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明月寺及明月茶考

2022-12-16 22:09曹绪勇李雪燕汪方超
福建茶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宜都市寺庙

曹绪勇,李雪燕,汪方超

(宜都市宜红文化保护传承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 宜都 443300)

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何阳店村四组原有古刹明月寺,然而寺址何处?建于何年?传说不一;唐朝李肇著《唐•国史补》载“峡州有碧涧明月”茶,宜都在唐朝属峡州,而历史上多数名茶又与寺庙有关,是否唐朝就有的明月茶与明月寺有关呢?明月是地名?还是茶叶外形如一轮弯月?带着这些疑问,为弄清明月寺始末,以本土风物拾遗补缺,繁荣茶文化为目的,笔者在近两年里,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田野调查,并查阅了大量的史志资料,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1 明月寺考据

明月寺,原坐落在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五峰山东北面山脚,地理位置:经度111.568371E,纬度30.203572N。查阅清光绪六年(1880)版《荆州府志》得知:“五峰山,在县南三十里(时枝江县治在今枝城镇),上有五峰,因名。”这里原属枝江县管辖,1955年枝江和宜都合并成宜都县时,属枝城区官垱公社明月大队,1962年恢复枝江县时仍属宜都管辖;1981年改为明月寺村,2001年何阳店、明月寺、伍家冲、黄家冲四个小村合并成何阳店大村,今属枝城镇何阳店村四组。

据原宜都市博物馆馆长黎泽高(1950~)保存的1989年10~11月全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档案副本资料记录:“明月寺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四周空地及寺前广场约800平方米,从寺内现存碑刻得知‘此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为梁武帝肇造四十八寺之一’,始名为‘粤稽庙’。从南朝始‘叠次修理不必罄述’,始建址于五峰山顶,复修时迁至山脚,1958年改建为小学,其寺内尚存碑刻五件,莲花柱础四个。”黎馆长还介绍:“只有唐朝的柱础才是莲花形状,这说明该寺建于唐朝,或在唐朝后翻修过。”

查阅史料得知:南梁武帝萧衍(464~549),字叔达,今江苏省丹阳市埤城镇东城村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在位47年(502~549),使用天监(502~519)、普通(520~527)、大通(527~529)、中大通(529~534)、大同(535~546)、中大同(546~547)、太清(547~549)共七个年号。在位期间,事佛求福,前后三舍身为僧奴,沉溺佛教,致使南朝大肆修建寺庙佛塔,汉传佛教一度达到了空前的盛况,佛教徒吃素也由他始。唐朝诗人杜牧(803~853)曾歌咏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乾隆五年(1740)版《枝江县志》载:“明月寺,在县南三十里,相传梁武帝所建四十八寺之一,于邑中最为古刹。”清光绪六年版《荆州府志》记载时间更加准确:“明月寺,在县南三十里。梁天监间建。”

查阅国家文物局2002年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得知:“明月寺碑刻共5通。均为石灰岩质,残断,碑文楷书。一通残高0.7米,宽0.54米,厚0.14米,正中书‘山施主刘朝元、臣立’,落款‘明万历肆拾年春谷旦伊佐人书’;余四通均高1.02米,宽0.5米,厚0.13米,记重修明月寺事。寺已不存。”据此资料推测,粤稽庙从山上迁至山脚的时间应该是明万历四十年(1612),新庙宅基地庙山由刘朝元、臣两兄弟捐赠,并改名为“明月寺”。

据在当地出生长大,曾任明月寺小学校长长达18年,并熟知明月寺很多传说的杜守益先生(1949~)介绍:“相传,明月寺原建在五峰山上的紫金峰,寺庙里有一鼎一人多高、三人才能合围的大钟,在明万历年间一个明星亮月的晚上滚到了山下。从明月寺到山上原庙址,垂直距离约70米,走山路约600米,钟自然滚到山脚,堪称奇迹。于是庙里的主持在信徒和施主们的支持下就将庙迁建到山下。1958年大办钢铁时,当地的刘国海和五峰山村的熊传道两名铁匠,将这四人才抬得起的大钟打碎化成了铁。1970年代,我带领学生在山上老庙遗址学农种田,还挖到过砖瓦残片。”

据曾任明月寺村党支部书记30 多年的关正德(1947~)、老师杜守益、五组村民张刚亚(1930~)等老人共同回忆,1958年建明月小学时,拆除的明月寺建筑格局为:寺庙坐西南朝东北,约开间30米,进深23米,分下殿和上殿,地平相差不足1米,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中间有个天井,4根粗圆木柱子,柱础是莲花形状,其它还有几根柱子,柱础是钟鼓形状;上下殿面积200多平方米,上殿的最上边摆放的是木、泥佛像,两边各有厢房4间,寺庙内常年有和尚3~5人。

关正德等还介绍:原黄家冲村4组的杨太全,法号申全太,又名小和尚,民国年间就在明月寺为僧。关的四爷爷关忠慧也在寺内做过和尚,关和尚的师傅是寺里有名的刘和尚,刘和尚后来在五峰山上的一个山洞修行未出来,此后当地人称该洞为刘家洞。在寺庙的东北方向约150米有个突出的小山包,传说葬有建寺以来去世的近百个和尚,得名“白鹤嘴”。在寺庙的西北面100米开外有一个水面约2亩的堰塘,名和尚大堰,供周边8亩庙田的灌溉以及寺庙用水,现大堰仍存。

明月寺改办学校,始于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是当时洋溪地区唯一的一所学校,名“明洋中心学校”,只教国学,教材主要是《三字经》《四书五经》《论语》等,1948年停办;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农会办公的地方,1956年恢复学校更名为明月寺完全小学,1958年拆除下殿,在两边纵向各修建了三间教室,中间形成了一个操场;1961年又拆上殿修了一栋横屋,其中中间一大间为老师的办公室,两边各两间为教工寝室及厨房,这栋房屋最右边的山墙保留了原寺庙薄青砖斗墙。该校1969至1978年为中小学,1979年以后仍恢复成完全小学。1994年国家支持老区建设,宜昌地区行署专员刘克毅亲自审批了6万元,在学校对面偏东250米开外修建了新的明月小学,原小学旧址由明月寺村集体开办过一段时间的石头厂,现已草木丛生,建筑痕迹难寻了。

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笔者先后对明月寺两处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察,发现莲花柱础1个,钟鼓柱础2个,和尚墓碑2块,石香炉1个以及残存石柱多根等遗物;寺后原上山的一段表面光滑青石台阶路仍存;找到了原明月寺前大路上残存的有车辙印的铺路石若干块,这条大路是从洋溪长江边东岳庙,经叫花子桥、何阳店子、九根(坑)松、松滋张家畈到湖南澧县的大道,路面宽约2米,一半宽的路面铺有石板,以便路人和推独轮车行走,另一半碎石土路则以骡马通行为主。发现的石香炉底部阴刻文字为:“喜施信士刘必权、徐氏,施香炉一架,八千。明月寺永远供奉。乾隆四十八年(1783)孟春月吉旦”。

从以上史料、实物遗存和口口相传的资料推断:明月寺,原名“粤稽庙”,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始建于五峰山的紫金峰上,明万历四十年(1612)迁建山下,改名为“明月寺”,至1961年完全拆除改建成学校,共成世约1450年。该寺庙是宜都、枝江、松滋、澧县等周边地区信教人士拜佛祈福的重要场所,历代香火均较为旺盛。

2 明月茶考据

唐朝李肇撰《唐•国史补》载:“卷下: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这是目前查询到的最早记载峡州产明月茶的史料;后唐时期毛文锡撰《茶谱》也有相似记载:峡州“有小江园、明月簝、碧涧簝、茱萸簝之名。”这两个史料说明明月茶之名始于唐朝(618~907),是峡州茶区的四大名茶之一。查阅现代中国茶叶史权威著作2011修订版《中国茶经》得知,唐、宋、明历代名茶均载有“明月茶,产地宜昌”。

史上有关明月茶的记载,均与产地相关,说明“明月”是地名。如乾隆十四年(1749)《长兴县志》卷三载:“顾渚山下有唐贡焙院,院侧有清风楼。绝壁峭立于大涧中流,乱石飞走,曰明月峡,茶生其间,尤为绝品。张文规诗:清风楼下草初出,明月峡中茶始生。”这里的明月峡,位于唐朝湖州管辖的长兴县境内,是陆羽《茶经》:“浙西,以湖州上”,出好茶的地方。又如位于现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畔的明月峡,唐朝属利州管辖,唐代诗人李白在此写下千古绝唱《蜀道难》,如今该峡谷集水道、纤夫道、栈道、驿道、公路、铁路古今六道于一峡,被誉为“中国交通史博物馆”,但不以茶闻世。

唐朝峡州地区以明月命名的地方又在何处呢?据乾隆二十八年(1763)《东湖县志》载:“陆羽尝品其水味居天下第四。黄庭坚尝汲泉烹茶,称其冷熨人齿,有句云:巴人漫说蛤蟆培,试裹春芽来就煎。陆游诗云: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隔江稍东即明月峡,一名扇子峡,其山形洁白如月,又其上石窍亦如偃月形,故名。”东湖县即1912年改名的宜昌县,今为宜昌市夷陵区,县治在今宜昌市主城区,巴东峡即指今长江三峡。清朝王铭臣有《明月峡》诗:“峡自西陵始,山从明月高。”以上史料表明:在长江三峡西陵峡的东段,即下段,从现点军区平善坝村与夷陵区石牌村交界处扇子山下江边的蛤蟆泉,沿江往上到莲沱一段,因峡江两岸的山岩多呈银白色,宛如明月;并与青峰、江水相辉映,使整个江面好像镀上了一层朦胧的月光,因得名“明月峡”,又叫“灯影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宜昌县志初稿》载:“明月峡,在东湖县西二十里,天中记,茶生其间为绝品。”在现宜昌市南津关以上的长江三峡西陵峡两岸,其土壤属陆羽在《茶经》中“上者(意:好茶)生烂石”的地貌,是历史上有名的茶区,应是李肇《唐•国史补》中峡州“明月茶”的准确出处,并与“茶圣”陆羽,品尽天下名泉后,誉之为“天下第四泉”的蛤蟆泉相映成趣。

以上史料说明:唐朝就有名的峡州明月茶原产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中的明月峡段,至今已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时至现代,西陵州两岸仍然是湖北最著名的茶区之一。

3 宜都创制明月茶的经过

经查阅史料和现场调查得知,宜都明月寺及周边3公里范围内,历史上不出产茶叶。20世纪60年代,枝城区官垱公社明月大队为发展集体经济,先后在九根松和吴家垴等地开发荒山发展近百亩茶园,并办有一家小型茶叶加工厂,效益不佳。

1980年代,湖北各地纷纷恢复、创制名优茶,明月寺村邻近的松滋县麻水乡桠杈茶场,根据唐代诗人张籍《送枝江刘明府》“定访玉泉幽院宿,应过碧涧早茶时”,以及北宋乐史撰《太平环宇记》“荆州土产茶,松滋县出碧涧”的记载,恢复创制出历史名茶“碧涧茶”,一时效益大增。明月茶场及村委会受到启发,以历史上有明月茶和本村的明月寺遗址为据,创制明月茶,但收效甚微。

1990年代初期,明月茶厂的创名优活动得到了宜都市农业部门的支持,连续几年派茶叶技术干部驻厂指导,提高茶园管理和名优茶加工制作水平,渐有起色。其中1996年,由时任市农牧业局特产股长的茶叶技术干部李绪品(1965~)设计制作的“碧涧明月茶”,采用单芽为原料,成品茶外形扁平似月牙,既有历史出处,又形如其名,一举获得湖北省茶叶学会举办的“陆羽”杯名茶评选金奖。

1990年代后期,当时的宜都市洋溪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以甜柚为主的柑桔产业。明月寺村因属“下者(意:下等品质)生黄土”的土壤条件,茶叶自然品质不高,加上当地茶园种植不多,产量少,茶叶主导产业和品牌效应难以形成,村民发展茶叶的积极性不高,于是村委会就势放弃了茶产业的发展,并将原有的几十亩低效茶园也改种成了柑桔,宜都明月茶的创制和生产也就此止步。

4 结语

宜都在唐朝便是著名的产茶区域,历史名茶如洪山茶、横碛白尖茶等在清末民国时期皆以做工精细、品质优良而闻名荆楚;于清朝晚期诞生于武陵山茶区的宜红茶,绝大多数经宜都集中转运,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成为精制加工中心,宜红茶一跃成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享誉欧洲各国。宜都境内有梁山、宋山等道佛教圣地,更有明月寺、云台观等众多寺庙,其中位于五峰山紫金峰的粤稽庙由南朝梁武帝肇造,并于明万历年间迁建山下,改名明月寺。然唐朝峡州明月茶产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下段的明月峡两岸,是峡州茶区的四大名茶之一,与宜都五峰山当时名叫“粤稽庙”没有任何关联。宜都市明月寺村20世纪晚期创制形如明月的“碧涧明月茶”成功,但因茶园种植规模小、茶树立地条件不优、茶叶自然品质不高等原因,致使品牌效益不能发挥、种茶效益低下而放弃。

猜你喜欢
宜都市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宜都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初探
坐成佛,树起塔
宜都市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前景探讨
基于集聚发展路径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
湖北宜都市柑橘农业循环经济研究
宜都市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现状及推进禁养区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
宜都市柑橘空间分布的遥感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