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句容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校 黄国兵
文化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德育文化传承的重任,教师需要有整合、营造、组织、开发的意识,找到德育文化渗透角度,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德育文化之中,在感知体验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成长关键期,教师利用多种手段创造多元文化背景,对学生形成滋养性教育,促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下健康成长。
学科教学有固定教材,教师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做延伸设计,适时吸纳校本课程、网络课程,都可以形成有效支持。在校本课程整合时,教师有意识将德育文化内容作为重要关注点,可以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带来更多信息素材。校园文化包含诸多方面,德育文化是核心内容,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德育文化内容做深入研究,找到适合的对接点,能够为学科教学带来更多正面支持,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整合教育资源,教师有更多信息来源,如何才能推出适合的教学方案,组织更多适合的学习实践活动,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如教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先做学情调查,针对学习问题咨询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对学法的积累、对知识的储备等相关问题展开具体讨论。学生对熟悉问题比较敏感,能够积极做出回馈。为丰富学生学习素材,教师利用网络搜集一些信息和案例,组织学生做延伸阅读和思考讨论。如反思文化、合作文化、学习文化方面的设计,教师组织一些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集体研讨、互动评价、生活观察,能够创造更多学习探索机会。
整合教育资源,探寻德育文化渗透起点,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优化处理,设计适合的学习活动。如“如何做学习的主人”这个问题,教师布设校园调查活动任务:我们班级中有不少学习刻苦的同学,其他班级也有这样的典型,展开一次采访活动,深入校园之中,寻找学习典范,搜集他们的事迹,写一篇采访通讯,准备参与班级集体展示活动。学生对校园采访活动比较陌生,自然有更多新鲜感,都能够主动行动起来。教师利用采访活动做学习调度,与德育文化高度契合,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其训练效果值得期待。学科教学需要更多资源的支撑,教师结合课外信息素材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科活动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学生对校园文化比较有感觉,而德育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结合教材学习内容做对接设计,推出多种媒介手段做渗透处理,能够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氛围,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到学习核心,在广泛阅读、深度思考、多重互动中建立学习共识。德育文化不仅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在对接处理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实际,引入一些新鲜的辅学手段,对学生感官带来一定冲击,以提升德育文化渗透效率。
学科教学与德育文化紧密对接和融合,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也能够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其助学作用更为丰富。在教学《说说我们的学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相关内容,然后将学生带到校园之中,现场观看学校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些观察要求,让学生将观察体验写下来,以“我的校园真美丽”为题,写出观察作文,提交到班级文化墙建设小组,为班级墙报提供素材和稿件。学生对校园最为熟悉,观察很仔细,体验更丰富,写作顺利展开。教师组织学生对习作情况做专业评价,文化对接学习获得丰富成效。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渗透德育文化内容,教师需要对活动形式做创新设计。如“说说我们的学校”,教师推出了宣传活动任务:我们的学校有美丽的建筑,也有办学的特色,这里还有优秀的教师队伍,也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让你向社会做推荐,你会如何设计宣传稿件呢?学生没有类似的活动经历,其参与活动的意识更为强烈。教师将学科教学内容与学校德育文化建设相结合,组织学生做公益宣传,结合学校调查展开生活实践活动,创造更多实践探索机会,这对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德育文化有多种外化表现形式,教师在学科对接时,要关注形式的创新,以引起学生高度关注。学科教学有活动组织,学校文化建设也有活动开展,二者有太多融合点,教师对多种活动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探寻设计取点,规划活动方案,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校园文化活动、班级文化建设、学科教学活动,活动资源多种多样,教师做融合组织,学生参与热情更高,锻炼效果也值得期待。
学生对互动性、趣味性、开放性学习活动比较有感觉,教师对教学内容做深度发掘,结合学校德育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相关内容做活动组织,无疑是最佳选择。教师设计学科活动任务,与学校德育管理相对接,其适合性更高,学生都有学习经历,此时做生活观察,其感知体验会更为丰富,也会建立遵守规则的意识。
学校文化专栏中有遵守交通规则的内容,而且还列举了因违章行走出车祸的案例。教师要求学生去现场阅读这部分内容,并组织学生做典型发言,介绍自己遵守交规的经验。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比较熟悉,教师专门组织学生展开阅读和讨论活动,为学生提供更直观学习体验。学生对教师说教没有感觉,而面对鲜活的案例,其感官会受到剧烈触动,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设计和组织,将学生带到校园之中,让学生观看、思考和讨论,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学生都能够主动行动起来。学科教育与德育文化相结合,创造更多鲜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无疑是最有价值的设计。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德育文化融合,为开发建设特色教育课程奠定基础,教师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做素材整合处理,推出更多文化实践活动,让更多学生都能够参加情景模拟大赛、作文大比拼、孝德故事会、书法比赛、歌咏会,以及生活观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素质。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德育文化有太多对接点,为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素材内容,教师要做好优化处理,让更多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健康发展。
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认知积累情况做课程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探索机会,其组织效果更为丰富。如教学《家庭的记忆》,教师推出课题研究任务:百善孝为先,我们学校有“孝德文化长廊”,大家都读过里面的故事,对孝道有深入的理解。我们家庭中肯定有不少这方面的案例,围绕“孝顺”主题展开研究学习,讲述孝德故事,展示家庭和谐图片信息,介绍和睦家庭经营经验。活动启动后,学生快速就位,家庭孝德故事不断涌现,学生在主动展示讲解中完成认知内化。
课堂演绎活动顺利启动,教师专门设计了现场直播任务,要将学生表演情况做网络直播,让学生家长都能够及时观看,这无疑对学生形成心灵触动。一个最为简单的尽孝主题演绎活动,与学校孝德文化建设相对接,吸引家长的参与,都对学生形成一些激励和启迪,学生在演绎体验中获得丰富思想成长动力。
德育文化与学科教学高度融合,能够创造最佳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需要有渗透融合的主观意识,积极探索教材与德育文化的联系和对接,找到最佳结合点,推动课程融合进程,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比较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德育文化属于学校文化建设重要内容,二者有诸多契合点,实现广泛对接是自然选择,势必为学科教学带来更多助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