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艺术特征与演奏分析

2022-12-16 14:04王剑广东省湛江市艺术活动中心
艺术评鉴 2022年19期
关键词:巴蜀乐段弹奏

王剑 广东省湛江市艺术活动中心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而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也涌现出了无数灿烂的文化,其中许许多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作为反映了我国巴蜀地区特色文化的代表作品,当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民族元素在西式题材中的巧妙运用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时至今日,虽然《巴蜀之画》的创作者黄先生已经去世,但是他对于民族文化的独特理解却并未就此断绝,反而随着《巴蜀之画》《峨眉山月歌》与《阳光灿烂照天山》等一系列作品的广泛流传而深入人心,绽放出更加闪亮的光彩。从他所创作的作品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丰富的审美水平与先进的创作理念,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审美观念的孕育与提高。

一、黄虎威与《巴蜀之画》

(一)创作背景

钢琴组曲《巴蜀之画》创作于20 世纪50 年代,它不仅将中国优秀的音乐旋律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还创意性地在乐曲的各部分当中融入了四川本地民歌的相关元素,在赋予作品优美旋律的同时还保证了它的艺术性,同时也更加深刻地展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为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开拓出一条全新的道路。黄先生在接受访谈时提到了他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所融入的情感,当时民族化成为了国内乐坛的主要基调,所有创作者都希望能够将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但由于受到了乐器、体裁以及文化等方面的限制,很多优秀作品无法走出国内,并在世界乐坛当中展现光彩。基于此,黄虎威先生将国内传统的音乐文化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这才诞生出这首包含了《晨歌》《空谷回声》《抒情小曲》《弦子舞》《蓉城春郊》和《阿坝夜会》等六首钢琴小曲的组曲——《巴蜀之画》,这六首作品均源自于四川本地的特色民歌,其中既包含了藏族民歌,也包含了汉族民歌,情感真挚的同时也富有民族化色彩,具备了浓郁的四川地区特色,每首作品都具备了其独特的艺术性,但就整体而言,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更加广阔深邃的画面,毫不夸张地说,这首《巴蜀之画》堪称我国钢琴曲中的代表性作品。

(二)作者介绍

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创作者名字叫做黄虎威,他是四川省内江县人士,在这个风景秀美的小县城,他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并受到了当地浓郁乡土气息的深深影响,无论是当地的自然景观,抑或是当地的特色文化,都成为了他创作的深厚积累,为他日后的作曲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他提供了数之不尽的灵感。黄虎威先生诞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极度痴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水墨画作,也许是受到了当地明媚自然风光的影响,他对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水墨风景画情有独钟。1949 年,黄虎威先生顺利考入了四川大学,在经过5 年的磨砺与积累后,他打磨出了一身深厚的音乐功底,并选择留校任教。1958 年,他创作出了钢琴组曲——《巴蜀之画》。

二、《巴蜀之画》的艺术特征分析

《巴蜀之画》之中大量运用了巴蜀地区民歌的相关特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旋律优美动听,认真倾听这幅作品,听者仿佛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风景秀丽的巴蜀山水图画。黄虎威先生作为一名融合了中方与西方创作特点的优秀创作者,他所创作的作品具备了非常高的艺术审美意识与一定的创新精神。一方面,这首作品将西方的作曲技法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了巧妙结合,借助于钢琴的音乐特性演绎出了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他又将音乐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将风景秀丽的巴蜀山水融入到了音符当中,借助于音乐来阐释意境之美,并借助钢琴的演绎为听众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进一步拔高了这幅作品的艺术性。

(一)旋律特征分析

《晨歌》是《巴蜀之画》组曲中的第一首乐曲,它改编自蒲江民歌《割草歌》,这首乐曲的节奏比较舒缓,旋律也比较唯美,给人一种太阳初升,朦胧的薄雾笼罩在大地上的感觉。

第二首乐曲《空谷回声》改编自藏族民歌《山上的积雪,好似一朵花》,伴随着时间的推进,作品的旋律慢慢升高,一浪高过一浪,给人一种回声般悠远空旷的感觉。

《抒情小曲》作为第三首乐曲,它改编自江油民歌《隔山望见姐穿青》,乐曲的开头部分就是切分音的伴奏,在搭配上抒情质朴的旋律,给人一种流畅自然的感觉。

《弦子舞》是第四首乐曲,它来自于阿坝地区藏族的民间歌舞,这首乐曲的主旋律起于低音声部,之后又通过断奏和弱拍的合理运用慢慢演变到高音声部,做到对跳舞时所发出的踢踏声的高度还原。

第五首乐曲《蓉城春郊》来源于当地民歌《大河涨水》,这里所说的蓉城实际上是成都市的别称,它借助于颤音的巧妙运用与调式的频繁变动,生动地描绘出了川西平原春季到来的美丽景象,为听众们营造出一种万物复苏的感觉。

《阿坝夜会》是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最后一首乐曲,它改编自阿坝地区的一首民间乐曲,主旋律节奏感十足,并通过大力的弹奏来模仿鼓声与跳舞时的脚步声,具有十分浓郁的民间特色,主旋律由跳音与小连线音组成,营造出一种欢乐明快的氛围。

音乐中的气息运用和把握是演员与观众交流的语言,人的情绪是不断变化的,演员演奏乐曲时有自身的情感,观众聆听乐曲时也会有不同的情感产生,《巴蜀之画》中通过运用富有变化的节奏技巧来带动乐曲情绪起承转合的变化,这些感情变化如骤雨突如其来,时而如春风紧打慢唱,这些细腻的感情变化亟需用气息来转换、联系,便于与钢琴伴奏合奏时的节奏捕捉,便于观众欣赏作品时的美感回味,了解到作曲家的精心设计。

(二)和声特征分析

黄虎威在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创作过程中,尤为强调和声的节奏感。如《晨歌》中,他创造性地将升F 和还原F 两种调性相结合,并用相同的主音来对其进行搭配,从而使得乐曲的旋律展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这种匠心独具的创作手法也使得听众耳目一新。而在《空谷回声》的创作中,他又采用了许多柱式和弦来对乐曲的旋律进行点缀,仿佛将雄壮苍凉的山脉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五度和弦的运用也为乐曲的旋律增添了回声感,而在歌曲的结束部分,他又运用了五声音阶的商音,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不仅如此,在《弦子舞》的创作中,黄先生又改变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他借助于调性的来回变化与正三和弦的变格,充分展现了歌曲的民族元素,并在歌曲的结束部分应用了正格终止,给听众们带来一种干脆利落的感受。

(三)民歌元素的合理融入

《巴蜀之画》组曲的艺术性绝不仅仅来源于它的旋律特征与和声特征,同样也来自于创作者对民歌元素的合理融入,它的曲调方面也同样来源于对当地民歌韵律的提炼。几乎所有民歌的曲调都充满了当地的民俗特色与地域风格,这也使得本首钢琴曲的曲调很轻易地就能引起巴蜀地区人们的共鸣,而其他地区的人也能够从曲调和韵律中分辨出它的来源,这是一种来源于地域、民族、血脉和思想的传承,能够激发出听众内心对美的享受,给人带来一种欲罢不能的感受。

三、《巴蜀之画》的曲式结构分析

钢琴组曲《巴蜀之画》改编于六首风格各异的巴蜀民歌,它具备了十分浓厚的民族风格特征,要想更好地对这一作品进行演绎,首先必须充分把握它的曲式结构特征,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作品的音乐内涵,具体如下。

《晨歌》是单一的曲式结构,由9 个小节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乐段,乐段的主体是两个乐句,呈方整形结构,旋律方面主要采用了非重拍的连音,旋律柔美清新,为听众们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巴蜀人民早间生活图。

《空谷回声》是一个非方整型乐段,包含了4 个节拍,它主要由两个对比性的乐句组成,这首乐曲与上个部分的创作手法有些相似,黄虎威先生同样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重复与变形等多种手法。

《抒情小曲》属于变奏曲式的结构,同样包含了4个不同的节拍,它所运用调式为G 徵调式,具备了三段不同的曲式特征,整体呈一个变奏曲式,由一个主乐段与两个变奏乐段构成。

《弦子舞》是由两个不同乐段构成的非方整性乐段,首段的第1 小节为乐曲主题句,第2 小节则是在上段后拍的基础上做了加花处理,之后的3、4 小节又对第2 小节的内容进行了加花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转调与变奏,最终结束于一个A 羽调。而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的内容大致相同,仅仅在音区上存在一定的区别,转调也更加频繁,最终结束于一个E羽调式。

《蓉城春郊》整体来看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乐曲的第一部分是由三个乐句构成非方整型乐段,结束于一个G 商调式,整体音域较宽,旋律宽广粗放,为我们营造出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乐曲的第二部分采用了伴奏音型中派生的柱式和弦,具备了一定的展开性质,通过不断加强左右手柱式和弦的力度,将音乐逐渐推向高潮。而最后的再现段则是对上个乐段的重复,乐曲整体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阿坝夜会》是单三部曲式,为了赋予旋律更多的流动感,黄虎威在本首乐曲的创作中运用了跳音的手法,乐曲整体来看有三个大致相同的乐段构成,每个乐段又有4 个乐句构成,4 个乐句循环往复,推动着旋律不断前进。连接段调式也不断发生变化,由升F 羽调到A 羽调。B 段运用了呈段式的创作手法,在调性、和声与伴奏音型方面作出了改变,最后又以九小节的后半拍为素材,通过导引的形式构成连接段。最后一段是以46 小节后半拍为基础,并在力度与音型方面作出了改变,最后以一个延长音记号结束,给人带来一种余音绕梁的感受。

四、《巴蜀之画》的演奏诠释

(一)触键的灵活运用

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创作主要取材于巴蜀地区汉、藏两族的民间歌曲,这就要求演绎者在熟悉四川本地方言的同时,充分把握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加强对作品旋律性的理解,同时还要做好滑音与颤音的运用,在注重各个乐曲独立性的同时,也要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对这六首乐曲进行串联,同时还要把握好乐曲的气息部分,用气息串联好乐曲的无声部分,这样才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演绎效果。

触键的灵活运用在于对装饰音的把握,而第一首《晨歌》当中主要使用了三个装饰音,且这些装饰音形态都属于前倚音形态。这就要求演绎者能够做到由远及近的弹奏效果,不断加快弹奏速度,通过调节指尖与手腕的力道来保证装饰音的弹奏效果,必须保证手指与手腕的灵活,以防止弹奏过程中对声音与速度产生影响,通过对触键的灵活运用,才能在本首乐曲的弹奏中表现出一种透亮的感觉,进而更好地将巴蜀地区人民的早间生活展现在听众面前。

在《蓉城春郊》这首乐曲中存在着大量的颤音部分,演绎者必须通过对颤音的运用来模仿笛子声,特别是长颤音的演奏,演绎者必须保证自己的手腕与手臂完全放松,双手交替弹奏,不断加快弹奏的速度,这样才能弹奏出音色突出的颤音,给人带来一种由远到近的竹笛声。在弹奏颤音的过程中,演绎者进行触键时必须把握好弹奏的力度,力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到颤音的表现。通过对触键的灵活运用,呈现出蓉城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场景。

(二)踏板的精确控制

对黄虎威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黄先生几乎没有在他的作品当中添加任何有关踏板的标识,原因在于他认为这些标识的添加会对演绎者的充分发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站在整体的角度来看,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中包含的六个部分都具备了十分明显的五声性特点,色彩感相对突出,这也为演绎者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发挥空间,每段音乐所适合的踏板处理方式也不相同,因此演绎者必须深入思考与总结,结合乐曲的和声节奏与风格等多个方面,来对踏板进行控制。在对《空谷回声》这一乐曲的演绎过程之中,演绎者很难把握对踏板的灵活运用,这时就需要运用弱音踏板的方式,以提高演奏的流畅性。在这一曲目当中,演绎者必须注意音前踏板与音后踏板的区别,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还原出乐谱的演绎方式。通过对踏板的精确控制,演绎者就能够更好地还原出空谷当中的回声感,让听众仿佛置身于静默的山谷之中,阵阵花香弥漫于身旁。

(三)力度的合理把握

演绎者要做好对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表演,除了要做到触键的灵活运用与踏板的精确控制以外,必须做到力度的合理把握。例如《阿坝夜会》这首乐曲改编自阿坝地区的民间舞曲,它描述了阿坝地区的人民在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后,大家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的开心场景。其中演绎者需要借助钢琴来模拟出舞步的踢踏声与伴舞的鼓点声,在把握好弹奏速度的同时,还应当控制好弹奏的力度,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出夜会现场载歌载舞的欢乐景象。

(四)情感的充分表达

从演奏者的角度来看待这首作品时,《抒情小曲》通过音乐来塑造幻象的形象,是作曲家对人生百态的思考,是音乐美育的社会化趋势状态,是对演奏者的精神灵魂问话,是不同的观众对这首乐曲不同的体验欣赏。

组曲本身是无形的、抽象的,作品中用二十四诗品描绘音乐的清奇、飘逸、疏野、洗练、超诣等形象这部作品主要想表达的便是诗句传达的一种理想化的、桃花源般的虚幻梦境,借此展现人生中的无常变化,现实生活中的理想冲突,因此乐曲的旋律感及可听性是非常强烈的,能从作品中感受到纵向和声功能与旋律的连接的多次强调;在遵循传统的观念下,运用西方作曲技巧将古筝演奏技巧和传统乐曲结构创新突破。

在《抒情小曲》这一乐曲中,主要旋律都位于低音区,高音区部分只存在连续性的六连音织体作为伴奏,这就要求演绎者能够充分把握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情感,流畅的弹奏出乐曲的伴奏六连音,并将其与低音区的主要旋律结合在一起,演奏出一种亲切、明快的感觉。做好情感表达的同时,也要运用钢琴模仿各种民族乐器的声音,充分展现出中国钢琴作品的特色之处。此外,在乐曲《弦子舞》当中,演绎者必须能够清楚地区分男性舞蹈与女性舞蹈之间的区别,在弹奏男性舞蹈时表现出那种粗犷有力的感觉,在弹奏女性舞蹈时则要表现出一种柔美温和的感觉,充分把握作者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并将其传递给听众。

五、结语

著名作曲家黄虎威通过钢琴组曲 《巴蜀之画》,为我们展现出了巴蜀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他将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从而实现了音画结合的创作目标,层层递进的曲式结构也赋予了它更多的精神内涵,称得上是融合了中外音乐精华的大成之作。我们在对其进行演绎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这一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奏技巧,保证这六首乐曲独立性的同时,通过对触键的灵活运用、踏板的精确控制、力度的合理把握与情感的充分表达等多种方式,将《巴蜀之画》这幅美丽的画卷生动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为听众们带来更加舒适的听觉体验。

猜你喜欢
巴蜀乐段弹奏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解析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美学特征*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动人心弦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交响曲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