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容标
众所周知,小学美术教育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辅助地位,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功能并不局限于艺术领域,生活中处处有艺术,那么举一反三可得,学科教育中艺术的参与也不计可数,即通过美术的辅助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全面发展。所以,美术老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情况针对教学,也同时把握学科融合的情况,及时变通。当然,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点,语数英三科在教学方向的侧重点也不同,小学语文学科侧重于人文社会,带有古老语言文化气息,也传达出现代社会的正确观念;小学数学学科以图形和代数为主,直观上与美术学科的联系也很多,侧重于计算和逻辑推理:小学英语以语境对话为主,带有西方社会的文化气息,突出场景和语境感。针对不同学科,美术起到的作用不同,但是各学科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各有千秋,需要美术老师仔细揣摩,抓住突破点,让小学生在学习中灵活融合,接受更为全面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为培养抽象式人才发挥美术学科的助力作用。那么,在不同的学科里,美术老师应如何引导的问题需要针对不同学科的侧重点一一对应。
首先,实行语文和美术学科融合是在“双减”背景下对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主要目的是凸显教与学的互通、学科影响的共生。我们可以看到,美术是通过色彩、形状、画面来描述社会场景、自然环境的实用性学科,语文是通过文字的描绘和语言的力度表达感情、显现社会自然风光的学科。毫无疑问,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如果两个学科之间可以实现互相交流,想必能够推动小学课堂更加精彩。
小学语文课堂以识字识词为主,以读写为主,然而这样过于单调,无法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的内容记下来两天就忘记,这是当代课堂教学的通病,即使课堂再精彩,也无法让小学生印象深刻。所以,在集体备课时,语文老师遇见涉及美术领域的色彩词,大可以积极交流,和美术老师一起制作语文课件,一起探索能够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的方法认识和理解色彩,进而推动语文教学和美术教学的融合进度。
例如,语文老师教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因为学生年龄不大,对诗中的景色不能够很快产生现实联想,容易造成对古诗的不理解,而老师解说“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这些景象,如果单单凭借讲课和语言很难让学生听懂,因此美术老师可以借此找到一些日出朝霞的照片,并画出火的颜色,进行两相对比,或者调出湖水的蓝绿色,帮助语文老师理解教学。那么对学生来说,眼睛所看见的比语言中听到的更容易理解,也更贴近实际,易于接受。还有,对“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两句诗,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色彩词只有“白”,殊不知,“苍”也是一种颜色,表示的是青灰色。如果美术老师在色彩课上提前给学生科普语文教学中常出现的“玄”“赤”“靛青”“苍”等颜色,那么势必会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让小学生在课前直观地看到了色彩,相当于给他们上好了语文课前预习,同时也在美术课上丰富了他们对色彩的认知,一举两得,提高了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增强了美术课堂对小学学习的实用性,让美术学科更有意义,有话题可说,有内容可扩展,更能巧妙地融合语文内容,加强美术和语文的联系。
作为老师应该相信,当美术的颜色出现在语文课堂时,小学生们会真正领悟到杜牧郊游所见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真正感受到“得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真正想象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春日之景。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将会推动语文课堂的多元化,将课文中的各种色彩自然反馈到学生的眼里。
教师要知道,语言文字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远没有图像直观。根据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主题内容,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教学,使学生学会交叉运用不同方式方法拓宽视野,对现代社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同样的,想要探索语文和美术学科的共通性,需要教师去探索方法,突破界限。对美术学科而言,把文字加工成画面的过程就是美术;对语文学科而言,将眼前的景象构成的画面注入想象的色彩,就能用语言重现甚至升华一个场面。如果教师能够将美术的技巧融入语文学科,想必一定能让学生体会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例如,语文教师上完《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想让学生了解更多植物播种的方法,并且学着仿写“……有……的办法,只要……,就”的句式,语文教师可以提前把这个题材交给美术教师,让美术教师在课堂上画出题材《橡树妈妈的办法》,创造一棵橡树掉落果实的画面,让学生们画各种植物播种的过程,在画画中思考和学习今天上过的语文课文。还有一个更为经典的例子值得我们学习,在教学《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里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头条;有的头上长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好多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遥遥;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都数不清。”课文的语句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多得学生记不清。语文课堂中虽然能够使用图片给学生科普生物的丰富以及欣赏西沙群岛的美景,但是无法教会学生上课的关键“仿写句子”,而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也不能够布置大量重复的仿写作业让学生死套公式。这个时候,便凸显了美术学科对语文语言仿写教学的帮助作用。语文教师可以将这段话分享给美术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商量办法,如果美术教师能够在美术课上教学“各种各样的动物”“各种各样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花朵”等类似主题,帮助学生回想起语文课上学习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创作画作。那么,帮助学生用美术技巧将文字变得活灵活现,画面仿佛出现在眼前一般,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并融入自我感受,最为重要的是学生还可以仿照这两段话,写出更多的优美段落,画出更丰富多彩的图画。可见,美术学科和语文学科融合创造的趣味性教学效果远胜于“声嘶力竭”的板书式教育。
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创造色彩和画面的文学碰撞,将“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的文学意境融入画面,结合现代“双减”背景,推动课堂多元化行稳致远,更好地发挥美术学科美育的教学作用,帮助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化人才!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多多采取学科融合的方式,让学科焕发新的生机。古语言“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意思即鼓励人们创新创意,以争取更大的进步。回看百年峥嵘岁月,为什么中国航天能够在紧张的国际环境下觉醒?靠的是中国航天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创新精神。那么,在“双减”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应对形势,搭建学科融合的桥梁帮助学生适应新情况下的小学教育。贝佛利奇曾言: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人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因此,美术学科的辅助作用应当被合理运用,为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试出“新药”。构图即创造,作图则实操。
数学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科,本身带有着十分多的趣味性,正如加里宁所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美术教师要看好数学学习的需要,数学是带有审美的学科,二维空间里,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长方形,有稳定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也有上底下底不等的梯形;三维空间里,有球体,棱柱,棱锥。这些形状并不是遥不可及,这些方体同样是美术学习中的重要对象。所以,美术和数学拥有极高的契合度,这体现在图形和空间方面。
小学数学以代数和图形为主,认识图形和图形的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十分重要。然而,在小学阶段,美术课程会先于数学教学课程帮助小学生认识图形。那么,在这种时候,美术教师可以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和数学老师一起制作教学计划,达到教学水平的成倍优化。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有一个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运用方程式解法可以算出鸡兔的数量,其实,同样可以运用画画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绘画画出鸡和兔子在笼中的数量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给学生心里留下一个概念,再由数学老师在数学课上加以解说,想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再者,小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来自生活,美术教师可以运用写生课将学生带到室外观察教学楼的立体结构,传达给学生立体几何的概念,并教会学生理解空间的概念,将数学中的三视图和美术的视觉认知相结合,教会学生简易的认知技巧,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要知道,著名的美术雕塑作品《断臂维纳斯》所拥有的黄金分割比是在数学的基础上加以计算得出来的,从美学角度来说,美术离不开数学,相反,数学学科也需要通过美术更直观地表达,所以,数学学科和美术学科的融合之路还将会有很多惊喜。
美术学科和英语学科表面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什么实际的联系。但是,有些细心的教师则会发现,在小学初级英语教学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英语教师会结合动画、课本小故事等趣味活动对缺乏口语环境的英语学习进行教学。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师通过兴趣引领带来的教学效果令人瞩目,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师能做些什么呢?其实美术作为鉴赏性的学科,更多的技巧表现在图画上,与英语的纸质教学实际上是吻合的。所以,英语学科与美术学科的融合点在于画面感。语言是会说话的艺术,而美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美术也可以作为英语语言的载体。而且,小学生的英语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薄弱,如果教师没有提前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功课,学生很容易打退堂鼓,产生学不懂、看不透的心理现象。因此,在这一方面,需要英语和美术教师的共同努力。
例如,经历过三年基础学习,语文拼音一定深深烙印在了小学生的脑海里,想要他们接受不同发音的相同字母a,b,c……是很难的。所以,美术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对色彩、形状的敏感度,在美术泥塑课上教同学们捏“字母”,比如字母“i”的发音与“爱”谐音,那么可以涂成粉红色,显示出爱的纯洁与美好,也方便同学们记忆。美术教师将泥塑课的作业收上来后,可以用于英语课堂上的教学,当学生们发现老师手中的字母正是自己捏的,那么认读起来也会非常容易,学生也会更有积极性去回答,加深对英语字母的印象,对自己的作品感到自信与骄傲,提高了小学生的创造力和认知能力。还有,对一些难记、难以理解的单词,美术教师可以发挥美术特长以画蕴文,比如将blackboard,basketball这些词画出来,贴在单词旁边,抽中的人来画,帮助学生记忆。这样教师们不仅完成了各自的教学任务,也加强了学科融合的创造力,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减轻家长的焦虑,创活“双减”背景下的教育环境。
学校教师以教书育人为目的,清楚教育的根本先教做人,后接受知识。对于初到学校的小学生而言,“德智体美劳”更是教学教育任务中的重中之重。美术学科是小学教育中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历史长河中,蔡元培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以美育代宗教说”闻名于世。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一门课程就是“美育”。他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他把美育的意义总结得简单明了:“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美术本就是人情感思想的一种表达,道德品质可以通过一幅插画体现得淋漓尽致,美术是心灵的运动,美术内涵广泛,同样凝聚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风格,所以,在当下,美育是一种刚需。美术教师结合时代背景,结合道德、劳动、审美教育于一体,让学生在画画中思考。
例如,在《稻草人的房子》一文中,作家用“风干的橘子”来比喻壮年丧父,老年丧子的一个封建社会的老女人的脸,通过学生的绘画可以画出那一张风干的橘子似的脸,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由此,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各种方式来结合社会价值观,在教学美术时提高学生的素养,培育出真正的适合时代的新朝阳!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育有着无限的潜能,学科融合之后也意味着有更高效的课堂,更高质量的教学,培养出更加全能的人才,需要各科教师一起努力,让美术教学活动更具张力,使学科融合教育发挥最大合力,相信教师们在“双减”背景下共同筹谋,积极备课创新,有利于为国家初级教育输送更多人才,让未来更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