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2022-12-16 19:12黄文姬
学习月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协同课程体系主体

●黄文姬

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发展更加公平公正、高质高效的教育更加期待。2021年10 月23 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而真正形成长效育人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价值意蕴

协同,是指通过各自之间的协调形成合力,最终使多方获益、效果增强,推动共同高效发展的过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则是指家庭、学校、社会三大重要育人主体在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方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要素互通、功能互补、影响互促等,通过有机的协同整合,共同最大化增进育人效果,并形成持久稳定作用源的过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新机制,这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实现是长期综合性影响的结果。有效落实这一任务,就需要从教育的各主体、各环节、各领域出发,实现协同配合。2017 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均明确提出“坚持协同配合”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协同育人”是创新德育工作的六大途径之一。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学校教育的成效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离不开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具体而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启蒙之源,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个体优良品德和习惯的养成奠定重要基础;学校教育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持续性,是推动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主阵地;社会教育的影响无处不在,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个人道德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只有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方进行深度融合、协同共进,才能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立德树人教育。

推动“三全育人”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2017年,国家下发文件要求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这是新时代推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要求和教育创新的重大举措。其内在逻辑在于:家庭和家长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和第一任老师,有助于引导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和优势资源集聚地,有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社会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不可或缺的地方,有助于协同育人效果的深化。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有助于“三全育人”实现横向不同主体、不同客体、不同内容,以及纵向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目标的贯穿融合,三者有效协同才能使整个育人效应良性倍增,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促进人的全面持久发展。

实现“终身教育”育人理念的必然选择。“终身教育”是个体成长的内在要求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包括教育体系的各阶段和多方式、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形式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等。“终身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必然选择。首先,从个体的成长经历来看,家校社协同才能实现育人在时间、空间上的连续性,从而真正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其次,从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家庭、学校或社会独立完成,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教育主体进行引导和监督才能实现持续性学习和改进。再次,从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教育发展不仅是某一育人主体或方式的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方式协同共进,才是教育全面发展的实践体现。

二、新时代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探索

人的培育是一个多元动态复杂的过程,要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该厘清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各育人主体的优势,使得家庭、学校、社会思想一致、目标一致、行动协同。

实现协同育人思想观念的重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构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重塑育人主体的观念、统一思想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首要任务。一是达成主体协同育人共识。学校、家庭和社会育人主体应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职责,树立育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只有真正达成育人理念的共识,并贯彻到学习、生活、日常行为规范的方方面面,才能形成叠加效应,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二是回归以人为本的原则。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首要共识是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初心,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关注个体的个性发展,激发和调动主体内在能动性,从而促进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三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主体要纠正以往教育过分追求外在功利性的观念,筑牢德育才是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根基,准确理解新时代德育内涵;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主动承担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要系统实施学生的德育教育,社会应多方式引导学生实践反思,提升个人道德修为。四是树立三全育人理念。改变以往大多数人印象中只有学校才是育人主体的错误认知,深刻理解育人场域内的人、物、信息等都承载着育人的无形功能,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理念,注重三方协同,全面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完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育人的基本载体则是课程体系。进一步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需对育人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规划。一是注重学校育人核心课程体系构建。要结合各学段特征和实际,规划好涵盖大中小幼阶段的课程体系。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应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品德教育,使德智体美劳教育有效融入学科教育教学体系之中。二是完善家庭育人主体课程体系构建。作为家庭育人主体,家长如果具有较高的素养,拥有较为正确的亲子观、育儿观和家庭观,就可以有效保证家校社育人工作的开展。完善家庭育人主体课程体系构建,应在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平等双向沟通机制,了解家长需求,根据不同特点的家长群体设置育人主体课程体系内容,使家长课堂更具针对性,例如开设并做好亲子关系、心理健康、创新思维、劳动教育等课程。三是优化社会组织育人主体课程体系构建。社会组织作为协同育人的共同体,则需要在优质社会资源课程化、教育服务市场优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多样、全面的教育。可从不同内容如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同时段如早教、学前、托育、课后托管等方面,不同主体如家校社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在薄弱领域重点开展。四是重视家校社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在家校社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实现三者课程体系的动态协同,通过不断对接沟通,有效保证课程在不同阶段、不同空间的连贯性;同时要重视各类课程体系构建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保证育人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推进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创新。为进一步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落地,在媒体宣传、队伍建设、对接方式、平台优化、信息整合等多方面都需要进行优化创新,推动衔接整合,有效提升协同育人成效。一是加强媒体宣传,加大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的渗透。以媒体公众平台为切入点,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或者公众休闲场所等线下场地,从整个社会层面多途径多方式多时段地不断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提升家校社育人理念宣传效果。二是设置主要联络人,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对接。鉴于家校社育人队伍的过于宽泛性不利于工作的有效落实,应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设置各主体联络人进行对接引导,例如班级、校级、社区家校联系网格员,对接校内班主任、辅导员、社团负责人、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等,有效推动工作落地。三是以课程、活动为载体加强研究总结推广。例如开展以心理健康和艺术等课程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或通过社会场馆参观、体验等实践活动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活动搭建家校社之间的反馈沟通机制,加强经验总结和推广。进而,依托大学成立家庭教育研究院,汇聚领域内的优秀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建设家庭教育研究高地,拓展“以点带面”不断深化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科学路径。

三、新时代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保障措施

为了有效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落地,各级政府在明晰家校社责权边界的基础上,在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路径同时,应不断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保障措施,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基础与保障。为此,一要组建家校社协同多元化育人队伍。建立以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心理咨询师为主体的学校专职队伍,依靠社区网格员、下沉党员、家长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兼职队伍,同时吸纳志愿者、企业家代表等群体作为“协同育人”智囊团,组成一支专兼结合、来源广泛、相对稳定的家校社协同育人队伍,为育人提供充分的师资保障。二要加强家校社协同专业化人才培养。推动高校制定家校社协同育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鼓励高校设置家庭教育课程,开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关专业,培育、储备更多专业化人才。三要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队伍素质培训。加强家校社各主体对协同育人的认识,掌握协同育人的方法,强化协同育人的自觉性。开展教育教学主体教师的专项培训,不断提高育人的专业化水平。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家庭教育研究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提高家庭教育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资源协同。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平台,优化创新共育共享家校社协同育人形式,能增强协同育人的有效性、持续性、科学性。一是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信息资源整合。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信息途径主要有“家校微信群”“网络家庭教育学校”等,未来还可以利用当下“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促进家校社协同的进一步落地,整合各类信息和资源平台,形成协同育人共生力。二是优化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形式。通过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父母大讲堂”公益讲座、社会实践周等形式,利用学校平台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利用社区平台设置青少年成长空间,成立家庭教育辅导站,也可利用图书馆、人文馆及红色资源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还可以成立产教融合新联盟,优化创新家校社育人形式。

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科学完善的制度,是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长效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一是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加大政府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完善家校社合作的活动内容、方式、组织、评价等。成立各层级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中心,从顶层设计上保证家校社协同育人运行机制的畅通。二是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监管机制。科学制定协同育人评价指标体系,从课程体系、学分设置、成效验收等方面,建构起组织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监督机制。三是健全教育法律制度并强化落地执行。认真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国家教育法规制度,因地制宜出台家校社协同育人落地的细则条例,助推家校社协同育人持续发力。

猜你喜欢
协同课程体系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论碳审计主体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何谓“主体间性”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