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女装中的满汉文化交融现象

2022-12-16 00:08纪瑞婷任甄
西部皮革 2022年16期
关键词:女装交融满族

纪瑞婷,任甄

(1.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2.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105)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与中国历史上大部分封建王朝不同,清朝的统治者是来自关外草原的满族。为了缓和满汉两族间的矛盾,统治者在要求汉族男性剃发易服的同时允许汉族女性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服装,并在形制等方面与满族女性的传统服装互相区分。但是,在民族交流、时尚发展的过程中,两族女装还是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融合。本文将从多种角度分析这种民族服装文化交融的现象。

1 清代的文化交融背景

清朝成立初期,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服制的法令,其中就包括强制汉族人民更换满族服饰、发型的“剃发易服”令。然而,该政令的强制推行导致满汉矛盾激化,使得各地抗清斗争愈发激烈。为了缓和矛盾,满族统治者又针对汉族服装提出了满汉各异的“十不从”要求。此后汉族男性被强制要求剃发易服,但汉族女性的服装却得以保留。而为了维护满族女装的民族性,避免被汉族同化,清代统治者也下达了各种诏令对满族女装服制进行规定,这使清前期女装具有满汉女服形制完全不同的独特特点。然而,处于汉人聚居的中原地区的环境中,满族女服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汉族女装风格的影响。在清朝发展的过程中,满汉两种女服间的交流始终存在,尤其是对于满族女服来说,汉族文化元素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满族女服的服饰形式。直至清末,两族女服最终走向了融合。

2 清代社会环境对当时满汉女装文化交融趋势产生的影响

清代作为一个由满族统治者统治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满族、汉族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尽管统治者发布的诸多政令使得两族女装一直保留了各自的特征和文化,但两族长期的杂居共处,以及后期的通婚使得两族生活文化融合发展。清代前期,满族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全盘接受已经改变了满族人生活中的一些习俗。到清中期以后,逐渐出现了满汉交融现象。尤其是在婚丧嫁娶等方面,两族风习的交融体现得十分明显。这也给两族女装的融合提供了宽松的社会氛围。

2.1 汉化的生活环境对清代满族女装汉化的影响

清代满人女装继承了满人入关前女子穿袍的传统形制,与汉族女子两截穿衣、上衫下裙的形制有显著区别。清初满族女装与男装差异不大,满族男女均穿着上下相连的袍服。而汉族女装则沿袭明制,保留了与男装差别巨大的“两截穿衣”习惯和极为女性化的服装风格。因此,为了维护满族女装的民族性,避免被汉族同化,清代统治者下达了各种诏令对满族女装服制进行规定。然而,在满汉人民长期的杂居生活中,受到儒家思想和汉族审美的影响,满族女装的装饰风格和服装上的许多细节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汉族女装风格的影子。

满族人在清代之前长期居住在关外,以游牧为生,满族女子为了方便骑射,并不追求服装上的华丽装饰。入关之后,骑射不再是满族人生活的必需,尤其对于满族贵族女子来说,她们的穿着已经不再有讲究实用性的必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妇女开始模仿汉族妇女宽大华丽的服装风格,部分满族妇女甚至开始在非正式场合直接穿着汉族服饰。为了避免汉族服饰文化动摇满族文化传统,清朝帝王曾多次发布对满族女性穿着汉族服饰的禁令。然而,严苛的禁令不能动摇女性天然的爱美之心,更不能改变中国两族人民共处的生活环境。满族女装汉化的过程也许曾因禁令减缓,却不曾因禁令而停止。

2.2 满族统治的社会环境对清代汉女装满化的影响

不仅满族女装的演化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汉族女装的演化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具有紧密的联系。清朝建立之初,出于缓和民族矛盾的考虑,汉族女性的服装并没有像汉族男装那样被要求改制。另外,由于清朝是一个由外来民族建立的朝代,它的统治在其成立之初受到了许多汉族人民,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反对。当时的汉族人民并不甘于受清朝统治者的统治,出于对明朝政权的怀念、对汉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清早期的汉女服饰仍延续了明朝的服制;当时的汉族女装承袭了宋明时代女子“上衣下裳”的传统形制,且异族统治下的汉人为了抒发民族情怀,往往刻意在被保留的女性服装上突出“宽袍大袖”的特征。但到了乾隆后期,中国南方贵族士大夫开始没落,北方满族王公贵族的势力逐渐占了上风,汉族女装也受到大量出现的窄袖满族服装的影响,袖宽亦有变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族女装的种种细节开始逐渐满化,而这种满化的现象呈现一种在地域上由北向南扩散的趋势。

3 清代满汉女装民族文化交融现象的具体表现

清代满汉两族女装中文化交融的现象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图案纹样的交融、造型款式的交融、流行风格的交融等。这种交融以汉族女装文化影响满族女装文化为主,但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满族女装中的种种细节也对汉族女性的穿着产生了一定影响。

3.1 传统文化与市民文化影响下的满汉女装图案交融

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巅峰时期。明晚期江南地区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为清代部分地区纺织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基础,清政府也积极鼓励纺织业发展,并拨款征工设立了江宁织造局等织造衙门。纺织技术的发展和纺织业从业者的增多为清代服饰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1]。除了纺织业以外,清代的其他手工业产业也都十分繁荣;在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背景下,清代的市民阶层实力逐渐壮大,世俗的思想开始向传统、僵化的儒家思想发起挑战。曾经重农抑商的传统尊卑观念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遭到了颠覆,富有的市民开始追求能够展示个人地位的华服美饰。这种思想影响了两族人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满、汉两族人民的交流,曾经穿着风格简洁、素净的袍服的满人也开始追求华服,并开始在服装上采用受到汉族传统文化影响的种种吉祥纹样。另外,汉族人所使用的部分服装纹样本身就带有阶级属性,例如皇帝专属的龙纹、文武百官补子上随着官职变化而变化的鸟兽纹等。为了巩固满族皇权,当时的统治者不得不接纳了这些来自汉族的服装纹样。这些纹样不仅是皇族和官员的专属,他们也被运用在特权阶级的女眷服装上来体现其主人尊贵的地位。这些汉族服饰文化中具有特殊含义的装饰纹样就这样与满族贵妇人们的衣袍联系在了一起。

满汉两族女装图案纹样的互相交融不仅体现在宫廷之中。在民间,满汉两族风习的交融也带来了服装文化的交融。在清末民初之际的北京,一种被称作“八团”的纹样开始频繁出现在汉族娶亲时女子的礼服上。“八团”原是受到清代皇帝所穿的八团龙袍影响,后常用于当时后妃吉服中的一种纹样[2]。清末汉人对于这种纹样的模仿与使用体现了满族统治者对汉族被统治者向下的影响:尽管在清朝统治之初,汉人对异族统治者充满抗拒,满族皇帝但到了其统治末年,汉族人民已经视满族皇族所使用的纹样形式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不过汉族妇女对“八团”的使用仅是借鉴了图样,她们的服装形制仍保留了汉族女子两截穿衣的传统。当时的汉族妇女所穿的八团礼服与上下一体的满族袍服不同,仍是衣裙分离的。这种满族图样与汉族传统服装形制相结合出现的新流行正是对清末时期满汉女装风格交融趋向的一种体现。

3.2 汉族审美文化影响下的满汉女装造型交融

清初汉人女装因未改制,依旧承袭原先明代时的服制,并保留了原先风格妩媚,充满优雅的女性化特点。这些精致美丽的服装自然对刚入关不久,长期穿着男女同款,装饰简朴的满族女袍的满族女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环境的影响下,汉族人民服装的装饰风格与流行趋势对满族人的审美取向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原先满族女装上的窄袖,马蹄袖等特征在入关以后逐渐消失,转化为平直,宽大的类似汉女服饰的袖口,满族女装简朴无装饰的服装与也开始产生变化。观察传世画像等可以发现,雍正时期的满女装束虽然还保持着宽大等基本特征,但领,襟等部位已经开始出现了镶边等装饰。受到汉族女性服装风尚的影响,满族女装造型的各种形式发生着变化,其服装用料,配色,装饰等部分也逐渐变得华丽讲究。到了清末,满汉两族妇女的服装风格已经是一样的华丽繁复,只在形制上仍保留了满族穿连体袍服,汉族穿分体袄裙的不同。但这种不同也在时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消融,在不知不觉中,满族妇女传统服饰中的许多细节都已被汉化了。

例如,满族服装与汉族不同的一大特点是满族服装的衣与领是分开的,满族衣领与袍褂配套,起初满族男女衣领差别不大,领式为简单的圆领。后受到汉族服装风格的影响,满族女装开始增添各种各样的装饰。在圆领外添加一种称作“卷领”的颈饰。它是一条有一定宽度的带子,佩戴时一端掖进衣襟之中,另一端垂在胸前。这种颈饰有多种材质,其上往往还会有与衣饰相搭配的绣花。满族妇女的卷领往往与便服相配,其留存于世的实物最早见于道光朝。由此可见,它是满族服饰发展到一个较完备的阶段后才与汉族服饰文化结合出现的产物.在卷领出现的早期,它与同时代的服装风格近似,都看起来简约朴素,配色为纯素色,其上没有装饰,长度较短[3]。随着时间的推移,卷领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精美华丽。这种具有装饰效果,模仿汉族服装领子设计的卷领正是汉族服装造型在满族女性服装上的投射。及至清末,汉人在明代已经开始穿着的与衣物相连的立领又逐渐取代了衣与领分离的卷领,成为袍服上固定出现的一部分;这进一步体现了满汉两族服饰合流的过程。

3.3 前朝文化影响下的满汉女装礼服中的文化交融

在清代,满汉两族女装受到政令的影响,一直以来保留了两种不同的形制。在形制未变的前提下,由于清军入关后,满族人民在长期与汉族合居的生活中受到了儒家思想和汉族审美的影响,满族女装的装饰风格开始逐渐向汉族女装靠拢。而在某些场合,满汉两族女装的形制也有一定程度的融合,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女子礼服上。

为了维护封建政权,一个帝国的领导者必须建立完善的服饰制度以表现尊卑区别。在入关后,满族传统服装文化难以适应满汉两族合居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在汉族已有发展了千年的完善服饰文化和相关制度的情况下,强行改制只会激起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因此,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折中的方式,将前朝一部分冠服制度与满族服装形制结合在一起,创立了清朝新的服装制度[4]。另外,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使汉族人民接受异族人作为皇帝的正统性,清代帝王也必须承袭旧制,继承自古受到中国人崇拜的龙纹等纹饰作为皇族的专属,以此彰显自己作为“真龙天子”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统治整个帝国。这种对汉族服制的接纳不仅影响到了帝王本人,也随着种种政令的推行影响了宫廷妇女的服饰。例如,中国历来以黄色为最尊贵的颜色,清代便规定仅有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准用明黄;往下地位越低者,所服用的黄色便离正色越远;地位更低者则禁止服用黄色[4]。

除了在皇族的服制中沿用部分汉制,对于一些服制中较边缘的、与汉族相关的内容,清政府在早期甚至直接挪用了明代服制。尽管这种挪用到清中期又产生了一些民族方面的区分,但到清末它们又杂糅起来。如清代满汉两族品官夫人的礼服均为补褂,而补褂上的补子纹样则是从其夫的。由于满族在入关前并没有明确的命妇等级服制,这种纹样从夫的补褂礼服使用标准其实完全是受到明代汉族命妇服制的影响确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与汉人做出区分,满族贵族妇女所服的纹样逐渐变为前文提到的团龙纹等团纹,仅以方与圆的形状差别和汉族品官夫人的服饰做出区分;到了清末,这种团纹又被汉族人所吸收,成为女性礼服中常用的纹样。这种变化进一步体现了满汉两族女装互相影响、逐渐融合的趋势。

4 结语

来自关外的满族统治者建立的清帝国的政权,使满族的着装风格以及民俗传统被引入中原。清初满汉女子服饰形制各自保留原先传统的政策最终让清代女装体现出了满汉女装形制并行发展,相互影响,最终合流的趋势。在清朝发展的过程中,满汉两种女服间的交流始终存在,尤其是满族女服,汉族文化元素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满族女服的服饰形式。直至清末,两族女服最终走向了融合。

猜你喜欢
女装交融满族
近现代中外女装中性化发展的研究
为女装带来革命性改变的法国偶像
真美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女装设计指导
集聚思想碰撞推进文化交融与发展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2017年春夏男装周的女装风景
交融的独特优雅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