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中钰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方向盘,党史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环节,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相互联动”的角色。因此,高校思政课通过聚焦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指向,包含初心使命、责任担当、家国情怀三重价值指向,有力挖掘党史教育优秀成果。基于此,在把握从党史教育中汲取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奋进力量的同时,要遵循坚持吸收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立足历史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的突破点、优化创新灵活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教学方式,从而构建融会贯通、多维立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宝库与实践应用。
党史教育作为引领大学生激发奋进力量的“指明灯”,是帮助大学生明晰“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方向盘”,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的“导航仪”,以点亮新时代前行力量、激发新时代奋进力量、引领新时代智慧力量为目标指向;以初心使命、责任担当、家国情怀为三重价值指向,具有历久弥新的现实价值和实践价值。
党史教育凝聚了党的百年奋斗辉煌成就、红色基因、实践经验,是开启“使命践行”的“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方位,以五位一体为建设总体布局,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开启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阶段。党史教育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通过整理百年奋斗中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梳理使命感培育的历史轨迹,帮助大学生须知新时代下政治建设全面、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等方面拥有的成就;须知创业之艰辛和来之不易,增进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点亮梦想、接力前行。在提升对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中凝心聚力,坚定信心,履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百年党史是一部红色传承史、奋斗史,积蓄了勇往直前、奋进前行的力量。认真学习“四史”教育精神内涵,有利于大学生在培育责任担当过程中积蓄奋进力量,为党史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这种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来源于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党史教育一方面是对党的百年奋斗责任担当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精华内容,另一方面是党的百年奋斗为青年承担责任激“活”精神力量、为思政课创新法治盘“活”的教学资源。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理想信念、社会理想信念紧紧结合在一起,国家的繁荣富强、和谐稳定需要青年注入“奋进”“前行”“勇气”的青春力量,自觉承担起成为国家栋梁人才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党史教育是抵御虚无主义思潮的防伪标志,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内涵,是彰显红色基因的新鲜血液。有效地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启迪大学生利国利民的大智慧,开启践行“核心价值观”心灵之窗,聚集于树立正确价值观实践功能,提升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历史情怀,迸发一腔热血,更好地为祖国大好河山建设建言献策。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党史教育优秀成果,深刻认识党史教育形成的伟大精神谱系,融合党史教育内含的红色基因,领悟党史教育实践应用的力量、理论魄力的力量、信念强大的力量、知识无穷的力量;在家国情怀方面利于大学生情怀的提升和认同;在社会复杂环境中,利于大学生心灵的纯净与教化。
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目标相契合,党史教育是一个融合伟大精神谱系、总结历史经验、汇集重大成就的全方位、多层次理论和实践过程。党史教育内含学习“四史”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旨在汲取伟大精神谱系红色基因、奋进力量和智慧力量。党史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感悟思想魄力,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和领悟党史教育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为了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把握党史教育形成的使命感内在规律:引领性规律、传承性规律、发展性规律;是为了让大学生对党的性质和宗旨提高认知,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准则;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为实现第二百年目标做好前期准备;是为了汇集重大成就,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奋进力量。
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主渠道、主阵地,主要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知识传授内容、以培育新时代栋梁人才为教学最终目的,引导学生提升责任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育人目标上相契合,都是致力于将大学生培育成社会主义建设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思想上一脉相承、相互贯通,党史教育是对“我以我血荐轩辕、我们走在大路上、不让年华付水流、我和祖国共奋进”四个历史阶段的深刻总结,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成就。在思想宗旨上,党史教育形成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为指导思想。在思想升华上,把握习近平关于党史教育论述的思想精华、理论创新、实践应用、精神实质,使之内化于党史教育的实践中。
高校思政课是宣传“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是集提升思想意识与培养正确政治方向于一体的教学培育活动。在思政课教学活动过程中,一方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教学内容指向;另一方面,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指导思想,明确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立场、政治立场,把握好为谁服务、为什么服务、怎么样服务等相关问题,搞清楚利益和贡献的分寸。由此可见,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思想宗旨和思想升华上相互联动、相互贯通,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致力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贡献新鲜血液,增添奋进力量、前行力量与智慧力量。
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内容上相融通,党史教育是基于百年奋斗形成的理论宝库。从纵向角度分析,它包含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会议、重大历史节点等知识。从横向角度分析,集合了历史知识、伟大精神、发展规律、历史经验、历史成就、理论品格、实践成果等。在党的奋勇前行实践中形成的内容成为思政课育人的重要素材。
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每一位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在所有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设了与学生个性发展特征相契合、与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的多门思政课程。开设的思政课程本质上与党史教育相融通。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内含了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理论创新发展内容;“思想道德与法治”内含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中形成的信仰信念信心、核心价值观养成、优良文化传统、道德法治素养养成;“形势与政策”内含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品格与实践创造。可见,在内容相融通方面,党史教育素材丰富,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通俗化、具象化的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理论化、系统化强,为党史教育有效融合提供了“主渠道”。
高校思政课有效汲取党史教育理论品格、精神实质、实践应用,迸发奋进力量的关键点在于把握融合原则,坚持吸收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专项突破点在于立足方向性与规律性相统一;融合路径在于创新教学方式灵活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在融合过程中,以突破实践难题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为落脚点,从而使同样作为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度和感召力。
高校思政课在汲取党史教育优秀成果的同时,要秉承批判性的原则。所谓吸收性,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政治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坚持知识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有效吸收和传播党史教育红色基因、伟大精神谱系等,引领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并迸发奋进力量。第一,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在融合党史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政课起着宣传和阐释作用,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一方面,为了破除单纯政治说教,注重以党史教育基本知识为宣传内容,表达和解释党史教育政治性;另一方面,在引领奋进力量过程中,以价值性与政治性相统一为手段,达到党史教育政治性目的。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导向,也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风向标”。第二,把握和理解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3]党史教育的形成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致力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其形成的相关原则、规律和观点。从教育内容分析,党史教育是对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会议的正确评价标准,形成于红色基因、历史检验、历史成就、伟大精神组成的庞大知识体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以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引领学生,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强化学生对党史教育价值认同。
在吸收党史教育优秀成果的同时,要有批判的思维,破除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错误思潮。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要时刻聚焦青年教育工作,尤其要关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矛盾对立统一的发展规律来正视、规范不良的社会思潮和良莠不齐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效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价值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对历史思维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养成历史思维的习惯会受用终身。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就是培养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4]。在高校思政课汲取党史教育精华的过程中,立足于方向性与规律性相统一,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能力来学习党史教育。第一,从历史性角度出发,把“史论结合分析法”的教学方式契合到教学理念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融合党史教育过程中,应以客观事实为主,以原始资料为佐证材料,切忌主观臆想,应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关键历史节点进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汲取和融合,不能凭借一时的自我主观意识,凭借书本知识,疏于实践验证而形成观点。另一方面,从融合规律性角度出发,坚持引领性规律、传承性规律、发展性规律相融通的融合路径。
高校思政课要注重融合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挖掘党史教育的生动素材,促使党史教育入脑入心,成为高校思政课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活源头”。一方面,采用“大思政课”教学途径,“大思政课”优势在于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小课堂是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党史教育的积极意义、实践价值、理论品格,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大课堂是指将党史教育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场地,融入社会生活中。另一方面,借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党史教育宣传平台,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高校思政课凭借网络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精彩、接受效率高等特征,有目的地选择和宣传党史教育的热点、难点以及契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疑点和重点,进而创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扩充思政政治教学资源。比如,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的诞生催生了多样化教育教学平台,思政课作为宣传“主流话语权”“主渠道”,教师要积极探索将党史教育与新媒体平台相融合的手段,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发挥新媒体技术特征,推动实践课堂与理论课堂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