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瑾
(海门中学附属学校 江苏 海门 226100)
PBL模式是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地做到“去教师化”,将学生置于课堂上的中心位置,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习惯于直接为学生渗透基础信息技术知识,以至于整个课堂的教育氛围较为沉闷、枯燥,学生的学习情绪也较为低迷。对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引入PBL模式,将信息技术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并为学生创建自主探究、合作探讨等活动,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完成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从而提升信息素养。
在PBL模式中,“问题”是整个学习活动中的核心,如果问题的设计不合理,那么后续的学习活动也难以科学地开展,学生的学习质量也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所以,在实际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活动时,为了让学生基于PBL模式完成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解读,以便根据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能力,设定更接近于他们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样,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后,学生也能够理解问题之下的信息技术知识,从而有效强化信息素养。
例如,在《认识演示文稿》这一课中,为了让PBL模式最大化地发挥价值,教师便可以结合教育大纲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更加科学地为学生设定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先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指出“演示文稿在信息表达上的优势和用途”等,是本节课的教育重点。随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到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演示文稿,具有一定的基本技能。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幻灯片是用什么来制作的呢?我们如何在幻灯片中插入媒体文件呢?”等问题,以便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中能够亲身体验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逐步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建构。
教师先对教材上安排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分析,再结合学生的知识积累量和基本技能,恰当地为学生提出问题,创建PBL模式,能够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取问题之下的信息技术知识,从而逐步增强信息素养,提升计算机操作的能力。
PBL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中心位置,鼓励学生透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然而,初中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积累量也较少,如果教师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势必会减缓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质量。而小组合作平台的创建,能够让学生集中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引入PBL模式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进行分析,并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的平台,从而加快学生解决问题的进度。
以《研究报告制作》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为学生引入PBL模式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的平台,集中学生的集体力量。首先,教师为学生设计“你有没有使用过应用文档呢?你主要用它来做什么呢?”的问题,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操作水平。随后,教师再结合之前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分析,以便基于互补的原则,合理地分配每个小组的成员,促使每个小组中既有对应用文档操作方法较为熟悉的学生,也有问题解决能力较强的学生。之后,教师再围绕“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研究报告美化的方法”等内容,为学生提出“对于给定内容的研究报告,可以怎样进行美化呢?具体的操作步骤是什么呢?”的问题,创建本节课的PBL学习模式,以便学生在小组中“各司其职”,基于相互辅助的方式加快解决问题的进度。
教师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独有特色,再按照科学的原则,合理地安排每个小组的组员,能够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以便每个学生在绽放自己光彩的同时,辅助同组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对问题的探究,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
解决问题是PBL模式中的主要环节,一般来说,在这一环节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对知识的探索。但是,学生能力的局限性,致使教师不能完全退出课堂这一“舞台”,而是要更好地扮演“站在旁边的指导者”这一角色。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创建PBL模式时,教师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而是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意识地介入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从而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
例如,在《体验动画制作》中,教师便可以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为学生做好辅助,逐步加快学生探究问题的进度。在课堂上,为了增强学生对“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的认识,教师会为学生设计“如何进行‘高速铁路图’这一动画的制作呢?”的问题。而在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讨论时,教师也要走到学生的身边,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以便及时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如有的小组不知道如何快速地绘制楼房和树木,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简便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绘图的效率。
在PBL模式中,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密切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及时地出现在学生的身边,为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能够更好地渗透信息技术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从而加快学生探究信息技术知识的进度。
教师为学生设定PBL模式的目的,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还包含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可以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完成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根据原来的问题,为学生提出一个更复杂、更难的问题,鼓励学生继续应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发展知识迁移能力。此外,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便完成对知识的拓展。
比如,在《网络改变生活》这节课中,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便学生基于拓展的问题,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当教师为学生设计“网络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关系呢?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的问题,引导学生基于问题的启发,学习网络的价值等内容时,教师发现,有些学生产生了新的疑问,如“网络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非常地便捷,人工智能产品的出现,让家居、汽车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那么会不会有一天,智能产品会取代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将这一问题呈现给其他同学,引起大范围的讨论,促使学生在进一步讨论中,辩证地认识网络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做好对本节课知识的迁移。
学生的思维具有灵动性,在PBL模式中,当学生对现有的问题进行探究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当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新一轮的探究活动,以便学生在进一步进行知识的迁移中,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印象,更加全面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在PBL的学习模式下,学生会基于自身的信息素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获得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不仅反映了学生学习基础信息技术知识的效果,也反映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水平。对此,教师可以基于学生解答问题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判断。所以,在学生完成对问题的解答后,教师也要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并组织学生之间展开互评的活动,以便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地补足,从而真正地帮助学生健全信息技术知识体系。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网站的制作》这节课时,教师会为学生设计“如何为网页增加动感效果呢?”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为网页增加动感效果的方法。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利用计算机完成实践操作的活动,并获得一定的操作成果。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动感网页,由我设计”的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网页,并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透过学生展示的网页,以及学生介绍的过程,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分析,精准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知识的渗透,促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为网页添加动态效果的方法。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改良以往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能够突出彰显PBL学习模式的特点,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情况进行知识的针对性弥补,从而真正地完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
总而言之,PBL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所以,在目前组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教师也应当提高对PBL模式的重视,主动地完善PBL模式的教育体系,以便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深入信息技术的世界,逐步完成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真正地强化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