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疫情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策略
——基于“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研究

2022-12-16 13:44史明月张梦菲刘启迪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成才资助困难

史明月 张梦菲 刘启迪

自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疫情管控、企业停工、疾病治疗等原因,不少学生家庭都面临着待岗、失业、贷款、患病的压力,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逐渐增多,家庭经济困难类型逐渐呈现“因疫致贫”化、“因疫返贫”化,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的后疫情时代下,如何落实好后疫情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仍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后疫情时代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局势、新特点

(一)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缺一不可

众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最直观的影响是经济,但是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就是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尤其是对因疫情致贫、返贫或是因疫情失去亲人的学生及家庭,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仅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更承受了失去亲人或患病的心理痛苦,因此,对因疫致贫或因病致贫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经济帮扶以外,更重要的则是心理疏导,确保受助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避免其形成应激障碍,减少疫情对其身心健康的损害,则是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一步。

(二)突发性、紧急性资助需求居多,资助方式须快捷、灵活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许多城市与家庭措手不及,不少医护人员子女、患病家庭子女等都是在毫无防备的前提下失去了亲人,也有许多因疫情失业或有贷款的家庭,因一时没有经济来源而无法维系日常开销,这些情况都会使得突发性、紧急性的学生资助需求增多,因此全国各高校不断开展“临时困补”“疫情补助”等线上、线下的申领工作,就是要不断拓展快捷、灵活的资助方式,以便第一时间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境。故而突发性、紧急性资助需求增多,资助方式须快捷、灵活,则成为后疫情时代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最直观的新特点。

(三)“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资助育人基本思路更加明确

疫情期间,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彰显出了新时代中华儿女的担当,这份浓浓的中国情和凝聚力成为我国抵挡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好盾牌,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资助工作,更应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积极完善资助育人途径。因此,“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资助育人的基本思路更加明确。同时也对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解困”体系要更完善、“育人”模式要更创新、“成才”榜样要更典型、“回馈”案例要更有影响等。

二、后疫情时代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结合以上后疫情时代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涌现出的新格局、新特点,笔者认为,高校资助工作要想在后疫情时代中“脱颖而出”,必须在经济帮扶与心理帮扶并进、突发性帮扶措施全面的前提下,持续推进“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资助育人策略,让受助学生在资助中成长,在成才中回馈社会。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不断扩充精准资助体系,将心理帮扶、突发性帮扶融入“解困”体系

构建全方位的解困资助体系,将精准资助落到实处是党和国家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准则,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的困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申请资助的时间具有临时性、突发性,申请资助的地域具有差异性、空间性,这些不确定的因素都会影响资助工作的审核、发放。因此,结合以上情况,笔者认为,首先要积极利用信息网络,借助线上材料审批、大数据量化困难认定标准等方式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严格落实精准资助,不断扩充精准资助申请、审核、评选、发放体系。其次,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的生理、心理影响,还应在实际的工作中,大力开展“资助+心理”“资助+思政”的帮扶方式,借用情绪疗法、激励方式等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做好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使其从物质帮扶、心理疏导、精神引领等多方面完善“解困”体系。

(二)选树榜样做好爱国教育,积极拓展“育人”途径

后疫情时代下是培养受助学生爱国情、集体情怀的最佳时机,此时有太多的抗疫故事值得学习。正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要求的一样:“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实现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显性资助即为传统的物质资助,而隐性资助不仅要解决眼前的经济困难,更要关注学生成长的精神需要,更强调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引领,从而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样享有成长成才、人生出彩的机会。因此,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高校资助工作要在“育人”上下功夫,就要通过选树榜样、讲述好战疫故事、表彰战疫先锋等方式做好爱国荣校、感恩回馈教育,要让“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契合,从而通过正面宣传、凝聚正能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公益志愿活动,拓展“资助育人”途径,提升受助学生的思想境界,加强核心价值引领,培养受助学生感恩、奉献意识。

(三)创新资助育人模式,助力受助学子“成才”

后疫情时代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必须站在新的时代中创新地开展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即受助学生的“成才”效果。笔者认为这需要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是受助学生的学业“成才”,二是能力“成才”。因此,创新的资助模式一要将“他助”与“自助”完美结合,使学生完成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实现能力提升;二要把“扶贫”和“扶志”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内在成长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资助”的客体变为主动争取“自助”及主动给予他人“帮助”的主体;三要将提升学生主体意识贯彻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探索有偿资助的“自助型”资助模式,通过建立附带任务的奖、助学金申请体系和项目化的运作管理体系,使学生有尊严的接受资助,进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身价值感、成就感。与此同时,建议各高校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应定期开展挖掘选拔工作,建立“成才”榜样信息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录制“优秀学子微课”、开展“优秀学子茶话会”等,营造资助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完善“资助-就业”交互网络,助力贫困学子“回馈”祖国

在后疫情时代下,我国的经济环境、就业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尤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如何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转变则十分重要。因此,各高校更应精心完善“国家—学校—社会”互通的交互资助网络,在现有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引导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资助育人工作,通过设立奖助学金、提供就业实习岗位等方式,解决受助学生的物质困难;构建“学校—部门—院系”三级联动资助体系,在资助对象认定、奖助学金评定等关键环节中深入联动。同时,结合实践笔者发现,完善交互网络的关键不仅要结合高校产学研的主要特色以事业引资、以学科建设引资,还要持续升级合作新形式,寻找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契合点,助力受助学子完成“资助—就业”的良性发展,让更多的贫困学子实现“入学无忧”“成才无忧”“就业无忧”,助力受助学生用能力与才华“回馈”祖国,践行建设伟大祖国的光荣使命。

猜你喜欢
成才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选择困难症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