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韵棠
兰州大学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版权运营的整个价值产业链包括四大部分:智力成果、版权、出版物和出版产业。智力成果是指新的创作,实现了新的内容生产;版权处在最重要的地位,是从无形的创造力转变为实体性权利,出版单位掌握了版权,就获得了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性;出版物,又称出版产品,是指在以版权为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传播其所贮存的知识信息的实物;出版产业是指出版单位或企业,在获取和经营版权的基础上将无形的创作价值通过对版权的资本运作进而转化为有形资产。
随着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流通和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由此可见,版权运营管理在本来就缺乏版权意识的环境下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在当今时代,大多数的出版单位尚未完全认可版权这一重要战略资源的核心作用,对版权的权利归属不明晰、缺乏针对侵权行为的防范意识,使得由版权纠纷激化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此外,出版单位还因运营能力不足、管理方式不当造成了版权资产流失,未能充分发挥出版权运营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
当前我国出版单位对大多数版权资源的权利归属不明晰,由于其在过去的运营管理中欠缺版权意识,签署的合同中对版权的约定不明确或缺少对版权的约定,没有尽到足够的明示义务、没有准确记录版权资产,致使权利归属无效、存在瑕疵或无凭证证明的情况屡见不鲜,并且针对侵权隐患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版权资产权属无凭证、存在瑕疵或者失效的情况较为常见。除此之外,出版单位在版权堆叠问题上尚未形成全面梳理。
以前传统的出版产品本身只包含一个版权,而现在各类出版物的构成要素明显增多,需要考虑各个构成要素自身的版权运营问题。现阶段的版权运营没有贯彻落实全面的版权梳理工作,若某一版权堆叠出版物中各元素的初始授权出现问题,则该出版产品的整个运营链就存在崩盘的风险。
一方面,以内容产业为发展基础的版权运营需要加强出版单位管理的主动性,建立起完善的保障机制。但我国的版权产业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出版单位的版权运营管理机制不够成熟,对海量版权的运作却缺乏相应的制度条例进行规范化管理,导致版权运营效率低下;且在版权运营环节,出版单位忽视项目版权登记、权利署名不规范等问题数见不鲜,尚未形成整个行业领域的版权意识。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变得多样化,各种渠道之间相互渗透,产业运营模式的边界逐渐消融;新媒体版权运营路径的选择关乎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但出版单位在新的技术条件与竞争环境下,对新媒体版权资源运营没有前瞻性,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缺乏对版权管理的主动性和高效利用,没有完全激发新媒体版权所应有的市场活力[1]。出版信息网络传播运营不善及相关权利保障、法律规制的缺失是出版单位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突破传统出版方式,实现跨度飞跃所面临的瓶颈。
我国当前的版权内涵与传统方式存在较大差异,面对数据库、云存储、APP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数字化内容生产引发出的新的版权问题,已经不能适用当前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这一全新的出版方式在现有的版权保护上缺乏全面有效的法律依据,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并且,出版单位未能全面审视和细化现有版权合同中的各项条款,缺少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也缺乏具有明确依据的合同范本,对明确合同一方的权利主体,版权堆叠中初始素材版权授予,违约致使合同不能履行以及运营过程中的盗版、侵权等问题不够重视。因此,出版单位在版权运营管理过程中需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来保障自身的权益,特别是在签订合同时应加强重视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以免对盗版、侵权行为进行维权时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
稳定、健全的版权运营管理机制是版权产业繁荣发展的强有力保障。首先,出版单位应高瞻远瞩,将版权产业运营的长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探求版权产业新的延续方式,以便合理地开发、配置版权资源,实现版权产业的高效运转;其次,全方位优化版权资源,明确和完善版权确权以及版权堆叠问题。出版单位应善于发现、挖掘潜在的版权资源,充分激活、调动处于搁置状态和低效运作的版权资产。在签署合同时,应制定条款对版权的权利归属进行约定,使得在出现违约和侵权现象时有明确的依据,对已经签署但权利归属不明晰的合同,双方可以另行约定,及时补正。关于版权堆叠问题,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获取作品构成素材中初始版权的授权,只有获得了许可,才能进一步将整个作品投入版权运营产业链,实现其价值目标。
因此,我们应建立起优势明显、特性鲜明、具有高度活力价值的内容生产资源库,构建完整的版权资源开发产业链,为持续开发和高效运转的版权运营管理做准备。因此,以实现价值形态和动态流转的互通为首要目标,灵活管理版权资产,对不断创新发展版权运营产业的管理理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制度层面上,为实现版权资产的规范化管理与高效运作,出版单位需针对版权与合同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的细则和实施办法。签订合同时应明确版权授予的具体权利义务,在权利行使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保护作者权益,使版权保护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以确保版权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现实执行的依据。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涉及版权使用、转让等事项均应严格按合同约定履行,在合同明确的授权范围内行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对版权运营中的日常行为起到合理的监督作用。
机构设置层面上,应统筹规划版权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分管部门的协调统一,有助于循序渐进地开展版权运营工作:明确总编办公室和各编辑部的版权获取职责,规划好审批委员会的版权开发任务,确立具体管理部门对版权开发运营全过程的监管职能以及信息部、法务部在技术处理和法律维权层面的具体工作安排。这就使得出版单位各部门在版权运营管理过程中,能够遵循规则行事,各司其职,既能在投入版权产品项目运营的各个环节形成合力,同时也有利于明确各自的利、权、责,实现相互之间的有序沟通和配合。
版权意识不仅要在社会群体中普遍宣传,更应该根植于版权工作者们的心中。与版权产业相关的单位、企业和其他工作者应增强自身版权保护意识,提高版权运营管理的相关技能,牢固发展全行业工作者的版权资产理念[2]。只有先厘清版权意识,才能进一步开展对内容生产延展出的版权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后续工作,积极释放版权的价值作用。
除了要保障作者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外,还应关注对出版单位和企业专有出版权的保护。对此,我们应重点实行版权登记措施,在网络领域可以通过防伪、防盗等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网络侵权率,同时还可以通过优化在线阅读体验,提升正版的增值服务空间,使侵权行为无缝可钻。综上所述,建立起“全员参与,预防和打击并举”的行动方针,在深度和广度上多方位、全方面发挥提高版权意识、严防侵权行为的联合机能,以加大版权维护力度。
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国内传统出版业随新媒体版权运营这一新兴领域的管理模式亟待完善,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笔者认为出版单位和企业应做到探索全版权运营和加强升级数字化管理并举。
出版单位和企业可以现有权利作为出发点,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到传统出版业中,探索全版权产业运营的规范化管理。融媒体可以在传统出版方式的基础上,以用户需求为首要考量,将创作内容中的价值资源进行筛选、分离、整合,推出集优质版权资源为一体的出版产品及服务平台[3]。一方面,应高度重视自身版权经营,充分挖掘全版权的潜在价值,通过运用市场营销策略打造切实可行的全版权产业链条,有效提高版权产业运营的开发和利用率,使版权资产通过全版权运营方式得以持续保值、增值和延伸发展。另一方面,在相关领域深化全版权意识。通过授权许可第三方使用,许可出版物的改编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扩大版权产业对整个社会文化价值的影响;并通过详细规划,促进报纸、书刊、电视节目、网络平台及其他文化衍生品的版权在整个产业市场的全方位联通[4]。
此外,我们还应积极探索版权运营的数字化发展,目前数字化版权运营的主要方式是将传统出版产品的内容资源与数字出版平台的优势相互结合,在这过程中管理的重点在于数字版权的授权问题。出版单位和企业应主动制定最优的数字出版方案,明确数字版权的权利归属、授予模式和数字化传播方式,以保障数据资源和创造成果合乎规范——既合理又合法。这就需要充分参考大众读者对融媒体的现实需求,同时兼顾新出版技术的应用程度,从传统出版业逐步走向与新媒体结合,乃至实现最终融合一体的全新出版方式——统一规范,各尽所长,搭载多种形式的复合出版[5]。这一个全版权运营下的多样化复合出版生产链顺应了时代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版权运营进行准确与高效的管理,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版权资源,为出版业创造出更大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
出版单位对版权交易合同文本的规定,除了要解决一些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外,还要着眼于合同履行中风险预防的法律规制,以便最大程度实现其自身利益[6]。
一般来说,相对于出版单位的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即为出版物的权利主体,但现实中也存在权利主体另有他人的情况,例如,某一作品的著作权人可能是作者所属的单位,公司,组织机构,或其他主体。当著作权权属不明确或无法查明权利人时,出版单位应该尽到合理的查明义务,可以根据需要要求合同对方当事人出示身份证件及其与该作品有关的证明材料或通过国家著作权登记公示系统主动查证核实。此外,在作者去世以及单位与企业发生合并、分立、被撤销等变更和消灭的情况下,还会涉及到著作权中财产性权利的流转和继受问题。
出版单位应通过合理的方式完善合同中的条款。首先,应确保合同成立并生效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是在秉承公平、自愿的原则下完成合同的签署,只有在此真实有效合同的基础上获得的权利才没有瑕疵。其次,对合同条款中关于作品授权方面的约定要尽量细化。需明确对作品的授权期限,是否允许改编、转载,能否授权许可第三方合理使用,还需明确相应的补充说明和告知义务,以及在作品出版、管理和收益中涉及的其他问题,并应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严禁口头达成协议,以免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再次,还应考虑到当下市场的实际需求和目前出版技术水平的高低,以保障版权运营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最后,双方都应重视合同履行,以免承担违约责任。
出版单位和著作权人在签署合同时通常会就解决争议的方式进行约定,即规定争议解决条款。如果当事人因遗漏疏忽,没有在合同中明确解决纠纷的条款,事后还可以就该项单独订立一份合同进行补充,约定因侵权、违约等行为产生纠纷的争议解决条款或合同具有独立性,其效力不受影响。对此,双方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协商解决、达成共识;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解决纠纷。
综上所述,出版单位在版权运营管理中,应把版权产业作为一项战略资源进行开发和经营,在此视角下如何拓展版权运营的多样性和出版产业的多元化效益,是目前出版单位在传统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是实现版权资产运营管理创新发展的关键。我们应以版权管理实现内容生产和版权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版权产业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同时在版权运营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法律问题的重视,有助于保障版权产业持续良性地运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