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陶艺的审美意蕴特征和融合发展路径阐析

2022-12-16 22:14:40郑昱旻
艺苑 2022年3期
关键词:陶艺陶瓷艺术家

郑昱旻 李 清

现代陶艺无论作为一门艺术,还是作为一门学科,都越来越受研究者关注。当前学界对于“现代陶艺”的研究主要聚焦现代陶艺造型、现代陶艺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关系、现代陶艺的总体美学特征、现代陶艺的材料运用等等,都力求解决当前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研究也日趋系统化。但人们对现代陶艺的普遍诠释对象似乎只是现代派陶艺,笔者以为在实际内涵中,它不应仅仅指现代派陶艺。现代陶艺是指在传统陶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当代艺术家参与的,综合运用现代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对陶土进行创作的一种独立的现代艺术样式。正如美术评论家皮道坚先生曾经说过的,陶艺一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陶瓷艺术的简称,而是一种孕育着新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现代艺术形式。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齐彪教授认为:“现代陶艺就是现代陶瓷艺术,也只能是现代陶瓷艺术。它包括一切现时代的,有关陶瓷的艺术。所以任何对其定义的尝试都是徒劳的,不是超越了自身的词域界限,就是没能达到陶艺所应该承载的空间范围。”[1]82属于现代艺术范畴的现代陶艺如何有一个明晰的概念呢?本文开展相关研究,就是为了给予当前理论研究有益的补充,进一步挖掘现代陶艺潜在的美学特征和内在价值,把握其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现代陶艺的审美意蕴特征嬗变

(一)审美的时代蜕变:从“传统”到“现代”

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都自然打上这个时代深刻的烙印,现代陶艺在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现时代赋予的创作理念、表达形式和呈现规范。可以说,现代陶艺和传统陶瓷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其现代性。查尔斯·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是“转瞬即逝的、即兴偶成的、意外多变的那一半艺术,另一半艺术则是永恒不变的。”[2]252在哈贝马斯看来,黑格尔对现代性的理解可以表达为:“现代再也不能、再也不愿从另一个时代的典范中获得它的主导尺度,它必须从它自身中汲取其规范性。现代性看到,它只能依靠它自己,在这方面没有任何逃避的可能”。[3]21-29那么现代陶艺能够被赋予的现代性特征是什么?它应该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它应该是现时代的,而非传统意义的;它应该是开放的,而非保守的;它应该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它是现代的,又是传承过去的;它是属于本民族的,同时又是属于世界的;它是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同时又是在引领大众审美的这样一种艺术构成。

现代陶艺能够被赋予的现代性意味着其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契合时代文化不断创新。如中国现代陶艺先驱、著名动物陶塑家周国桢,对中国现代陶艺的观念、技法和艺术语言的革新进行了许多先锋性、突破性的开拓,在陶艺创作中融入了深厚的中国艺术精神,推动中国现代陶艺建立自己的民族语言与美学价值观。当前,一大批陶瓷艺术家正投身现代陶艺创作,积极对接传统和挖掘现代元素,不断尝试拓展陶艺作品全新的审美风格。

(二)审美的功能转变:从“实用”到“无用”

传统陶瓷注重实用与工艺,贯穿古代文明历程,它或是为了满足某种实用功能,或是为了服从于奴隶主阶级权威而制作,或多或少都带了些功利的色彩。而现代陶艺截然区别于工艺美术范畴之下的传统陶瓷,更加注重艺术家个性表达,强调艺术家的自我意识,探索精神领域、思想层面的艺术。日本陶艺家安藤雅信先生在《美的觉知》一书中,引用了一位日本陶艺研究者日根野作三先生的观点:“功能可以分为实用的功能和感觉的功能,往往在一件器物上,这两者之间是复杂的交织关系。”在此观点引导之下,便可发现存在于现代陶艺作品中的感觉功能。

现代陶艺还超越了传统陶瓷实用的观念,甚至不断打破“实用”,凸显其“艺术性”。技术成为艺术会使人感到自由的愉悦,人的艺术理想体现在生动形象和感情的结合。“随便在哪个领域,真正达到体验高峰,它的活动就会具有审美的自由。”[4]286艺术家白明认为:“陶瓷的发明并进入生活核心是因为它的实用性,在器物的美学上,中国的传统陶瓷已经走上了那个时代所能企及的巅峰。今天的艺术家,面对的是今天的问题,这些问题所有的指向其实是人的内心和人的观念,正因为今天的人与过去相比,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与哲学思想都发生了改变,促成今天的艺术家对器物的理解产生巨大的改变。其实,单纯地为陶瓷赋予观念性,并不能解决陶瓷器物美学上的革新问题。一个小小的容器就受诸技术、审美和实用功能的约束,所以今天的陶艺家有一部分将眼光和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无用’的方面,正是因为有‘无用’二字的进入,陶艺的样子就变得焕然一新。”“无用”让艺术家们把眼光从世俗生活的具体器物中转移出来,开始思考心灵和精神价值层面的问题,创作也不断从具象走向抽象,审美也从大众走向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无用”使当代艺术家们摆脱了实用功能的羁绊,实现从追逐实用功能到追求精神价值的升华。

(三)审美的形式转变:从“单一”到“多元”

现代陶艺相比于传统陶瓷,其产生和烧制形式表现出“丰富性”和“多元性”。传统陶瓷追求器物形状之精巧、颜色之纯净、器物用料之厚薄等,注重匀称、规范化,从完整、对称之中寻找美感,其审美偏向于工艺之美,这种审美也是偏原始化的。现代陶艺受现代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等的影响,其设计和制作手法上体现出“丰富”“多元”的特征。在造型上,现代陶艺在承继传统的注浆、印坯、拉坯、泥条、泥板成型等工艺外,现代陶瓷创作者还创新了手捏、掏空、堆砌、黏结、组合等新技法,不断打破对称和平衡,造型更加奇巧随性,处处体现创作者的独特认知和情感体验。在材料运用上,更加综合和多元,当代陶艺家对陶土和其他材料的融合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使现代陶艺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肌理、独特的光泽,彰显现当代艺术家所追求的独特性。近年来开幕的“全国美展陶艺展”“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陶瓷博览会”“陶艺双年展”“国际陶艺展”,等等,都不乏现代陶瓷艺术的精品力作,集多种材质、技法、表现于一体,或求“新”,或求“巧”,或求“拙”,都力求变化,不愿受旧框框的束缚,综合艺术价值高。

二、现代陶艺审美意蕴形成原因

(一)文化赓续为现代陶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举世所公认。中国陶瓷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夏商周时期的釉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越窑青瓷,隋唐五代的南青北白,宋朝汝、官、哥、钧、定五大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元代的青花瓷,明清的宜兴紫砂等等,风格写意,含蓄隽永,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陶瓷的每一次发展飞跃,都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变革。釉彩的发展也从无到有,从单色釉到多色釉,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逐步发展成釉下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陶瓷业在中国遍地开花,出现一大批著名的陶瓷产区,比如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湖南醴陵、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广东石湾和枫溪等等。但作为现代艺术的现代陶艺,如何超越中国传统陶瓷之前的高峰与辉煌,未来将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则是现代陶瓷艺术家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现代陶艺强调审美认知与当代人文思想的结合,凸显艺术性。“艺术来源于生活”,这种艺术性也是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反映。现当代艺术家们用陶瓷材料来表达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传统、对时代的看法,相比于传统陶艺追求符合大众的审美,现代陶艺在造型、上釉、烧成等方面更加大胆创新。创造出熏烧、乐烧、柴烧、堆烧、盐釉烧、苏打烧等烧制方法。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邱含在传统的陶瓷烧制方式基础上,创立了“松纳柴器”。他先在泥胎上进行雕刻,再喷上釉料,经由名家艺术大师创作后,再把精美的陶瓷艺术品放进柴窑,让艺术陶瓷与柴窑擦出独特的“火花”,经过烧制后,器物散发出温润的光泽,与瓶身中大师们的艺术作品相得益彰。

(二)科技应用为现代陶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科技催生新材料的研发和运用。现代陶艺制作中更加广泛地采用综合材料,拓宽了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现代陶艺材料运用瓷泥、陶泥、紫砂泥、匣钵土等泥材外,还有金属、木材、纺织物、塑料、石膏、皮毛制品、石材、玻璃等。除了天然材料外,现代陶艺还通过科学研发,产生了质地效果奇特的人工合成材料。现代陶艺的创作已经突破传统陶艺材质选择的种种局限性,有了更广阔的发挥天地,创作者可以尽情地将自己内心的各种真实感受用陶瓷材料和综合材料一起来诠释出来,形成对比、呼应、包容等艺术关系,材料内容丰富多样、异彩纷呈。这种不同材质与陶瓷制品穿插结合的方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陶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为陶艺创作开辟了新的创作空间。

科技催生新工具新技术的应用,对陶艺作品烧造过程产生突出影响。拉坯机从手摇脚踢的人工时代到电动的电器化时代,现在陶艺的常用工具中有不断更新换代升级的电力练泥机、转轮、泥板机、电窑炉等,现代电动器械的运用,让更多人投入到现代陶艺的学习和研究中。由于陶瓷材料以其特定的精细结构、极度僵硬、耐腐蚀、耐高温以及具有生物相容性等许多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近年,新的陶瓷焊接技术面世,用激光取代熔炉,它让不会刮伤或破碎的智能手机、不含金属的心脏起搏器、太空及其他恶劣环境中使用的电子器件等变为现实。

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也为现代陶艺提供了全新创作方式和呈现方式,新媒体陶瓷艺术通过光影、图像、声音等赋予现代陶艺新的媒介语言,更直观地反映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需求,给予了人们全新的沉浸式审美体验。

(三)生活需求为现代陶艺发展开拓全新内涵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提高,现代陶艺这种独特的审美形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接受和热爱。如现在正在许多大中城市盛行的“陶吧”,正是人们追求高雅文化生活的体现,也是新时代自由创造精神的展露,陶艺让人们重新去感受那种古朴的、手工制作的、充满独特意蕴的艺术形式。从陶艺配料、成型、装饰到烧制的传统烧造过程进行探究和体验,其中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惊喜。制陶过程契合了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对人们调节自身精神和行为,获得心灵的宁静有着特殊的意义。

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将这种富含自由创造精神的艺术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多艺术作坊的艺术品走进寻常人家,成为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现代陶艺不仅以室内日用陈设用品出现在公众生活中,并且也在室外以公共展示的方式不断创新,诠释着新时代文化内涵,改变着人类原有的生活面貌。现代陶艺与民众不断提升的精神需求相演进,产生了生活化的艺术,也造就了一大批专业艺术家。

(四)陶艺教育教学的普及为现代陶艺发展注入了强大后劲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陶艺教育,专业院校也开设了陶艺专业,培育专业型陶瓷艺术人才。同其作为现当代艺术融合多学科一样,现代陶艺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载体,其教育教学也是融合多学科的。陶艺教学和艺术教学中的其他画种和门类相结合,在多角度立体式呈现书本上的绘画内容的同时,结合当下新型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为传统陶艺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与光彩。与此同时,陶艺教育的普及还涉及考古学、博物馆学、艺术管理学等相关门类,在与艺术教学相结合的基础上跨学科拓展,彰显出现代陶艺大包容大综合的教学特色,为现代陶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此外,在为陶艺领域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同时,现代陶艺结合多学科的教学活动更是为青少年带来了独特体验,比起传统的图画课,现代陶艺课程更具生动性、直观性和创造性,陶艺学习过程可以锻炼手、眼、脑等的协调能力,不断增强想象力、自信心、审美能力,对学生陶冶道德情操、涵养个性品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等具有积极意义。

三、现代陶艺审美的融合发展路径阐析

当今艺术发展条件之好是过去时代无法企及的,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当一种艺术经历一个个时代,邂逅时代中的人们,都会在不经意中深刻地带上这个时代的色彩和气质,这正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起作用。现代陶艺的发展,就是要找到规律、顺应规律,不断打破传统陶瓷理念上的桎梏和藩篱,借鉴和学习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在和多种艺术的融合中,推动创新发展,彰显其独特审美价值。

(一)对传统陶瓷的传承创新

中华文化深厚的民族精神是滋养新时代文化艺术的沃土。现代陶艺要善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推动创新发展。一要传承民族精神之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唐代绚烂瑰丽的“唐三彩”、宋代沉静素雅的宋瓷、清代典雅素净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粉彩等等。每个朝代的瓷器各具特色,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国陶瓷见证了历史的朝代更迭,更承载了东方独有的美学思想,中国传统陶瓷之美直至今日,仍旧享誉世界。现代陶艺需要在传统文化和传统陶瓷中汲取精髓,从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二要去除生产观念之旧。中国的陶瓷艺术长期归于工艺美术,缺乏独创性,过于关注技艺,若不改变思想观念则会束缚现代陶艺的发展。三要彰显现代艺术之新。厚重的历史文化根基使得中国现代陶艺改革远比他国复杂。要紧紧扎根新时代的艺术实践,在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发展的观念理念,让新时代的陶艺作品“新”起来、“活”起来,在自然流淌着“东方气息”的同时,闪耀着艺术家个人独有的艺术光芒。

(二)对不同民族与国家陶艺文化的学习借鉴

学习借鉴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艺术成果和对现代陶艺的探索,有助于推进现代陶艺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中国走出了闭关自守的状态,艺术家们开始面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并结合当下作出独立思考,不断吸收世界各国优秀艺术文化的中国现代陶艺,在世界现代陶艺热潮中独树一帜,大量展品当中,出现了许多综合材料与各类艺术作品,这些都是艺术家们开始思考当代艺术语言的多样性表达。

陶瓷艺术已经成为新时代一种交流互鉴的文化语言。国家与国家之间、艺术团体之间和艺术家之间的文化互访交流愈发频繁。在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国外艺术家被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中国瓷器所吸引而来到中国,融入中国文化,向中国匠人和陶艺家学习,将本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中国陶艺家也在时代洪流中,汲取更多的时代文化营养,进一步推动陶艺产品创新。

(三)与多种艺术形式的交流互鉴

哲学家方东美认为,一切艺术都是从体贴生命之伟大处得来,一切美的修养,一切美的成就,一切美的欣赏,都是人类创造的生命欲之表现。陶瓷艺术是艺术中的“百科全书”,融实用、设计、装饰、绘画、塑造、生活于一体,是人类借助泥土与火创造出来的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形式。[6]无论作为一门艺术的创造,还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现代陶艺发展都离不开现代建筑、现代哲学、现代美学、现代雕塑、现代设计、现代绘画。现代陶艺成为当代艺术综合性发展的代表,它和这些学科门类是同步发展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情感表达上是一致的,那就是作为现代艺术创新创造的本质,生命欲表现的本质,审美价值实现的本质。

现代陶艺和多种艺术的交融发展,是现代陶艺在新时代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它融合建筑、雕塑、美学、绘画等多学科、多范畴、多门类,不同学科的融入,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现代陶艺与环境结合,体现出其充分融合度和容纳空间,产生了城市空间陶瓷艺术;在信息化背景下,探索适应新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当代新媒体陶瓷艺术。其融合方式可谓千变万化,少有学科能够如现代陶艺这样兼容并蓄,正如艺术家白明所言,进入现代陶艺,不是进到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是在一个透明的管道里,大家仍然可以看得见这个透明管道外面的世界。

(四)协同推进多维度多渠道的创新实践

现代陶艺审美融合发展要发挥政府、社会、企业的协同作用,形成创新合力。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在政策设计、资金支持、项目扶持、人员培训等方面着力推进。为陶瓷企业进一步对接艺术家创设良好环境条件,如,以政府项目委托研究的模式,以艺术创新团队合作攻关模式,以交流中心联合展览方式,以社区艺术实践方式等等,不断促进现代陶艺创新发展,推进艺术研究成果和创意转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艺术和艺术家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浓厚艺术创作的氛围。

要进一步推动现代陶艺的艺术创作、学科发展和产业创新。现代陶艺审美的融合发展,艺术家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当代艺术家不应只是传统艺术的搬运工,还应是当代艺术的创新者和创造者,更应是未来艺术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当代陶瓷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现代陶艺演进的规律,承担起学术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创新的责任。在推动协同创新与发展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现当代陶瓷艺术瑰宝。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陶艺审美融合发展要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观照生活、反映时代,形成艺术家独特的审美风格,彰显现代陶艺作为现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虽然新时代为现代陶艺的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但在融合发展方面,要尽可能避免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上的一些误区:一是要避免概念上的误区,本文对现代陶艺审美的意蕴特征、形成原因及融合发展路径的阐析,都是基于对现代陶艺作为一门现当代艺术的思考;还应对现代陶艺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推进教与学;还可对现代陶艺作为一种产业进行研究,探索其产教融合的深刻意义。二是要避免现代陶艺创作上的误区,认为现代性和创新性,就是简单打破某一种对称和平衡,一味追求“新”“奇”,而是要思考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价值。三是要避免陷入“市场化”“效益化”的怪圈,避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跟随市场大流,这将导致艺术家失去思考与创造的自由。对现代陶艺的传承创新使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现代陶艺家和创作者在创作时融入了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活、时代精神及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时,陶瓷材料才会成为承载艺术家情感的载体,创作过程才能达到陶冶心灵、净化灵魂的功效。

猜你喜欢
陶艺陶瓷艺术家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04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2期)2018-06-06 16:26:48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疯狂”的陶艺
小学生导刊(2018年1期)2018-03-15 08:02:40
学陶艺
做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景德镇陶瓷(2017年2期)2017-05-26 17:23:31
陶瓷艺术欣赏
景德镇陶瓷(2014年1期)2014-04-29 11:37:07
陶瓷鉴赏
流行色(2009年3期)2009-04-21 05: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