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正确党史观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指向

2022-12-16 05:08吴增礼王亚娟
大学教育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史观党史历史

吴增礼 王亚娟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1](P4-11)的重要论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2]。正确党史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的历史所形成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真理智慧和精神力量所形成的思想品质和政治立场。新时代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栋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是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内在需要。目前,学界关于党史教育和四史教育的论述较为丰富,对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正确党史观教育研究鲜有。鉴于此,我们尝试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深刻阐明对其进行正确党史观教育的价值意蕴,剖析大学生正确党史观教育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并结合时代要求思考在大学生中加强正确党史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大学生正确党史观教育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1](P4-11)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新时代青年的精神状态。能否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党史观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更关系到他们能否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增强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一)正确党史观是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的价值指引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价值多元化和思想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迷惑。虽然他们的判断力相较于未成年阶段有所增强,但他们“主体意识还略显‘稚嫩’,不够成熟和完善,有时候还会出现偏差”[3](P90-94),在党史观的价值选择上并不能完全确保彻底地坚持正确立场。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侵扰,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能否形成正确党史观,更会影响到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

当今时代,互联网不仅是获取知识、沟通交流的现代化渠道,其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也为错误思潮提供了冲击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空间与场域。对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有的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有的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轶闻,对非法境外出版物津津乐道,等等”[1](P4-11)。一些媒体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对党的历史进行目的性的任意曲解和肆意歪曲,使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极易陷入难以科学鉴别和理性选择的困惑中,导致其偏离正确方向,从而削弱其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树立带来挑战。

正确党史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来思考和分析中共党史所形成的历史观,是大学生坚定不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一方面,唯物史观是当代大学生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更好地认识党的历史和发展大势,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不断把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和新境界。因此,加强正确党史观的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大学生们以科学的方法论认识党史,分清党史的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现象,区分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从党史发展的脉络中提高明辨是非的洞察能力,勇于和善于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自觉对齐党史观要求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树立正确党史观,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辨识历史虚无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以所谓“反思历史”“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国史、军史,根本上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培育正确党史观,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刻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欺骗性、迷惑性,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二)正确党史观是大学生增强理想信念的动力源泉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的重要生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将在他们手中由梦想变为现实。他们的理想信念、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开创的百年基业能否永续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顺利实现。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基因,为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党史观认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供了生动教材和优质资源。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共产党人面对敌方的围追堵截和严刑拷打,绝不退缩,展现出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曲折的探索道路上,共产党人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进行积极建设,不畏挫折和困难,表现出鲜明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奋进的改革时期里,共产党人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并砥砺前行,体现出伟大的改革创新精神。在前景光明的新时代下,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中国全世界一切有良心的人,只要研究一下中国革命史与中共党史,他们就会明白中共历年来牺牲奋斗的历史是与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血肉相关的。”[4]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理想信念而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也正是因为有着坚强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取得辉煌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基础,通过准确把握和清醒认识历史规律形成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只有不断地掌握真理、信仰真理,始终坚守初心使命,才能铸牢信仰之基,充盈精神之钙。当前,由于身处和平发展时代,部分大学生对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了解不深,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社会环境认识不足,因而他们的理想信念尚不坚定,甚至还存在着一定困惑和认识偏差。因此,强化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教育,以党史中的奋斗历史与英雄事迹启发他们反思自身处境,引导他们建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党的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构建理性认同,将为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正确党史观能够增强大学生担当时代重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5]。新时代大学生肩负时代重任,将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回望党史,一代代共产党人在举世瞩目的历史伟业中,锤炼出勇于担当的伟大品格。紧握时代接力棒的大学生们,能否在正确党史观培育中汲取并赓续革命先辈的担当品质,关系着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阔步前进。

时代呼唤使命,每一代青年都是在自身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创造历史。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是由一代又一代新人接续奋斗而取得成功的。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出生于社会安定、各类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的时代,没有切身经历20世纪旧中国战争频繁、生命无法保障的苦难,对过去条件简陋、物资匮乏的生活也没有直接体验。他们的人生阅历相对简单、人生际遇相对平稳,成长轨迹也比较顺利。因此,很多“00后”大学生对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认识还不够深刻,意志还不够坚定,压力大、路程远、阻力多的紧迫感体会还不足,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还不够强烈。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加强大学生正确党史观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秉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精神,激励学生牢记共产党人初心,勇担新时代使命,自觉成为我们党伟大事业的坚定继承者和接班人。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们以史为镜、知史明理,充分挖掘党史所蕴含的“富矿”,从先辈的艰难困苦中汲取智慧,从前人的坎坷曲折中迸发奋进的动力,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们更加明确自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自觉听党话,跟党走,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以昂扬斗志和坚定意志去迎接未来事业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以自信的姿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贡献力量。

二、大学生正确党史观教育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1](P4-11)。目前,党史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聚焦现实,尽管高校在大学生党史观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一)课程相对虚化泛化,内容设计缺乏吸引力

从狭义上理解,课程专指学校场域中存在和生成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教育性因素以及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课程实施过程本质上是教师、方案、学生的互动过程”[6],是课程层级转化到学生体验层面是否依然保持或接近“课程理想”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们接受党史教育、学习党史知识,进而树立正确党史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党的历史具有资政育人的独特功能,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的正确党史观,不仅能帮助他们对党的历史发展形成清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能引导和教育他们通过了解党的历史,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加强对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信念。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已不断趋于完善,但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充分提升党史育人效果,尚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课程虚化,党史教学地位不够突出。“我国党史教育经历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五度名称更易。”[7]现如今,一些高校没有开设《中国共产党党史》这门公共必修课程,有些高校将其列为选修课程,党史课程存在“虚化”倾向,在课程设置实践中没有得到高度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群体在课堂上普遍接受党史教育的机会。其二,课程存在泛化倾向,党史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不足。当前,高校党史教育主要是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公共必修课,仅部分高校设有《中国共产党党史》选修课。除此之外,党史相关的教学内容零散分布于其他思修课程中,衔接性、逻辑性、系统性整体不足。这容易导致大学生对党的历史缺少整体认知与全局把握,不利于正确党史观的培育。其三,内容不够与时俱进,党史学习过程的获得感不强。“00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相对公平、公正,这使得00后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3](P90-94)他们对党史内容的学习不局限于从书本和课堂中获得,还能通过网络等不同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其见闻更丰富、视野更广阔。正因为如此,大学生们对党史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更高层次的期待。而今,某些高校党史课堂中依然存在着案例过时、观点表述陈旧、内容表达抽象等问题,部分授课教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研究不深刻,对于教材的把握和运用也没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和学生的强烈诉求,党史教育吸引力不强,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党史学习的需求。

综上,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阵地意识仍有待加强,只有充分把握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才能占领引导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倘使高校把党史教育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等割裂开来,单纯将正确党史观教育当作“过程”性、任务式的工作,那么党史理论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只会越来越低,最终也会导致大学生的思想修养、理想信念和道德意识逐渐淡化,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变化与需求,也无法达到党和国家殷切期望的教育目标。

(二)教育方法传统单调,整体创新运用不够灵活

基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水平日益呈现出多层次性,对党史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独特性和多样性。这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和党史观教育过程中必须“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动态性地考察与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真正读懂学生的所思与所想、所求与所需、所疑与所惑”[8],重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工作。

随着全国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热潮的兴起,高校正确党史观教育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有了新的变革,但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其一,教学方法传统,互动性有待增强。当前,一些高校的党史教学仍然偏重于传统的课堂灌输方式,缺乏足够鲜明生动的形式。而当代大学生具有“去权威、小众化和自我意识强烈的认知倾向”[9],导致党史教学方法的相对单向性与大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平等交流的互动性不足,学生表达自己见解与困惑的机会较少。其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针对性有待加强。教学方法必须适应教学内容。党史知识在课程体系上相对散化,这就更加要求授课教师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灵活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党史观教育。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都内含重要党史教育内容。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于分析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于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理论。由于部分思政课教师非本专业出身,对于同一体系的教学内容鲜少做具体研究,往往不加区别地采用一般式方法照本宣科,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无法得到保障。其三,线上课程存在虚浮倾向,实效性有待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更新,丰富了课程的教学形态,为党史学习和党史观教育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融媒体时代下,慕课学习平台推出相关党史微课,风靡一时,各高校大学生在进行线下学习的同时需要完成线上课程的任务及考查。众多线上课程存在同质课程重复建设现象,并且课程质量良莠不齐,再加上缺少线下课程更直接有效的监管,线上课程的更大自由度反而在客观上给不自觉的学生创造了更多的“逃课”可能。这就使得正确党史观教育入脑、入心的真实效果难以准确估量。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0]在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上,思政课教师若不增强党史理论修养,不重视当代大学生的主观需要、不充分利用好现代教学手段,而继续沿用老旧教学方法,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党史相关课程多是些“又大又空”的抽象理论知识,枯燥乏味,无法激起他们的内在兴趣和学习热情,更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培育成效。

(三)实践成效流于浅层,活动养成缺乏常态性

社会实践是人的思想来源和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11]大学生正确党史观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课堂,还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注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升华认识、加深理解和认同,达到“力行而后知之真”的育人效果。

当前大学生党史观教育实践成效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实践活动形式不够创新。党史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要紧扣时代发展的步伐,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满足他们锻炼自我、提高素质和实现价值的内在需要。一些高校十分重视实践环节,但对实践活动的整体组织还缺乏创新性设计,普遍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社会调查、实地参观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老套不够新颖,导致大学生主动参与意愿不强。其二,实践活动动员乏力。宣传工作是确保实践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准备工作不到位,效果便达不到预期。目前,高校实践活动宣传动员所采用的普遍策略是将活动信息发布在相关微信公众号和学校、院系网页进行推送或者由学生干部传达活动文件通知,宣传的环节与方式简略单一,活动的组织部门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对活动的了解程度、学生对活动的感兴趣程度等。其三,实践活动常态化不足。践行“学史力行”,不仅要在重大实践活动中组织筹划,更要注重在日常工作中踏实践行。大学生正确党史观教育实践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要坚持不懈把正确党史观教育实践作为必修课、常修课。但一些高校更加重视在党史上具有重大特殊意义的事件与时间节点,积极开展与此相关的主题活动,并且实践活动数量多、频度高,然而这类党史教育实践活动,难以做到普遍性和常态性组织,因而其实践效果难以长久显现。

只有将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党史教育实践活动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党史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们在党史教育实践活动中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自觉形成正确党史观。目前,一些高校的党史教育实践活动还存在着多而不精、广而不深的问题,其创新性不够、宣传度不高、持续性不足,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更深层次的实践需求,也无法达到行之有力、行之有效、行之有成的党史教育实践效果。

(四)价值取向功利盲从,学习内驱力不足

接受教育不能着眼于功利。正如帕尔默在《教育究竟是什么》中所言,教育“不是纯粹为了自己去获得知识。合适的教育尤其关心我们从学习中得到的价值和意义”[12]。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要领悟蕴含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力量。因此,能否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动机来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关键。当前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每年都在大学生中吸收不少先进分子。在身边党员模范作用、家庭环境和思想政治课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入党积极性虽然较高,但是个别或极少数大学生在入党动机的认识上有偏差,表现出功利性、投机性。这表明当前党史观教育工作中仍面临着价值观引导不力,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等问题。

其一,价值观引导不到位,目的功利。“本我与超我的失衡、欲望的潘多拉魔盒锁不住,是自由主宰下的物质意念本位最突出的表现,也是造成当下一些人价值感召与实际践履判若云泥的重要原因。”[13]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巨大的就业压力,极少数大学生功利性目的较强,并不是因为对党有足够的认知和信仰来向党组织靠拢,而是以个人职业规划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对党员身份产生需求。他们把入党作为自我实现的工具和敲门砖,企望通过入党给自己加持更多的荣誉证明。其二,责任感体会不深刻,易于盲从。发展党员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必须把好“入口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发展政治品质纯洁的党员。正确的入党动机是争取入党的首要条件。老一辈共产党员秉持着初心使命,将自己的青春无私奉献给国家和人民,而当前极少数大学生缺乏这种历史主动性和历史责任感,对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不够清晰,对个人成长成才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刻,容易“盲从入党,不清楚入党的意义,只是随大流”[14],这与共产党员“首先要在思想上入党”的政治觉悟相差甚远。其三,内在学习动力不足,应付对待。党课学习是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共产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以及其他经常性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部分,要以坚强的党性和严肃的态度对待党课、上好党课。党课学习,不仅讲求知识的学习和理论的掌握,最终目的是构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党史观和行为取向。但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中,个别学生把党课学习只看成是一种学习形式或“过程式”任务,对待党史课程敷衍了事,记录笔记纯抄课件,汇报心得复制整合,这不利于正确党史观的自觉形成和内化。

三、大学生正确党史观教育的路径指向

加强正确党史观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应然之举,是切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积极推动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举措。高校要多措并举,切实提升大学生正确党史观教育的成效。

(一)正确党史观教育需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重活力”

在以人为主体和对象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基本要素,二者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主要关系。大学生处于“拔节孕穗”的重要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需要我们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正确党史观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功能,立足学科理论的特殊视野,深度发掘课程中蕴含的党史情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主客体间同频共振的叠加效应,提升正确党史观的教育效果。

首先,教师要做德高身正的“大先生”。一方面,拓展党史视野,厚植党史情怀。党史教育是一项政治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引导学生深切感悟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讲清百年党史的历史逻辑;要把百年党史放在历史长河中审视,以大历史观分析党史发展规律,明晰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更纵深的维度把握党的历史地位;要善于讲党史人物故事,从党史人物的奋斗足迹以及理想追求中发掘党的奋斗历程,拉近当代大学生和党史人物的时空距离,从中汲取个体成长的力量。另一方面,完善自身修养,人格要正。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不断提高和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充分运用自身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引导学生成长。教师要做到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答疑释惑,以自己的理论功底与言行规范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真理光芒和党史力量。

其次,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思政课程教学主渠道功能。“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人,大多是身心尚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15](P170)。因此,在思政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要关注学生需求,注重教学反馈。教师在把握课程知识时,应积极关注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在课堂上回应和解决学生对党史内容的思想矛盾和价值困惑,使学生能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展开理性思考,澄清模糊认识、提升判断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党史观。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了解新时代青年展现的时代特质,不断研究适合时代诉求的教学内容”[16],依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动态反馈,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良好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协作性和亲和力,有效推动正确党史观教育工作走深走实。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期待,完善教学方法。教师应关切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期待,围绕党史教学的相关重点、难点以及授课对象不同专业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要通过自学、提问、启发、讨论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针对性,打破以往过于强调理论灌输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提升他们对党史课程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教师还应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授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使其充分表达想法与诉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正确党史观教育需要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体悟“双轮驱动”

正确党史观,不仅是人们正确认识党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的历史观,是正确党史观的基本依据。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17],对当代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形成与稳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因此,开展大学生正确党史观教育,应在坚持唯物史观理论指导的同时,增强实践体悟,实现“双轮驱动”。

首先,坚持唯物史观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全面且客观地认识党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与主流本质。一方面,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面对错误思潮,思政课教师应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深入分析党史中所蕴含的思想理论,展现党史的深厚内涵,夯实大学生对党的信仰。另一方面,坚持价值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师应把价值观寓于知识传授之中,用科学的理论知识论证伟大的价值力量。要将正确党史观的教育寓于知识传授的过程,引导大学生自觉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消除对功利性目的的追求,旗帜鲜明地同错误思潮作斗争,有效启发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增强历史责任感。

其次,加强实践体悟,强化实践认同和实践养成。培育大学生的正确党史观,不但要确保他们以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党史,更要使他们善于在实践中体悟党史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针对目前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应积极推动实践活动方式的创新,完善实践活动的宣传推广,构筑实践活动常态化的长效机制,同步提升当代大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情怀等方面的党史育人效果。其一,以学生为本,创新实践活动方式。“要把‘00后’大学生在价值追求、人生规划中的主体意识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发挥他们的创新力和创造性。”[3](P90-94)高校在组织党史教育实践活动之前,可以通过调研来把握和分析当代大学生对党史教育实践形式的偏好、对实践主题的构思、对实践环节的架构等真实想法,充分发挥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有效创新党史教育实践活动方式中,提升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设计的获得感。其二,“线下+线上”联动,加大活动宣传力度。一方面,在党史教育实践活动举办过程中,主办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应与学校教务处、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共同商讨宣传工作的方法途径,凝聚合力,使党史教育实践活动能在线下得到最大程度的宣传响应。另一方面,还可依托互联网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虚拟三维场景,使大学生进行活动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参加党史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其三,建立制度保障,推动实践活动常态化。“通过制订系统完善、科学合理、相互支撑的制度和规范来调动‘00后’大学生的积极性,规范党史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操作,推动正确党史观培育工作沿着稳定、科学、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以制度优势保障和提升培育实效”[18]。当代大学生的正确党史观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要通过制度化保障实践的常态化,解决当下高校党史教育实践活动“一时热”的问题,使党史观教育从集中性活动向经常性活动、个别性活动向普遍性活动转变。

(三)正确党史观教育需要坚持课程体系建设与环境资源协同育人“双循环”

著名党史专家张静如曾指出:“中共历史学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很关键的问题是在高校、党校、军校,没有开设中共历史课程,从而使学科的发展缺少广阔阵地的依托,使原有的党史教师队伍大量流失。”[19]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共党史党建设立为一级学科,这不仅仅体现了学术界对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重视,更是正确党史观教育教学的一件大事。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因时顺势,积极作为,促进学科繁荣发展。同时,环境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影响新的教学形态和教学效果的客观基础。在正确党史观教育中,不仅要坚持完善相应课程体系,还要有效利用社会环境资源优势,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实现两者“双循环”功效。

首先,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措施。”[15](P182)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加强大学生正确党史观教育的重要课程,应改革高校现有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恢复中共党史必修课程的地位。2010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早就提出,高校应“把党的历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公共理论课的学科支撑和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现有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必修课程中虽包含了一定的党史内容,但其显著性地位不突出、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强,课程的党史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实现。因此,必须将“中共党史”重新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之中,并将其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惟其如此,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培育才能做到知识更为全面、学术基础更为扎实和学科视野更加广阔。

其次,构建与课程教育相适应的党史育人环境。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0]高校不仅应通过党史课程教学,使大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党的历史,增强党史课程学习效果,同时要积极营造育人氛围,构建隐形“课程”,使大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党史观的熏陶。党史馆、国史馆、校史馆是重要的育人阵地,更是情感交融、知史立德的传播纽带。高校要发挥“移动课堂”教学的独特优势,组织学生走进史馆阵地,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苦难与辉煌,增进党史感染力。特别是,现在互联网作为共享性的传播载体已然成为环境育人的重要着力点,互联网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承载党史内容,营造爱党知史的互联网学习氛围,实现主流思想由点到面的价值引领,使大学生自觉成为党史信息传播的主体力量。此外,高校要运用好智慧移动课堂,拓展大学生党史学习空间,增强大学生党史学习的吸引力,提升大学生正确党史观教育的有效性。

四、结语

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1]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正确党史观教育在新时代尤为重要和迫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正确党史观教育,强调学习党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P4-11)能否坚持正确党史观,涉及大是大非问题,关乎我们党能否把握历史大势、继续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加强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教育,不仅是高校教师职责所在,更是我们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精神,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形成正确党史观,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

猜你喜欢
史观党史历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新历史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