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小学 赵慧雅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行与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不仅是新课程制度改革的要求,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校联合教学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缺乏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正在构建的初步阶段,这时正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引导。本文就针对家校结合,共抓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人际关系以及基本道德,因此它是进行思想品德工作的关键阶段。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工作,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三观以及情感体验。学校和家长是开展思想品德工作的主体,对此可建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动关系,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学生的少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学习,而大多数时间在家里学习,所以教育应该是双向的,是双方共同合作和努力的结果。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成就,才可以明确相互之间的职责,做好家校互动工作。
家庭与学校之间道德教育合作的基本目标是,教师和家长可以在时间、空间领域上有共同的追求价值。家庭是社会组织中最小的结构,道德教育不仅要追求多样性和尊重学生差异,而且要抵制错误的思想和观念。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核心部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家长、学校协调道德教育的共同基本指导方针,是最大化家庭和学校共识的凝聚力。目前,有很多家长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的认识有偏差,觉得在小学时期给孩子推行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教学用处不大。其主要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偏重于理论教育,担心因为小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对待生活化的教学不够认真,最后会导致学习结果不如人意,导致对生活化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因此,教师想要开展生活化的教学,难免会遇到多方面的阻碍。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理解思想品德课和生活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实生活化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现实为基础运用的一种理想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现实生活中的元素,来帮助学生切身获得体验和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思考和反省自身,实现自我的提升。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例如,询问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哪些随处可见的思想品德元素和例子等。作为教师,要时刻把握好生活化的灵活使用,针对一些相对难以理解的内容,不要过度、反复地为学生强行解释,而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
当前大多数小学教育阶段,都不存在学生住校的情况,因此学生每天的生活环境,除了学校便是家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不仅需要学校方面付出努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需要家长方面的配合与协助。促进学生在爱国、感恩、尊师、孝亲等各方面意识的全面培养与提升,不仅能让学生在小学教学中学到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还能在与家长、师长、同学等的相处中,明白与人为善的技巧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家长与教师应该联合起来,共同为学生的教育贡献力量,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理念上达成共识,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习惯是一件细小的事情重复地做,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久而久之产生定性。不同的人后天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环境都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形成的习惯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或特定的情境才能表现出来。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尤其对现在的小学生而言,家庭与学校教育之间协调所出现的矛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学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家校合作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文化环境,造就了不同个体之间的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生活习惯。家校合作能取长补短,弥足两者之间各自存在不足的地方以及各自空缺的教育内容,将教育的连贯性与持续性提高。家校合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习惯,有助于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校合作共同努力,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和学校的帮助,能实现学生从家庭到学校的过渡,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学校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和榜样示范教学等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能让学生逐渐符合学校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一旦养成,就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学习和生活也逐渐变轻松。
因为小学生这一鲜明群体的多样化生活,其生活内容也相对比较丰富。教师可根据现有条件,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出以下改变:通过家长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建立生活化改造的德育教学,帮助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思想品德实例;安排学生去搜集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整理自己发现的一些故事和片段,例如,表现节约和互帮互助的现象;教师可将其中一些典型的实例,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并讲解分析。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相对简单易懂一些,很多都是来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教学讨论性比较高,学生也很愿意配合教师的进度。但是因为小学生本身理解能力欠缺,自主思考能力低下,如果教师讲解得不够生动易懂,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不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比如在学习“我们的衣食哪里来”这一内容时,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知识,在获得家长和校领导双方的同意下,教师应该组织开展一堂实践课,贴近生活,带领学生看麦田的麦浪,看山涧的溪水,看农民伯伯是如何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的,让小学生亲身感受自然人文的奇妙。此外,家长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做公益性的垃圾清理体验,让小学生感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重要思想。同时,教师在组织生活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的时候,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带领小学生去感受生活气息。
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关于社会的热点话题已经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其中一大部分也很适合小学阶段进行学习,也比较贴近生活。但也存在部分案例较为陈旧,没有什么热点性的社会话题,无法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帮助学生融入当今社会热点话题中。特别是社会上的时政热点知识,教师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学习思想品德知识,进而阐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意义。
家校共育的教学理念,离不开良性的互动沟通平台。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抽不出太多的时间教育孩子。而学校作为学生教学的主战场和主力军,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学校方面可以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渠道,充分利用飞书、钉钉等互动交流平台,为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首先,可建立家校沟通交流群。家校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沟通,是谁与谁之间的沟通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以及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其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面谈式沟通,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家长会或在固定时间进行家访,这样有助于确保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及时和家长做一个沟通,保证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小学阶段正是心理发展的良好阶段,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所以小学时期的家校合作变得尤为重要。家长通过家校合作,可以及时知道学生的思想状态及心态问题,通过教师给出的建议及时进行指导与调整,多进行一些亲子活动。同时,教师也可以进行一些非正式的沟通,例如,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来沟通交流,或布置作业、亲子互动等任务,形成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更多了解及沟通方式,造就多种家校合作方式。就目前形式来说,家校合作在未来的发展中有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它不仅是造就人才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未来新型教育的一种开端,因为学生的方方面面都应被关心,家庭与学校应该共同承担管理学生的责任,开发学生积极的心态以及正确的认识。学校应该继续发扬家校合作的系统体系,真正做到让学生全方面地发展和创新,既要为家长传达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要增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与掌握学生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表现,以便在学生放学之后,家长可以针对学生的校园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教育一直以来都不单单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与目标。家长作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也最亲近的人,自然应该充分理解与支持学校的工作,共同促进孩子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学校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家长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建设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融入思想品德教学的元素,如联动家长,带领学生参观红色纪念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趣味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活动,在家庭作业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的内容,为学生布置家庭式体验活动的作业,让孩子在家充当“小小当家人”,体会家长生活中的劳累与辛酸。在布置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家长可以提前告知在一天的家庭生活中需要完成哪些事情,必要时可以列出清单供孩子参考,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家庭“掌事权”和足够的一天生活开支经费,让孩子有足够的体验机会,从而明白家庭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和父母的辛劳,促进思想品德教育更好地实施。
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良好的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其不仅可以观察到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效果,还能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承担责任、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学生,促进思想品德教育意识地发展和进步。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家校互动平台,为家长定期告知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然后让家长负责监督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从而避免学生“只学不做”的懒惰现象,有效提升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在为学生传递“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良好道德品质时,学校可以让家长观察学生在回家之后,会不会主动帮助妈妈洗菜、打扫卫生等日常小事。然后反馈给教师,让教师明白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能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作用。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学生的心中,所以教师平时面对学生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平时,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废纸、垃圾,就要自觉地拾起,扔到垃圾箱里;扶正学生弄歪的课桌椅等。久而久之,学生受到影响,也都会自觉地坚持学习。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地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格观念。
综上所述,小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对其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学校以及家庭对学生身心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将其有机结合,可以充分起到“1+1>2”的作用。基于此,开展“家校一体”的工作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为国家培育出优秀人才。思想品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发扬和创新,这是先祖们遗留下来的宝贵品质,在小学教学中也应该受到重视。因此,小学教师可以联合家长进行共育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意识的树立和道德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