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小学德育路径探寻

2022-12-16 05:55:31叶志丹
中国德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 叶志丹

基于学校深厚的根脉,学校以社团活动为纽带,使常规的社团活动走向“多校”“多域”联动的“大社团”活动,使培正学校品牌、学校教育活动多元化发展,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符号,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021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通过创新德育工作思路,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从社团活动到“大社团活动”,从校园文化到国家、民族之“大文化”,立足学校、地域特色,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好民族团结教育主阵地。

一、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通过“建强思政课课程群”“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等途径,“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成立由校长、书记、骨干教师组成的思政课授课专班,打破思维局限,尝试立足“大思政”课,铸魂育人。

(一)立足学校找素材

东山培正小学基于一百多年的校史,开发了校史读物《走进培正》,通过了解学校的历史变迁,学生可以从中了解祖国走向富强的变革历程,学习培正人追寻、实现办学的教育强国之志,将一校之史与国家之史巧妙融合到一起,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爱国志,促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学校将《走进培正》作为阅读资源包,纳入学校的思政课“百卅追梦”中,使之形成常规课程,每一名进入培正的学子,都要学习此课程,从了解学校的历史开始,启蒙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走出校门开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为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学校将实施效果好的课程输出,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同上一课。例如,将“认识居民身份证”一课送课到新疆疏附县,引导当地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使用身份证的同时,进一步认同自己中国公民的身份,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初步培养依法合理使用身份证的公民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多种途径深认识

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更好地入脑、入心,学校尝试了多种思政课途径。例如,在“我是中国公民”一课中,教师以线上教学形式,以近年的时政事件为导入,引导学生在了解相关人物、事件之后,进行有理有据的思考、分析,了解、体会国家对我国公民的保护,感悟个人行为对国家的影响,增强学生对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一课中,教师在课前即提供给学生爱国故事资源包,引导其阅读,课上学生分享自己最敬佩的爱国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思辨讨论等,让学生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从社团活动到“大社团活动”

从培正书院到东山培正小学,培正学校经历跨世纪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发展为一门多校,分布在穗港澳等地。2020年,在穗港澳三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与澳门培正中学、香港培正小学加入“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计划”的大家庭,基于学校深厚的根脉,学校以社团活动为纽带,使常规的社团活动走向“多校”“多域”联动的“大社团”活动,使培正学校品牌、学校教育活动多元化发展,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符号,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多校交流,深厚同胞情谊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大成者,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2010年起,东山培正小学联合香港培正小学以社团活动的形式每年开展一次“寻根之旅”交流活动,加强香港青少年国民教育工作,让香港学生认识广州发展的新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关心社会及国家时事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活动中,两校五年级学生结对子,开展“同根同源一家亲”活动,一方面通过“寻味传统”共享课堂以及“中华民族一家亲”“我们都是一家人”等综合课程,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体艺同台”竞技活动,两地学生共叙同门情谊。此外,东山培正小学与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围绕广州市教育局举办的“我是广州对外交流小使者”“粤港澳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粤港澳姊妹学校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活动,通过合作进行合唱表演及诵读视频的录制,增进了两地师生交流,加强了互鉴,深化了友谊。

(二)多域研学,领略祖国文化

东山培正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研学活动,引领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深远意义,激发学生内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节庆‘叹’非遗——非遗年货墟市”上,学生在佛山木版年画中探寻非遗年味;在“虎力全开——壬寅虎年生肖主题展”中,学生欣赏虎年生肖主题的石湾陶塑、佛山剪纸、广绣、潮绣等岭南非遗作品;在“志愿童行”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活动中,学生探秘南粤、“粤”读历史、感受艺术、体验粤俗。学校的岭南文化系列研学之旅活动为学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从校园文化到国家、民族之“大文化”

文化是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为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更好地落地,东山培正小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的文化基因中,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布置,主题活动的开展等,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最终促使其在实际行动中落实。

(一)兼容并包,激活校园文化

2022年儿童节前夕,学校在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越秀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和越秀区教育局的指导下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 童心共筑中国梦”——广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活动。活动中,学校通过现场网络连线的方式,与新疆回民小学师生进行互动,共同讲述两地学生保护树种、热爱大自然的趣闻,双方学生代表通过网络向全体师生诵读对方的来信,讲述各族师生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友好故事,在跨越四千多公里的天山和云山之间架起一座绿色的友谊桥梁。活动中,两校师生品尝了满族萨其马、朝鲜族米糕,沉浸式体验了川剧变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州美术学院带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漫形象创作作品,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了56个民族不同的美。通过类似的活动,学校构建积极向上、富有活力、兼容并包、团结各民族、热爱祖国的人文环境。

(二)关爱他人,助力乡村振兴

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善正志愿团开展爱心义卖活动,义卖来的款项用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少年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在今年的活动中,为使主题能够更好地呼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将义卖活动主题定为“民族团结一家亲 红蓝义卖心连心”,义卖物品包括民俗服饰、民俗工艺品、民族美食等,摊位上有酿皮、油香、油馃子等回族特色美食,身着回族、蒙古族服饰的家长、学生热情地向路过的师生和来宾售卖。广州榄雕、广东剪纸、糖画、面塑、潍坊风筝等非遗传承人也被邀请到校指导学生制作手工艺品。学校用筹集的爱心义卖善款购买了一批红色读本、广府文化读本,捐赠给与我校结对的学校——贵州省安顺市镇宁自治县第二小学,助其开展校园文化场馆建设。

(三)不忘本来,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文化创造的重要成果和鲜明特征,是筑牢文化自信、凝聚时代力量、奋进伟大征程的内在支撑和强大动力。学校创新传承红色文化路径,邀请广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红色公交”开进培正校园,并将其巧妙地与“民族团结一家亲 红蓝义卖心连心”活动作融合。将公交线路中五大红色经典站点隐藏在义卖线路地图中,学生们在参与义卖活动时,沿着民俗特色摊位找到五个红色站点,每发现一处都可获得指定“红色公交”文创印章印花一枚,集齐五枚印花就可大通关,获得“石榴籽章”。学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循红色足迹、走红色路线、听红色讲解,引导学生认识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学党史、强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维护民族团结。

通过对课程、活动、文化等德育路径的升维思考,整合策略,调配资源,东山培正小学有效深化了“五个认同”教育,筑牢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阵地,增强了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