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茶文化因素探讨

2022-12-16 22:09
福建茶叶 2022年10期
关键词:茶业茶艺茶道

孟 磊

(徐州开放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涉及茶文化因素的唐诗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而茶文化元素在唐诗中的出现也进一步扩大了唐诗作品的高度与意境,两种文化之间的互相融合对于茶文化以及唐诗的长远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世研究与传承相关的茶文化提供了十分优良的典范。

1 唐代茶文化盛行的原因分析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潮时期,当时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十分发达,国力鼎盛,文化自然也是繁荣至极,属于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家。而发达繁荣的经济以及稳定和谐的社会就为饮茶以及后续茶文化的发展和盛行创造的有利条件,这也是茶文化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普及与繁荣的关键因素,后代有言“茶兴于唐”。具体来分析的话,茶文化在唐代盛行与下述几个原因息息相关: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佛教在唐代的兴盛。唐时佛教寺院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而大部分寺院通常都是建立在一些名山上,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当时很多寺院的周边都会建有茶园,为茶树的大范围生长与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寺院里的僧人们清修坐禅常常借助于茶,而茶也能够起到提神养心、净化心灵的作用,茶自然也就成为寺院僧家的必备之物。此外,唐代的文人墨客也都喜欢饮茶。在唐代,茶会以及茶宴逐渐兴起,文人墨客们经常通过饮茶来交友、会友,兴致浓烈的时候还会借助茶来进行诗歌创作。

2 茶文化在唐诗中的发展

如果想要细究茶文化的发展,可能需要沿着历史的发展轨迹慢慢进行找寻与探索。其实从唐朝开始,茶文化就逐渐具备了自己的形态。众所周知,唐代最出名的人物或许莫过于诗仙李白,唐代是诗歌的海洋,诗人的世界。唐代作为我国历史上发展最为繁荣的朝代之一,其发达的经济基础为后续百花齐放的文化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后代文化品位的延续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唐代的诗人们都十分擅长和十分喜欢以借物抒情的方式进行诗歌创作,当时的茶文化逐渐兴起,自然也就成为广大诗人借物抒情的对象。无论是当时的白居易还是刘禹锡,都十分喜欢以茶明志,借助茶背后的文化含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茶文化所寄托的情感

很多文人墨客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大多都喜欢以物寓意。在唐代,诗人利用茶的特性创作出了大量的诗歌佳作,这些唐诗不仅仅表达出来茶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拓展和延伸了茶文化背后寄托的思想与情感。其中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其作品中表达做人就应该向茶学习,要清新脱俗,不能随波逐流,只有这样才能够过好自己的人生,也才不枉此生。而元稹的是个作品中不仅仅详细描绘与刻画了茶的颜色、形态以及味道,还生动讲述了当时人们煎茶的故事,更是借助饮茶一事充分表达了其想要归园田居的志向以及淡泊名利的精神。

4 唐诗中的茶文化因素分析

4.1 唐诗中的茶业文化

所谓的茶业其实指的就是包含茶叶种植、茶叶采摘、茶叶售卖、茶叶饮用等一系列流程的产业链,茶叶要想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广泛普及,茶文化要想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广泛流传,那么健全的产业链不可或缺。结合相关的古典文献以及历史文物,其实很多专家学者都判定茶兴盛于唐朝,这些也都可以从相关的唐诗作品中找到依据。而茶业作为一个产业链其实也是在唐朝得到兴起的。一方面唐朝作为我国古代国力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有着十分发达的社会经济基础,各方来朝的时代背景以及便利的交通为茶业这条产业链的延续和拓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唐朝佛教的兴盛、僧人们对茶的喜好、寺院周边茶园数量的不断增加,为茶业的起始环节,即茶叶的种植和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茶文化领域最为经典的著作《茶经》面世之后,广大民间群众对于茶叶的认知和了解不断健全,对于饮茶的兴趣也与日俱增,这也为茶叶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而茶业文化的发展在唐朝的很多诗歌作品中都有十分明确的记载。

比如,以诗僧齐己的《咏茶十二韵》这首唐诗为例,通过分析这种诗歌作品的内容不难发现茶叶产业文化在唐朝的发展以及十分完善。诗人在诗歌中是这样描述的,“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这一句就十分详细地描述了茶叶从湖南被运送到京城的画面,自然也就可以从这一句诗歌中推断出当时的茶叶运输已经十分便利,起码在国内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自由运输,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能够喝上不同地区的茶叶。而诗人陆龟蒙在其作品《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舍》中所写的“不惮采掇劳,只忧官未足”这一句则十分生动地传达出盛唐时期茶叶供不应求的场面,侧面也是反映出了茶叶产业在当时的兴盛。另一位诗人李郢的诗歌作品《茶山贡焙歌》中是这样写的“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意思是在每年三月的时候就是民间向宫廷上贡茶叶的时期,每年这个时候运输茶叶的队伍都会直接到种茶叶的山里去。写出了当时唐代皇室对于茶叶的需求量之大的现实,也能够反映出当时从上至下的人们对于茶叶的喜好,茶叶从种植到运输再到饮用产业链已经基本上形成,而有需求自然就会有买卖,大量茶商的涌现也代表着茶业文化在唐代的兴起。

4.2 唐诗中的茶艺文化

在中国,茶叶早就已经脱离了饮品这一单一的概念,它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茶叶不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代表着中国人独有的饮食文化、审美品味以及历史积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古人早就已经将茶以及饮茶发展成一门艺术和文化。相较于外国人来说,中国人饮茶不仅仅关注茶叶本身的品质、种类,还关注冲泡茶叶的水质优良、煮茶的火候大小以及茶具的材质类型等内容,甚至饮茶的步骤都有很多繁琐的讲究,这不仅仅是上层人士才会养成的习惯,广大民间群众对于饮茶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也不难发现中国的茶已经被升华成为一门艺术,更逐渐演化成一种茶艺行为。这些复杂多变且富有情趣的饮茶艺术不仅仅在唐代的社会中得到传播与普及,更通过唐诗在后代的历史进程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经在其诗歌作品《山泉煎茶有怀》中这样写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其中的“泠泠水”指的就是用来烹茶的清凉的山泉水,而“瑟瑟尘”指的就是碧绿色的研磨后的茶粉,当时唐代的中国茶还是以茶粉为主。意思是煮茶既需要保障茶叶的颜色干净明亮,也需要用清澈干净的水源来进行煮茶。可以看出诗人或者说当时人们对于饮茶的研究和熟悉。而另一位唐代诗僧皎然在其作品《对陆迅饮天目山茶》中写的则是“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需要在日出的时候去才东井的茶叶,在露水还未消失的时候去采北山的茶叶嫩芽,这代表着对茶叶品质的追求;而在煮茶的过程中则需要用到文火和山泉水,这代表着对煮茶原材料以及相关流程与步骤的严格要求。这不仅仅是诗人自己的要求,更是茶艺文化应有的含义。除此之外,饮茶与烹茶的艺术文化还涉及到对火候的把握。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茶艺在唐代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需求和行为,更多情况下都在传达出人们的心境与感受。因而很多诗人在饮茶的时候习惯于采用松柏、竹子等有着更多文化寓意的木材进行煮茶,一方面是因为这才木材的确适合用来煮茶,另一方面则是这些木材身上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孟贯在其作品《赠栖隐洞谭先生》中写道“石泉春酿酒,松火夜煎茶。”即用松木作为柴火进行煮茶,由此可见当时的文人墨客对于松木煎茶的认可程度与推崇程度,不得不说是一种茶艺文化。

4.3 唐诗中的茶道文化

茶艺文化指的是将日常的饮茶行为上升为一种艺术,这是中国唐代广大文人墨客对于茶文化的一种贡献。与此同时,这些诗人们除了对饮茶的行为进行创新之外,比如对茶叶类型、采茶时间、煮茶木材、烹茶水源等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也对饮茶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核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茶道。相较于茶艺来说,茶道的层次相对更高,茶道侧重于强调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在这其中又蕴含着我国传统儒释道等不同学说的思想净化,可以说茶道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而这些也在很多唐诗作品中有所体现。

比如,以唐代诗人皎然为例,皎然作为茶道的真正提出者,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其实皎然是一位僧人,由于其出众的诗歌创作才华而成为一代诗僧,除了佛法和唐诗,皎然对于茶文化也十分感兴趣。在皎然的思维中,将佛法的视野贯穿于茶文化中,茶学便直接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被解放出来,不仅仅融合了佛家思想,还融入了道学思想中的修炼学说,从而演变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茶学境界。皎然的茶道在其作品唐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有十分明显的体现,诗歌中“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这一句写的就是白瓷碗中飘着的青色的茶汤,就像长生不老的琼浆玉液一样。长生不老这一概念就是道家的思想之一。而诗作结尾“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意思是谁能够知道饮茶是否能够真正得道呢?以及得道的全是真的呢?只有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才能够知道了。直接点明了茶学背后隐含的茶道,也突出了诗人对茶道的执著。

从唐代流传下来的关于茶文化的诗篇层出不穷,与茶相关的文化活动也日益兴起。与此同时,陆羽在创作《茶经》一书之后,广大民间群众也都纷纷开始养成饮茶的习惯。从一定程度上来看,陆羽以及其经典著作《茶经》有效推动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茶业茶艺茶道
寻迹万里茶道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青砖茶 良心做——湖南伟仁永巨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校园茶艺飘香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试析茶艺表演中舞蹈元素的文化表达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