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丽 徐玲瑜 杨保坤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征。但如果一味“强调语言工具性的一面,忽视语言的人文性,缺乏对语言使用和语言交际文化因素的关注,这样的语言教学没有生命张力和可持续性”(武和平,2015)。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三全育人”要求各类课程都要渗透思想政治内容。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形,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将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英语教学,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汲取文化精华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统一体。受英语工具属性的影响,一部分英语教师思政意识淡薄。认为学生思政方面的培养应该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和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和英语教师及英语教学关系不大,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对词汇、句子、语法、阅读策略的指导,即只注重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却削弱了英语学科的人文属性,忽视了英语教学的思想、情感、文化三重育人作用,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一部分英语教师主要将关注点放在教材内容的教学与指导上,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政点”只停留在表层,不能深度挖掘和讲解。其实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思政教育价值,教师要用好教材,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教材内容,找出文本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例如,爱国主义思想、生命教育价值观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还有另外一部分教师,由于对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关注较少,缺乏相关知识储备,在阅读教学中只能以文本为本进行解读,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价值,导致学生对人文性缺乏了解,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树立国际视野、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
目前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板块中许多篇章都蕴含着思政元素,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将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政点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以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育人行为,而大多数教师是采用灌输方式,缺乏在情境下的体验,导致学生没有切身体会,不能产生共鸣。更不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焦点问题,也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主要环节,同时也是促进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的内在动力与实践标准。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深层次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的有效落实,也将直接影响教育评价整体改革的进程与发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任务——“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但现阶段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对文本知识技能的评价、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学生自评、组间互评,同时教师本身也缺少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文章尝试以现行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探讨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构建“增强教师意识、挖掘思政教育素材、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机制”四步走的统筹策略。
教师必须坚持提高战略站位,强化教学责任,敢于担当,努力做到在英语新课程教学工作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
1. 教师要增强思政意识,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英语教师不仅要专业水平扎实,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在讲授文化知识的时候,要进一步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积累,更要关注时代的变化、国家政策方针、社会热点、世界风云等。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Unit 1 What’s the matter?”时,就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期,中国对疫情的控制速度、疫苗研发速度、疫苗接种人群全覆盖的保障、线上教学的开展以及线下教学的正常进行,让学生们体会到祖国的强大。接着,让学生了解中国全民医保和其他的惠民政策,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
2.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赋予“传道者”的角色,其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由于教师职业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同时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给学生树立正面榜样,既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运用英语知识,又可以为中学思政教育实践创造优势。因此作为当代的英语教师要具备文化领悟能力,要有宽阔的思维视野,有深度的思想。
3. 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规律
学生的“三观”形成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同时抓住学生的身心及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与英语学习的规律相结合,从英语学习语言知识点的输入、模仿到话题的讨论,最后落实到解决真实的任务,学生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学习,学会批判和思考。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科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每一单元的教学都有其相应的语言目标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同时提高学生在真实社会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承担社会责任、增强责任担当的修养。真正做到寓德于教。
1. 挖掘英语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人教版英语七下“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呈现了学生通过交通工具上学的信息,阅读材料介绍了云南偏远乡村孩子上学的故事。结合文本内容,教师可扩展教授我国近年来交通基础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豪感。人教版英语八下“Unit 10 I’ve had this bike for three years”阅读文本“Hometown Feelings”讲述我国乡村生活的变迁。结合文本内容,教师可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及大学生返乡创业等元素,激发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这说明在党的领导下,乡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人民生活越来越美满。
2. 挖掘英语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对学生文化格局意识的培养,先从了解体会民族的文化开始,在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分析对比国内外文化反映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树立健康的文化意识,坚定树立文化自信。人教版九年级英语“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是“Your favorite Chinese festival”。本篇作文的练习可以带领学生们鉴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讲述节日的背后承载着优秀文化,学生会油然而生强烈的本国文化意识以及提高用英语传播传统文化的能力。九年级英语教材中Unit 6 Section A 3a的阅读“An Accidental Invention”这篇文章通过向读者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发明、发展和传播。在讲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们进行了一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文化体验。最后对应书本中最后一段介绍茶文化的传播时,教师可以展现一段丝绸之路的视频,向学生展示中国茶文化的贡献,伴着悠悠向西行驶的驼铃声瞬间激发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3. 引入英语教材中的生命观教育
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八下“Unit 1 What’s the matter?”阅读课“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主人公阿伦在一次爬山的过程中被重达360公斤的石头砸伤胳膊,经过5天的奋力挣扎,他把胳膊切断才得以逃生。但之后他对爬山的热情并没有减少。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告知学生要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超越自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 提取英语教材中感恩主题教育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本单元的文化意识是了解志愿服务是一种生活方式,多参与慈善活动,热爱动物,关爱他人,争做志愿者,为社会尽一份责任,为他人送一片爱心。通过Section A阅读材料Students Who Volunteer和Section B导盲犬帮助人这两个故事,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理解,建构多元文化视角,培养社会责任感。八下“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3a通过阅读风暴袭击后人们相互帮助的故事,培养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由此可引发学生们思考,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各行各业为抗击疫情做出的奉献与牺牲,要怀着感激之情珍惜医务人员的付出!
教师需要创新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初中英语和课程思政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就,大都受益于他们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刻意探求。那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挖掘和渗透思政教育呢?首先我们不应该只机械性灌输,或者贴标签,应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内化。正所谓教学是一场艺术,艺术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因此,教师应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情感陶冶法,努力创造氛围去陶冶学生,让文本所展示的鲜明、真实、感人的形象,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例如,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全一册“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阅读篇“Full moon full feelings”为例。本单元主要介绍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Full moon full feelings”这篇文章,旨在通过一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由来,带领学生了解中国的神话传说,同时感悟中华文化的内涵。在教学此篇文章时在Lead in环节我们可以先用一个Free talk展开教学,教师从“What’s the date today?”开始发问,并自然过渡到festival这个话题。教师询问学生“How many festivals do you know?”让学生头脑风暴各种节日。此环节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问题背景,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在阅读教学中逐步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做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巧妙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Post reading环节教师呈现出我们中国人“How do we celebrate Middle Autumn festival?”的画面让学生体会中国节日文化的氛围感受节日带来的幸福、欢乐。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As a teenager of Chinese, love Chinese culture, learn about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学生只有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多种形式的任务和活动感知与分析、比较与判断、赏析与评价,才能把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渗透融合。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推进课程实施,提升课程育人质量。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将思政元素有效地渗透到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中的阅读为例。在教授此篇阅读材料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要求小组内的每位成员记录下自己一周的业余活动。首先进行组内互评然后再根据各小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组间评价,哪些活动是healthy哪些活动是unhealthy,这就是本节课的思政教育,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围绕着这个点展开。通过评价让学生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动对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是有益的,是健康的生活习惯。有效的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教师的思政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初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找出思政元素和所要讲授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要求教师持之以恒,有创新,懂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渗透思政教育。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某种需要、细微的情感变化,捕捉恰当的教育时机。既要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要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让我们每个英语教师共同努力,让思政教育成为我们英语教学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