和职责,从而调动整个经济林的发展[1]。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保护生态环境的特殊使命出发,大力推广林木的种植,特别是经济林的推广和发展。大力发展适合高原气候的经济林和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品种,加大低产、低质、低效经济林改造力度[4]。根据西藏高原气候的实际,笔者认为,在高海拔地区,可以先从温室大棚里培育和发展入手,培育符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苹果、核桃、梨子、葡萄等果树,让百姓尝到经济林带来的经济甜头,充分调动百姓的积极性,进而加大经济林推广力度,有序调整产业结构,不仅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及发展,还对西藏的生态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
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等政策实施为契机,鼓励和引导农牧民成立关于经济林发展方面的专业合作社,同时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政府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1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农牧民技能培训,大力培养和发展经济林方面的本土专业人士,鼓励和引导百姓自我发展。同时,培植龙头企业,加快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按照扶优扶强、突出重点的原则[5],在相对集中的产业区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种植、保鲜、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3]。强化科技投入,对地市林业技术中心等专门机构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自主权限,激发这些部门的自主研发潜力和积极性,培植更多的科研力量,在经济林推广和发展中发挥品种的发现的培育、推广作用[1]。
大力引进区外、国外改良新品种,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力度[2]。首先改变产业化低的问题,从目前一家一户型分散生产模式入手,大力打造一批统一的、集中化的生产经营基地,有利于解决组织化程度低、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产后商品化处理率低、储藏保鲜量少,加工产品少的问题。地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牵头,有计划的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经济林优良苗种基地和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对先进技术的配套和指导、应用工作,充分发挥林业技术中心的技术优势,调动科技人员参与经济林建设的积极性。
同时,相关部门应树立较强的质量意识,对于经济林苗木的采购,不能只是单纯的注重数量,更应关注质量。而经济林产品质量的提升还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因此,在西藏高海拔地(市)县(区)可建立科技推广站[10],并由其牵头来适时的聘请专业教授开展咨询指导工作,并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班的形式,有效提升林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经济林的种植水平。此外,还应大量的培训专业户和示范户,并充分的发挥出他们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这样农户就会逐步形成一定的科技意识,在后续的种植过程中,也会引入更多先进的技术,为经济林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对西藏工作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但是很多国家投入在后续管理跟不上等因素,导致效益发挥不理想,这在我们周围许多项目中不难看出。要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强化监督和后续跟踪管理工作,经济林的推广和发展,需要投入更精心的后续管理服务,从苗木的培育到种植、推广、商品化、市场化要注重后续管理[6],加大培训和指导力度,确保经济林的健康发展,从种植到施肥等各环节要科技化,不仅确保质量,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经济效益[2]。
研究与分析西藏高海拔地区经济林现状及发展对策,对于有效的提升西藏高海拔地区经济林的种植水平,推动西藏地区整个林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有效提升经济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投入、通过优化管理,最大化的发挥出高海拔地区的地域优势,有效促进西藏高海拔地区林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