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文博(长沙市长郡梅溪湖中学C2111 班) 指导老师/刘红红 邓德兰
携木盒作格,凡十有二孔;每孔伏蛙。以细杖敲其首,辄哇然作鸣。
——《聊斋志异·蛙曲》
京师中最繁华处当数东街。然而,东街的一角还留着一口不大不小的池塘。每至盛夏,满塘蛙鸣。
深夜。一位风尘仆仆的旅人,兀自走在空旷的东街上。他叩响了一家旅店的门。这店挨着池塘,匾上写着“蛙馆”二字。门开了,一名中年男子走了出来。他大腹便便,髯须浓密。男子是这家店的老板。旅人入店后,越加惊奇:店内一汪水池,池内莲叶田田,蛙影幢幢。
酒来,旅人一口饮毕。趁着月色与几分醉意,旅人道:“请问,店里养这许多青蛙,所为何用?”
店主叹了口气,陷入了回忆。良久,他突然轻笑一声,开口道:“说来你可能不信,我原名叫做狗蛋……”
三十多年前,刚成年的狗蛋离开家乡,决意去京城闯荡。京城人多技杂,他一个外地人,举目无亲,日子过得窘迫。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位老者。
那天夜里,狗蛋正在东街上走,寻思着找份差事糊口。这时,他忽然瞥见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老人弓着背,还拖着一口大箱子,慢悠悠地走来。狗蛋连忙上前帮忙。老人说要去道路尽头的桥边,狗蛋便帮他扛着箱子,送到那里。老人向他道谢,狗蛋没多想,径直离开了。
后来,东街上出了一块热闹地,说是有位老人,用棒敲击青蛙,就能演奏出动人的乐曲。
“用棒敲击青蛙?”旅人猛然抬头,语气中透着惊讶。
“是啊!那老人盘腿而坐,两手拿着棒,身旁还放着一个木匣。木匣共十二格,每格中均有一只青蛙,用木板盖着。木板上有孔洞。有人叫了一曲《阳春白雪》,那老人敲击木匣,青蛙就叫,竟真奏出了优美的旋律!老人不是别人,就是那晚独自拖着箱子的老人!”说起当时的情景,店主兴奋不已。
一曲表演完毕,看戏的人喝彩叫好,纷纷丢下铜板。囊中羞涩的狗蛋正准备离开,却被老人叫住。老人说,为了报答那夜相助的恩情,可以将“蛙曲”的手艺传给他,让他也能得个温饱。
后来狗蛋改名为陈水生,同老人在京城闯荡。本以为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去了,谁知有一年战乱,他与老人竟走散了。再后来,京城被人唤作“京师”,早已独当一面的陈水生花大价钱开了这家旅店,取名“蛙馆”。他在这最繁华处,养了许多青蛙,希望有一天能与故人重逢。
“可惜谁又知道当年的旧事?”店主神情悲伤。他看向旅人,却发现旅人早已泪流满面。店主忙问何故,旅人颤声说:“那老人……是我父亲,当年他与你走散后甚是悲痛。前些天老父辞世,此次来京,我来买棺木……”不及旅人说完,店主仰身便拜,痛哭失声。
月色入户,窗外蛙鸣依旧。
青蛙亦能奏天籁
文/刘红红(长沙市长郡梅溪湖中学教师)
《蛙曲》中青蛙的表演,其实是一种禽戏。一般认为,禽戏是江湖艺人在街市上卖艺时借助动物昆虫的特殊能力进行的表演。《聊斋志异》中除《蛙曲》篇外,涉及禽戏表演的还有《鼠戏》《蛇人》等。我们发现,蒲松龄笔下的禽戏故事不仅充满爱心,也含有针砭、讽世的寓意。要想对禽戏有更多了解,还可以读一读蒲松龄的同乡王士禛的《池北偶谈》。书中追溯了训练动物演技的悠久传统,总结和复述了多种动物,甚至蝇虎这种小昆虫以及鱼类的杂技。
巧用波澜,尺幅千里
文/邓德兰(长沙市长郡梅溪湖中学教师)
作者以细腻感伤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蛙馆老板得人传授蛙曲技艺,从一个落魄困窘之人逐渐变得富有,但他始终不忘老者授艺之恩。他因为深切地想念老人,向旅人讲述了自己的人生奇遇。文章读来新奇有趣又令人感慨万千。故事的结尾道出旅人即是老者的儿子,出人意料,使文章波澜顿生。文末的转折,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实现了尺幅千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