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2022-12-17 02:04王静静
科教导刊 2022年27期
关键词:学理政治性思政课

王静静

(天水师范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 “八个相统一” 为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高校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时代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实效性的双重攀升。

1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是突出政治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宣传和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1]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彰显政治性,必须全方位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办学方向。

1.1 明确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政治导向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实现彻底的改革创新,首先需要凸显改革创新的政治导向,将思政课置于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高度进行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以 “深厚力量” “根本保证” “有力支撑” 深刻总结和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的显著成就,为今后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政治性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任何时候,思政课改革创新都要坚持政治性,以清醒的政治头脑牢固树立 “四个意识” ,始终做到 “两个维护” ,使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学习并善于以正确的政治观点明辨是非,从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1.2 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培养什么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2]我们党在任何时期都十分关注思想政治工作,以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进国家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 “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物质关系在思想观念上的直接呈现,是通过思想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占主导地位的物质关系。”[3]对此,培养什么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发挥政治育人优势,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1.3 明确提高大学生基于政治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关切大学生的特殊发展情况,要紧扣大学生 “拔节孕穗期” 的关键发展契机,将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大学生心中,提高大学生基于政治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立足政治角度看现实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精心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要积极发挥思政课的引导作用,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我国和平发展的艰辛与不易,自觉支持和拥护中国制度,全方位拥护党的领导,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大学生立下为国家和民族发展不懈努力的宏大志愿,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政治角度看待和处理现实问题。

2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重在凸显学理性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既要突出政治性,也要凸显学理性,不仅要从政治角度去深刻认识,而且要从思政课自身的科学理论着手,以知识之力化育大学生,以思想之力指引大学生,以理论之力武装大学生,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各种问题的理论理解。

2.1 基于思政课理论定位凸显学理性

立足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定位,进一步凸显课程的学理性,进一步理解和剖析内容所蕴含的学理内涵,增强课程具有的深厚科学性和理论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170多年,人类社会发展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论述的一般原理在今天依然完全适用和正确。”[4]新时代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局势变化,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地位,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将有利于我们在与西方意识形态斗争中始终校正理论方向,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成才的文化舆论氛围。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教材和课程两个体系就是基于理论体系构建起来的,改革创新思政课必然需要立足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进行深刻思考,切实提高思政课的科学性、思想性以及理论性。

2.2 基于学理分析回应大学生凸显学理性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凸显学理性,需要基于学理分析回应大学生的呼声,以真理引导大学生,以科学思想说服大学生。立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基于实践活动 “积极寻找解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先进文化的新形式和新思路”[5]。思政课需要以科学真理回应大学生,面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需要以思想性的话语来回答,需要精准把握思政课改革进程的中 “变” 与 “不变” 。习近平指出: “社会主义没有限定在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国情有机结合起来,在伟大实践中深入探寻和概括总结,才能将科学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6]为了顺应新时代大学生需求的多层次变化,高校思政课必须与时俱进的 “变” ,这种改革之 “变” 是以人民和国家为底色的 “变” ,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基于学理分析回应大学生,以磅礴的思想真理凸显思政课的学理性。

2.3 基于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提升凸显学理性

高校思政课需要基于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提升以凸显学理性,以授课教师自身的良好理论素养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习近平指出: “办好思政课,核心在于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7]思政课的实践就必须由教师来实施,也需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必须打造一支理论素养高、政治觉悟好的教师队伍。思政课要做到让大学生有信仰,但信仰并不是无源之水,信仰需要完备的知识来支撑,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 “学理性与趣味性” 兼具的优势,使大学生在趣味横生的思政课中坚定信仰。只有用心将思政课诠释透彻,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接受,才能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真理的强大力量,将所学知识自觉内化为自身的信仰,并将信仰外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实现思政课入心入脑育人的教学目标。

3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在思政课的政治边界之内诠释学理,善于以多元的学理形式阐释政治,使思政课在新时代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整体进阶。

3.1 立足中国现实坚持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使二者真正统一于现实实践之中。马克思指出: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8]思政课要凸显的学理性并不是抽象晦涩的学理,而应该是以中国具体现实为基础呈现出来的学理,这恰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一样。离开了中国具体现实这个实践基础,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有机统一就丧失了融合统一的根基。深入分析中国当前的现实,思政课必须服务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必须服务于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

3.2 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政治性和学理性融合在大学生的三观之中,实现价值引导和理论教育的融合统一。在思政课中解决这一重大问题,需要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需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新价值,将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磅礴真理全面展示给大学生,将政治教育蕴含于学理论述的全过程,以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学理阐释方式讲透政治问题,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坚持政治性,精心引导大学生明确正确的政治立场,帮助大学生增强政治自信,辨明政治方向。坚持学理性,以透彻的学理深度论述政理,使大学生善于学理分析,科学分析和理解政理,能够认可政理,树立大德,成为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既是新时代思政课的历史使命,也是根本任务,必须在思政课中集中呈现政治性和学理性,增强课程的价值内化作用和政治导向作用,实现大学生政治素养和学理素养的双重攀升。

3.3 立足教学实践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立足教学实践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有机统一。思政课的创新目的在于达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协调共生,这种协调共生要求在课程改革创新中达到政治和学理的互为融合和交互并举。因而在思政课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各个阶段,需要紧扣直接影响思政课实效的突出问题,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破解现实问题,以情理交融的具体教学方式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就是要求实现情与理的深度交融,并不是情与理各自表达,抑或是情与理分开各自论述。因此,在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既要注意基于彻底的理性分析讲透道理,也需要富有感情的进行教学实践,真正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在教学实践中的深度融合统一。

猜你喜欢
学理政治性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Plasma-assisted ammonia synthesis in a packed-b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reactor:roles of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acking materials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略论“不道”罪之司法适用
再论翻译主体的政治性
艺术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