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杰
(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 福建 泉州 362800)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能力的延伸和拓展,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物理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高中生来讲,要尤为强调解题技巧的指点。
近些年来,基础性考察在高考物理命题中的占比不断上升,进一步强调内涵的延伸和拓展,基础试点的考察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学科的核心板块,也是学生深化观念的参考依据。因此,高考命题也贴合了新课程的标准,结合中学物理的发展实际,创造了更为多样性的情景,检验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情况,对物理规律的应用程度。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也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回归课程和标准教材,让学生能够实现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和举一反三,做到融会贯通,实现物理观念的进一步深化。例如,2021全国甲卷第17题在形式上就有所创新,先给出了某原子核经过α,β衰变之后的中子数和质子数的图像,引导学生运用衰变机制来答题。第19题也创设了电场中的等势面情景,要求学生利用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等理论进行解答。第24题创设了无动力小车在减速带上运转的情形,要求学生利用机械能,动能定理这些核心的物理知识。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2021全国乙卷第14题也把小车,弹簧和滑块组合到一起,由此来作为学生的研究对象,让学生利用多数点系统的动量以及机械能守恒的原理来答题。第15题也创设了负电荷被固定在接地金属平板上方的场景,让学生从电场强度,电势能等角度进行思考。第20题考查了学生对类平抛运动规律的掌握情况,结合了电场中的偏转情境。以上这些命题都与基础知识存在尤为密切的联系,而且也贴合了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另外,高考物理命题也同样展示了一些基础实验,例如2021年全国甲卷的第23题就展示了小灯泡的伏安特性,乙卷23题是对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以上这些实验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参考的原型。
高考物理命题十分重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强调知识和体育运动,科技前沿等多个领域的联系,创设了许多更为真实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出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例,2021全国甲卷第15题,就结合了旋转纽扣这一传统游戏情景,让学生利用圆周运动的相关规律进行解答。第18题也结合了我国的火星探测任务,让学生观察天问1号探测器环绕火星轨道停泊的场景,由此来运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去解答,这就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能够让学生紧跟时代发展的前沿动态,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除此之外,2021全国乙卷中的第17题也结合了医学治疗中的放射性核素,学生需要利用半衰期的知识进行解答。第18题参考了20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展示出了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恒星运动轨迹,学生需要运用开普勒第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来作出选择。第24题也结合了运动员打篮球的情景,鼓励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核心概念来解答,这就可以进一步渗透健康第一的相关理念。以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物理命题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生活兴趣,认识到物理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高考物理命题在形式上变得更加多样,而且试题呈现的要素是尤为绚烂的,不仅问题的设置变得更加新颖,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例如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应用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关键能力都可以在试题中找到认证。例如,2021全国甲卷第16题就结合了一根无限长的通电指导线,让学生分析磁感应强度与距离之间的关系,结合叠加原理来处理信息。第21题也设计了质量相等,横截面积不同的两线圈,学生需要结合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阻率公式和密度公式来解决。第25题结合了偏转情境,要求学生利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以上这些都尤为考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有,2021全国乙卷的第21题也展示出了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木板加速度和时间变化的图像,让学生能够建立起物块和木板的运动过程模型,提炼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尤为考验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筛选能力。第25题也对常规的金属棒有所创新,学生需要思考导体框和金属棒在斜面上下滑经过磁场区域的情境,这就让受力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学生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
首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并不正确,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去分析问题,常常会忽略题目中的重要信息。即便是发现自己的认知有所偏差,学生也不愿意按照其他的思路重新进行审查,这就大大降低了做题的准确率。另外,一部分考生在面对难度较大的题目是,通常会感到手足无措,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切入,也无法摸索解题思路和方法。如果接触了一些不熟悉的知识点,学生就会产生极强的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他们会自动屏蔽那些并不熟悉的信息,这就会遗漏许多关键知识,最终导致解题失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学生使用的解题方法并不恰当。很多考生在审题的时候就没有保持谨慎的态度,粗心大意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题目拿到手以后,他们只是简单的扫视一遍就开始进行计算。如果学生看到题目中有自己相对熟悉的字眼,就会先行带入主观意识,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往往会导致答非所问这一现象的产生,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笔试成绩,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严重的打击。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强调,近些年来的高考物理命题,更加注重对基础问题的灵活设计,而很多学生在日常复习的时候就偏离了主线,只是盲目的接触一些疑难问题,没有进一步巩固原有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这种盲目拔高自身水准的做法,会让学生变得更加眼高手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进一步强调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价值,让学生养成谨慎且科学的态度,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探究习惯。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高考物理试题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需要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让他们在接触创新题目的时候就感到手足无措,而是要让学生拥有更为积极向上的态度,提高他们对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具体来讲,教师要先把物理基础知识进行分类整合,把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梳理清楚。
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各种实验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实验的氛围和过程,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在过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少会在课堂上安排实验内容,只会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讲解。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必须要结合高考命题的特质,组织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物理实验,鼓励学生多多动脑,多多思考,总结经验和教训,把思维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例如,能量守恒,电路实验,加速度都是高考实验题的常驻嘉宾,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保留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让他们了解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在验证机械能守恒规律的时候,学生就可以使用打点计时器,将其安装在固定的位置,计时器的两线位孔在竖直方向上,这样既可以减少物体下落的阻力,同时也可以研究基本的物理原理。还有,教师在课堂上也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要发挥出自身的辅助与引导作用,如果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要及时予以帮助和提醒。当下,电学实验是高考的热点话题,通常都会让学生分析电表的改装和实验的故障,让学生分析电阻的接入是否成功。由此,教师需要保留实验总结这一环节,让学生结合基础的实验原理,回顾自己在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改正和补救,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逐步积累自信心,他们会越挫越勇。
高考试题本身就是以物理基础知识体系为参考的,重点强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不能只是通过死记硬背来随意应付教师,需要重点培养他们的思维品格,提高思维的阶层,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在这里,教师要认真分析物理的命题角度和热点,分析知识考查的方式和途径,为学生营造更加紧凑的高考氛围,做好真题的训练和回顾,让学生在讨论环节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让学生也可以紧跟大纲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独立探究精神,逐步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高考物理解题指导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应有之策,也是锻炼学生辩证意识和精神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基础知识的回顾,实验情景的优化设计,趋势和热点的分析这几个角度, 论述了高考物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充分结合了高中物理的基本知识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