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影响
——以亚洲地区为例

2022-12-16 04:37:28张玉慧
名家名作 2022年18期
关键词:朝鲜半岛儒家思想儒学

张玉慧 魏 巍

公元前500年左右,经孔子初创,儒家学说初步形成。此后,经过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此后儒家学说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儒学也随着汉字一同传入东方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南方的越南,后来又传到东南亚和南亚各国,最终在这些地区发展壮大并成为官方学说。与此同时,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深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并对这些国家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一、朝韩文化的儒学导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且灿烂辉煌,吸引着周边民族不断地前来学习。随着不同地区之间交往的加深,中华文明不仅给朝鲜半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还带来了汉字、礼仪等先进文化。随着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文字之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观念也随之传播开来。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儒学在朝鲜半岛本土化程度很深,如韩国可以说是儒家文化圈中将儒家传统保留得最完整的国家之一。

现代以来,在很多朝鲜半岛的影视作品中儒家元素频频出现。韩剧中的很多主人公身上都体现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比如在主人公的性格设置上,韩剧中很多主人公都朴实无华,虽没有丰厚的财力和显赫的家世背景,但却有着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使某些行为举动看起来有些傻里傻气,但始终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也就是儒家常说的“仁爱”之心。除“仁”之外,“礼”在儒家思想文化中也极其重要,《论语》有言“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将“礼”看作立身之本。在韩剧中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礼貌待人是韩剧中的基本准则,不仅家庭成员之间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在社会的各种场合,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男女有别也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规矩,秩序意识、等级观念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2016年引爆荧屏的热播剧《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剧中各类人物角色对社会生活中礼仪的遵守、对长辈的恭敬和尊重、对晚辈的关怀和爱护、对他人的礼让和谦恭,都体现出韩国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与践行。

关于儒学的传播,至今已经无法具体考证它是何时传入朝鲜半岛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儒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距离中国近和双方交往的密切有直接关系。与中国东北地区接壤的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是最早受到儒学思想影响的地区。据《旧唐书》记载,高句丽在公元372年仿制唐朝在中央建立“太学”,主要传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史书典籍,是高句丽的最高学府。在地方则设立“扃堂”,招收地方贵族和平民子弟,主要学习“四书五经”和历史文化知识。因此,在高句丽的统治下,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成为整个半岛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后来建立的百济自成立之初便吸收儒学作为统治思想,到4世纪时已有比较完备的儒学教育机关。而新罗地处朝鲜半岛南端,相对百济和高句丽与中国的距离较远,因此,儒学在新罗的传播和发展也较慢。公元503年,新罗按儒家的礼法要求改换了国号和年号。公元639年,新罗派遣贵族子弟入唐留学,遣唐使回国后使儒学在新罗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薛聪、金云卿、崔致远等著名儒学家,其中12岁便离家来长安求学的崔致远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的16年里,其有一半的时间用来求学研究,另外一半的时间入仕为官。28岁返回新罗后继续担任要职。他的一生文学创作不断,为后世留下大量著作,是朝鲜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由于在文学上的极高成就,崔致远得到了后世的众口交赞,死后被追谥文昌侯,入祀先圣庙庭,尊为“百世之师”,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

高丽时代,各地统治者视儒学为维护秩序的工具、加强君权的武器,大力推广儒学。由于政府的扶持,此时程朱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在朝鲜半岛占统治地位。李氏朝鲜建立后,确立“崇儒”的政策,在李朝时期,遵循儒家经典,模仿中国古代的集权官僚制建立政治体制,并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朝鲜半岛教育的发展。在当时的教育体系中,中央有成均馆,地方有乡校。成均馆就是当时研究儒家思想的高等教育机构,并设有专门讲授儒学的明伦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庙。“成均”一词源于《周礼》,“成人才之未就,均风俗之不齐”。2010年大火的电视剧《成均馆绯闻》就讲述了男女主们在成均馆的儒生生活。

儒学自传入朝鲜半岛后,对古代朝鲜社会的政治思想、经济理论、道德伦理、社会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新罗历代统治者均醉心于中华文化,讨论国事也常引经据典。因此唐玄宗曾经赐诗于新罗王,云“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到了李朝时期,以中国的集权官僚制为模板建立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新罗之后的高丽王朝自建立伊始也采取劝农政策,热心奖励农业。到了李太祖开国之时,更以《易经》中的“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为宗旨,提出节用政策。在道德伦理方面,历代国王都热衷于维护名教,“取则六经,依规三礼”,遍寻国内的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对他们的事迹予以赞扬并通过免除徭役等方式给予奖励。朝鲜的道德规范非常重视“孝”的思想,同时将以儒学的“仁”与“礼”为基础的“三纲五常”作为不可动摇的伦理规范。在社会习俗方面,很多与中国相似,如对老人的尊敬、对教育的渴求、对节庆日的庆祝、对祭祀仪式的重视,这些根深蒂固的儒家教导和行为规范,早已内化为韩国人“日用而不知”的习惯。甚至韩国的国旗图案就借鉴《周易》中的八卦图。韩国的货币也是以儒学人物的头像为图案,如韩国儒学泰斗李退溪、李栗谷等。

二、塑造日本传统的儒学

中日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或多或少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日本也因此成为儒学文化圈的重要成员。

儒家思想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历史悠久。大约在公元3世纪末期,当时朝鲜半岛的百济儒学专家王仁将《论语》传入日本。这是儒学经典第一次出现在日本,并成为日本宫廷教育的必修书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学习儒学都是通过朝鲜半岛展开的,这个时期儒学思想的传入影响较小,只是在上层统治阶级的狭小圈子里流行,并未在整个日本社会产生较大影响。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贯通,日本统治者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开始向中国派出了遣隋使。公元630年,日本历史上第一支遣唐使队伍由舒明天皇派出,此后的两百多年间,日本一共派遣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尤以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随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最为著名。阿倍仲麻吕于717年来到中国求学,改名为晁衡,后来长期留居中国,并在唐朝担任官职,与李白、王维等人私交甚好。753年,晁衡在返回日本的航行中遭遇风暴,当时误传晁衡遇难,李白还写下《哭晁卿衡》这首诗来表达对他的悼念。

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团前往我国学习,这些遣唐使团人数多达百人,有时多达五百余人。大量的使团随行人员将中国的一些政治制度、科学文化、社会风俗习惯等带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德川家族对孔子的推崇,德川幕府时期是日本儒学发展的全盛时期,《论语》也因此成为这一时期日本的官学。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成熟,两国的交流更加频繁,儒家文化也进一步渗入日本文化体系之中。很多去日本旅游的人觉得日本并不陌生,因为很多日本的经典建筑都是模仿唐朝的长安而建的,基本就是唐风。日本的文字是通过简化、模仿中国的草书创造了平假名,又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了片假名。同时,现代日语中常用的汉字有1945个。

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对日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首先,对日本价值观的影响。日本的“等级尊卑”“团体精神”等很多观念就是儒学思想中的观念。很多统治者都颇具儒学教养,奉儒学的政治思想为圭臬大力推动政治改革,如儒家思想文化为圣德改革、大化革新等提供了具有指导性的政治理念。其次,对日本社会生活的影响。日本对教育非常重视,效仿中国的教育机构国子监设定了大学寮,并十分尊崇孔子,此外,对“礼”十分重视,各种鞠躬、行礼等行为举止贯穿于日本全社会。

近代以来,日本明治维新开始西化,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虽然强调要“脱亚入欧”并不断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文化,但政治制度仍带有浓重的封建主义色彩。比如,明治天皇颁布的《关于教育的敕语》一书中,明确了公布了 “孝、友、和、信、恭俭、博爱、学习、成德、公益世务、重宪遵法”十大德行,不难看出,十大德行中有不少与儒学思想息息相关,从中可以看出儒学思想已经深入日本社会各个角落。

三、儒学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影响

除了上述提到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儒学在东南亚的传播也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有的山水相接,有的隔海相望,地理位置相近为各国的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儒学在两千年前传入越南后,又通过越南传至其他东南亚国家。纵观历史,儒学在东南亚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大批的中国移民前往东南亚定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中国人移居到东南亚,此后因为各种原因不断有人迁往东南亚各国。这些移民中有不少博学之人,如东汉的刘熙、唐朝的刘禹锡、明末的朱之瑜等,均在越南传播过儒学。其他底层移民的人虽然文化修养不高,但他们之前接受过儒家文化思想,表现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时刻影响着当地居民。其次,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频繁交往。早在三国时代,就有吴国的官员朱应和康泰分别出使占城和扶南;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元代的官员周达观出使真腊;明代的郑和更是开展了举世闻名的航行活动。除官方交流外,随着各地交往的密切,民间贸易也大量开展。总之,这无一例外都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往。最后,推行儒学教育。早在秦朝时期,越南的地方官赵佗便“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结人心”。其后的几千年里,越南的儒学教育越来越发达。

儒学传入东南亚后,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政治上,儒学对越南的影响最为深刻,加速了越南封建化的历史进程,并作为越南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控制其思想界百余年之久。其他国家亦在各种职官制度上不同程度地受到儒学的影响。在经济上,儒家的重农思想也深深影响了越南以农立国的思想。统治者更是把“劝课农桑”作为地方官治理地方的首要任务。在文化教育上,汉字和儒学的传入为没有文字的越南带去教育的火种,此后,越南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地方到中央、从私学到官学,全部实行入学教育,并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在社会生活上,越南的村庄重视教育,为了弘扬儒学精神,基本每个村社都设有负责祭祀孔庙的“斯文会”,“斯文会”成员都必须是考生、秀才、举人、进士等儒士,此举是为了激励大家学习孔孟学说。此外,重视礼教,人们要处处按礼行事,尤其重视丧礼和祭礼,过去越南人的父母去世,丧礼是要大操大办的。直到现在,祭祀祖宗的习俗在越南仍然得到相当完好的保留。比如在越南首都河内,几乎家家都供奉着祖宗的灵位。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共同文化特征,组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儒家文化圈。在儒家文化圈内,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节等儒家核心价值观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儒家文化在东亚和东南亚各国虽然不再占据思想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历史和现实表明,儒学文化中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依然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流淌在不同地区人们的血液中,这是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猜你喜欢
朝鲜半岛儒家思想儒学
朝鲜半岛打令艺术的俗文化特征
中国音乐(2022年3期)2022-06-10 06:27:26
“双重冲击”下的朝鲜半岛新博弈
外语学刊(2021年1期)2021-11-04 08:08:10
朝鲜半岛汉文学中的“羲之换鹅”探究
儒学交流在路上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儒家思想与书法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31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人间(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6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6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6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