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平
(1.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2.广州中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 510275)
由于工业文明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需要开创新的生态文明形态来延续自身的生存。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严重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党的十八大[2]和十九大[3]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基本要求,已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4]。生态文明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运行。吴传钧院士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思想[5],强调规划要尊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6]。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主要路径和重要内容[4]。通俗地说,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地关系趋于协调,最终建成生态文明社会。一直以来,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重要的理论研究领域之一,如高云虹和周岩[7]认为市场和政府是优化空间结构的两种主要力量,空间优化同时受到要素流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移、制度变迁及其扩散效应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周春山和朱孟珏[8]进一步提出了空间结构是在空间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协作与博弈中演化的。空间优化的路径选择表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7],韩守庆[9]系统分析了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调控机理,归纳了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提出了区域空间结构体系的协调对策。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内化于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4]。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10]是进行区域空间结构优化需遵循的总原则。
本文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国土空间规划三大价值观指导下把生态文明建设主导的价值内化到整个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中,明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理念,完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机制模型,提出自然资源生态服务活化是区域国土空间演化动力系统中的要素,并以此为研究框架指导南城县域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的开展。此外,分析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县域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乡村振兴的战略,揭示现有空间结构,以期因地制宜地提高空间结构的有机组织性,处理好集聚和分散、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提供参考和建议。
国土空间是国家主权与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是一定辖区地球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土壤、地质、水文、生物组成的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区域空间包括城市与城镇区域和城镇以外的地域,城镇空间系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而城镇以外的区域主要功能是生存支持和生态服务。
传统的城乡规划常是一种蓝图描绘,陆昊部长2020年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推进视频会上曾指出,国土空间规划最核心的目的是对空间的发展和治理提供一个政策工具。世界正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又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国家面临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短缺等严峻考验,这意味着规划本身的定位、内涵有新的调整。国土空间规划新的使命就是要为未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然后制定一个长期的战略,进行有效的持续管控。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对市县域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作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的综合性空间规划[13],其研究对象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研究范围是市县行政辖区;研究任务是全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统筹开发和保护,兼顾近期和远期,对同级专项规划和下级规划进行指导和约束。
根据生态经济学及“两山”理论,将自然资源活化形成生态服务作为支撑系统的一大动力要素。生态服务活化是通过乡村地域生存服务、生态服务的价值回归,国家层面应该尽快完善生态经济体系,建立起社会需求与生存服务、生态服务的市场机制。空间结构优化要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多层次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如国土空间保护要建立起国家、省、市、县、乡不同尺度的至上而下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传导机制和至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在山水田林湖草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中,建立区际协调机制。要多学科协同研究区域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问题,建立多部门间的协同管控机制。注重人地关系和城乡关系的协调,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的完善指导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实现规划引导制度保障,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得国土空间规划真正成为促进区域自然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工具。强调在国土空间规划引导下的区域国土空间演化机制模式,要注重国土空间问题的发现、原因的回溯、决策的保障机制,从而使得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有合适的理论分析框架。
本研究将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机制、模式对比分析,在韩守庆[9]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机制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国土空间规划引导下的整个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分析框架模型,以解决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中,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目标和乡村发展整体目标缺失的问题,并以此为南城县域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案例的理论框架。
本研究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引导下调动全要素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统一性原则,也符合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综上,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作用机制模式见图1,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控使得区域空间结构趋于优化,保障区域发展可持续性。
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南城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地貌有河谷平原、山地、丘陵三种类型,丘陵占77%,山地占18%,河谷和平原分别占5%,客观地形条件说明南城县耕地保护形势极为严峻。南城县林地资源丰富,东西两翼林地最集中,乡镇林地总规模超6 666.7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68%,其林业发展应重点关注,也具备绿色碳汇研究的自然条件。南城县河流属抚河水系,主要河流有盱江、黎滩河、芦河,此外有大支流18条、小溪流58条,绝大多数支流从东西两面汇入贯穿县境中部的盱江,形成叶脉状水系。河流总长约550 km,盱江(包括黎滩河)和芦河的汇水面积分别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5%以上。
南城县地处江西省抚州市的东部,北与临川、金溪两县相接,南与南丰、黎川两县交界,西接宜黄、临川,东邻资溪。它是南北运输的咽喉,赣闽的重要门户,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区位条件。从宏观区域发展来看,南城县是长三角、珠三角和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后沿,是江西省入闽的门户位置,多条国道交汇贯通,向莆铁路纵穿腹地。从中观区域来看,南城县位于江西东部,是赣东经济集聚区之一,距离南昌160 km。县域内高铁、国道、省道、县道相互交织成路网,总交通密度为1.108 km·km-2,交通条件较好,为农林产品物流提供了很好的交通条件。人字形路网基本决定了县城空间结构走向。
2.2.1 指标
本研究在前期南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践的基础上,以南城县2018年统计年鉴和《江西省南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说明书》[11]数据为支撑,从人口、交通、经济、自然资源、旅游资源5个维度,构建15个二级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南城县各乡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2.2 因子提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从15个二级指标中抽取5个评价因子。根据公因子在变量上的载荷大小,将第1公因子命名为城镇化发展水平因子;第2公因子命名为工业发展水平因子;第3公因子命名为矿产资源禀赋因子;第4公因子命名为农林牧发展水平因子;第5公因子命名为水资源禀赋因子。由此可见,影响南城县发展的第一要素为城镇化,其次是工业发展,第三是资源,第四是农牧业,第五是水资源禀赋。
2.2.3 基于因子得分水平的南城县各乡镇发展评价分析
用上文构建的发展水平因子分析评价模型,计算各乡镇各因子的得分,计算综合得分并排序(表2),显示基于各项公共因子得分,以便明确各个城镇的发展优势。
表2 南城县各乡镇发展因子得分及排名
2.2.4 基于公因子得分水平的城镇分类
采用提取出相互独立并能描述城乡发展水平及资源条件的5个评价因子,计算各因子得分。用因子得分水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同类乡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以利于分类施策。按计算结果客观地将南城县各乡镇分成如表3所示的6类。
表3 南城县各镇(乡)发展方向分类分析结果
2.3.1 因地制宜构建南城县国土空间生态发展整体格局
1)狠抓绿色科技创新、生态服务活化,提升县域发展新动力
以往学者在研究中仅仅把自然要素作为一种约束因子考虑,自然环境要素对空间结构发展积极的一面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是在空间要素自组织与他组织协作与博弈下的演化,应将生态文明的价值导向内化到整个系统,积极探索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及生态服务价值核算与转化。从表2可知,目前南城县县域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城镇化,其次是工业发展,第三是资源,第四是农林牧渔业,第五是水资源。作为县域发展的第一要素,城镇化也带来了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失、耕地减少和土壤污染等问题,要想实现县域的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生态环境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因此,应确定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服务活化作为未来县域发展新动能。
2)构建南城县县域国土空间绿色发展整体格局
首先,要构建南城县县域国土空间生态发展整体格局。我国地少人多,耕地面积少,土壤退化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就自然条件来说,南城县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充足,而且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十分适合发展现代农业。改善供水体系和防洪能力等公共支撑体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土地和资源的利用率,调整种养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减少化肥使用,科技赋能农业节水,构建农业循环生产。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其次,发展绿色金融,森林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因库,其碳储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的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森林不仅能够提供人类生活所需资源,而且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能够较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有着良好的吸尘器作用,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减灾等。因此,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而南城县在森林资源上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南城县森林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70%,基于此优势南城县应该大力发展碳汇交易市场和林下经济。可参考丹麦发展模式将森林作为该地区重要的主导产业。
此外,应推动产业化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副产物,构建信息化市场支撑体系;推动中草药种植产业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发展。
2.3.2 实施县域“增长极”带动“点-轴”空间开发体系战略
上级规划对南城县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要求[11]:成为地区/抚州市域副中心、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农林产品商贸集散基地、物流基地,融入大南昌都市圈。南城县在区域、省域、城镇群,甚至国家发展战略中承担的角色和任务明析,为研究南城县各种角色定位有帮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网络中地区交往能力和支配能力提升,对产业协同发展至关重要[12],可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联动周边地区,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将有限的人力物力按市场竞争原则投向最有利的区位形成“发展轴”,并通过“点-轴”结构[13]渐进式扩散,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表2和表3数据揭示出的规律,其实就是区域经济的结构反映,根据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绿水青山的价值挖掘,使南城各乡镇在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一定的发展特色。据此,结合这一特征,将南城县域城乡空间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划分为北、中、东、南4个县域次区域空间,目的在于衔接管理实际,整合价值资源,对各分区提出适宜的发展引导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要素的特色价值和流动效应,发挥各区域的特色,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根据规划,南城县纳入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范围,需打造成面向海西经济区的区域农业总部经济中心[11]。根据自然资源在县域的分布,结合表1—3及各镇地理位置,发现北部的万坊镇、徐家镇农业水平较高,可作为农业“增长极”[14],带动北部的沙洲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地理位置邻近,比较容易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农业、中草药种植业可以向健康产业升级。
空间集聚是城市要素分布的基本特征[15],根据表2可知,建昌镇综合得分最高,可以作为综合服务的“增长极”,可带动地理空间上位置靠近但发展水平偏低的天井源乡,构建中部综合性中心服务区。
南城县生态脆弱,结合水资源分布和水资源因子得分发现,东部洪门镇、龙湖镇得分较高,有洪门湖、龙湖生态湿地保护区需要保护湿地和湖泊资源,打造休闲旅游重要生态节点。浔溪乡各项水平得分都较低,交通和人口也处于劣势,但其林业资源非常丰富,可以构建绿色森林屏障保护区,适当发展康养旅游业。
南部株良镇在工业发展水平和综合发展得分较高,新丰街镇比邻株良镇,可以承接一些校具产业转移,里塔镇可以发挥其特色农业和物流业优势,为株良镇提供配套物流的餐饮服务,上唐镇可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人口优势、毕姑山和沸珠泉的自然风景优势以及上唐古村人文资源优势[12],适合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观光业。南部各镇联合可发展为南部校具产业融合发展带。株良镇、里塔镇、新丰街镇、上唐镇组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
“轴”沿着盱江流向的人字形,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基础设施束”构成。综上,区内协调可以打造如图2所示的以北中东南四大特色功能区为基底,沿着盱江流向的人字形“点-轴”为标志的空间发展结构系统。
2.3.3 构建东北向枫叶脉络状水网及山水田林湖草一体化整体保护格局
区域的自然格局在空间结构优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对县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地形、地貌和水文等条件。山水田林湖草是统一生命体,根据南城县的实际情况和“自然资源观”关注全域所有资源的要求,将自然资源系统作为规划的重要对象,将全域空间作为规划范围。由南城县抚河水系及支流形成叶脉状水系水网脉络构建水环境与水资源整体保护格局,如图3所示,建立东西两翼森林、县域田园,河流,湖泊,湿地等的整体保护格局。整合城乡生态空间体系:由一江、两湖、18支流、55条小溪,共同构建北东向枫叶脉络状水网整体保护格局。在一体化整体保护中强调土壤安全,土壤安全关系到“维护和改善世界生产食物、纤维和淡水的土壤资源,有助于能源和气候可持续性,并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整体保护生态系统”[17]。土壤是通过粮食生产为人类提供营养的营养物质汇,对经济和社会的价值极高,从严格的经济角度来看,人们可以通过土地价值在农产品价格中转化和体现。然而,也许土壤的大部分价值是隐藏在土壤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中。
2.3.4 走彰显底蕴,强化地域特色,尊重历史文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以往南城规划的方向、特色不够鲜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提出在市域层面的工作要求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自然和人文禀赋以及发展特征,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空间规划[17]编制工作,突出地域特点、文化特色、时代特征。为了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18]要充分挖掘南城县自身内涵,塑造品牌。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目标及相关理念,南城县的地貌和水文格局及当地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全域空间综合部署和规划,应向下规划和传导,实现生态环境内生于城乡开发建设中。历史文化是区域独有,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色,应结合水网内的中心自然村落、古村落,共同打造南城县农旅、山水、文化、村落融合发展的特色乡村振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图3)。
国土空间结构优化需遵循在国土空间规划引导下开展全要素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原则。通过寻找南城县国土空间结构优化规律,提出南城县国土空间规划若干战略:除市场力和政府力外,自然要素本身也是区域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而绿色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和生态服务活化将成为县域发展新动力;国土空间结构优化需构建南城县国土空间绿色发展整体格局。打造以北中东南四大特色功能区为基底,沿着盱江流向的人字形“点-轴”为标志的空间发展结构系统。北部现代农业核心区、中部综合性中心服务核心区、南部产业融合核心区、东部水生态及森林生态核心区四点,“轴”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人字形“基础设施束”构成。山水田林湖草的县域国土空间整体保护及由一江、两湖、18支流构建而成的北东向枫叶脉络状水网整体保护战略格局。结合水网沿水的中心自然村落,古村落及其他生产力要素,共同打造南城县农旅、山水、文化、村落融合发展的特色乡村振兴开发格局。研究可为其他县市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分析提供有益借鉴。
致谢:在论文制作中,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于漪博士后、高爽博士、武旋同学给予了校稿帮助,2018级城乡规划专业张哲同学给予了地图绘图帮助,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