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既然
1
某日,儿子放学回来突然说:“妈,你明天给我写假条吧,我要请假,我不想去学校了。”
我一惊。
现在是什么时候?都初三了,学校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周围同龄人都是一副严阵以待的架势,小子居然搞这一出!
鉴于需要维护我言而有信的形象,我不能生气,也没有表示拒绝。
因为当年儿子小学入学的时候,我告诉他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爸爸妈妈的事,家庭的生活重心不会因他上学而改变,我不会守着他写作业,不会检查他的作业是否完成,不会到学校为他的丢三落四送东西。当然,我也不会对他的成绩有要求,那该是他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儿子说,既然他的人生他做主,如果他想请假不上学我也不能拒绝,必须无条件帮他写请假条。我同意了。前八年相安无事,没想到临到最关键的初三开始出幺蛾子。
2
之前的八年,他请假的时候不少,但基本都是我看着春暖花开或者秋高气爽而动心,觉得这样的时光就该去拥抱大自然,关在学校写卷子会不会变机器人?在我的鼓动下,一家人出去疯一疯,回来我加班赶活,他加班赶课,累并快乐着。他自己很少行使这项“权利”。有时候我故意说,今天下雨(雪)呢,要不请假?他就会一脸警惕。他一向觉得不监督学习的妈妈,比同学那些整日唠叨的妈妈“恐怖”,因为如果他自己不上心,黑锅是甩不到妈妈头上的。
现在,他一脸疲惫地告诉我不想去学校,看来是真的想逃学。
我知道,立刻表现出焦虑是愚蠢的。一旦他发现学习出问题我会如此着急,他大概率立刻就不着急了。孩子读书这事,你急,他往往就不急。因为笃定你会催促他、提醒他,帮他买书买课,帮他各种分析,那他还急什么呢,交给你就好了。
当然,我也不会真的大撒手,不会让他觉得孤立无助,不受重视。体会不到爱与关注,对孩子是更大的伤害。
照惯例,我们先来对话,搞清楚原因。对话场景有两种,如果他有话迫切想说的样子,我就放下手边的事,认真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与引导;如果他特别不想说话的样子,我就不急着问,找一个孩子心情放松的时候,一段散步的小路,一餐下午茶,或者临睡前聊完一首我们都喜欢的曲子,然后将话题引到该去的地方。
无论他的想法是什么,哪怕荒唐离谱,我都不会直接斥责。比起尽快将他拉回“正道”的迫切,维护一个青春期孩子愿意对你敞开心扉的良好关系更重要。
3
交流下来,一个好消息:孩子想逃学并非因为厌学;一个坏消息:真实的原因比厌学更难处理。
儿子就读的是一所公立示范性初中,到了初三,一个班同学之间的成绩差距拉得相当大。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究竟是随机分配班级公平,还是按学生学力来分层教学公平,一直有争议。儿子所在的班级里,有些同学不想学习,又相当能闹腾,常常一堂课下来,老师抓纪律抓得焦躁,想听课的学生也有时间被浪费的焦躁。儿子每天在乱哄哄的教室里学习,心情很糟糕,他很想有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所以不想去学校了。
明白了原因,我没有批评孩子“想逃学”,但也不希望他用这样的方式试图独善其身。十五岁的男孩子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人的社会属性注定我们无法离开具体的环境和族群而独立存在。遇难而退是简单的,看上去一张请假条就可以帮你,然而养成了逃避的习惯就糟糕了,因为逃避了一时,逃避不了一世。如何在不尽如人意的环境中做更好的自己,是每个人都必须修炼的课程。
最后,我还是给孩子请了一天假,也没有争分夺秒刷题,而是开车去了郊外的一个湖边。层林尽染,湖水清且涟漪,极目望远,有闲云野山,深秋之景那么美。我们在宁静而平和的秋光里搭了帐篷冷餐,一边看银杏叶在风中凋落,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话。儿子说了他的英语老师,每当他有一点点进步就夸他,夸得他特别不好意思,明明他英语成绩那么一般;还说了他们班考第一名的同学,打篮球撞折了锁骨和手臂,但是第二天打着绑带就来上学了……我想,儿子其实并不需要我给他什么意见或指引,该懂的他都懂,他就是想歇一天,想有个人听他表达一下情绪,仅此而已。
每个人的成长,都自有他的轨迹,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自己吓自己。你只要在孩子表达时,用眼睛凝视,用耳朵倾听,用身体贴近,用心灵共情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