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2-12-15 09:04廖晓耘
家长·中 2022年12期
关键词:角度事物历史

廖晓耘

培养中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核心素养的一项新型教学要求,它不仅能更好地将知识内容传达给学生,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发展基础,并随之形成的良好思维、价值认知。而在新课标的发展背景下,多科课程教学都对批判性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要求。因此,本文就以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为例,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依据、思维培养注意点以及价值等不同角度展开探究,最终提出相应的教学发展建议。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其本身提出的依据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一种主动对问题展开思考的过程,它既包含人们对自身观念、思维的对比考察,同时又对自身的主观认知拥有一定的辩证要求。而将这一思维能力的相关培养应用于中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本身的依据就在于,中学阶段对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而且在辩证、批判的角度下帮助学生进行课程的相关学习,还能使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加以扩展,使学生能拥有更为全面的知识理解能力,这对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综合发展素养而言也具备积极的影响。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过一项理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从这一观念中不难发现,社会发展背景下对教育行业的需求是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的。而我国在素质教育背景的相关发展中,也会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因此,教师在中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就要着重加大对学生批判思维的相关培养,以便达成上述教学目的。

二、培养中学生历史批判思维的注意事项

在教师对批判思维本身的内涵拥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培养学生历史批判思维教学中需注意的事项,是切实提升课程教学实效,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保证。

(一)选题明确

教师在对中学生开展历史批判思维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一项问题便是将课程的选题加以明确。因为批判思维往往是由人们对同一事物进行两面性分析而形成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这一能力发展的培养过程中,便可以从事物本身的选择角度多加分析,即选出一则切实具备辩论性与主观性的史实,调动起学生参与分析的兴趣。如果不这样,在事物本身的确定性相对明确的基础上,教师不但难以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探究意识,长此以往的选题错误还有可能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固化的学习思维,即“事物本身的发展均为正确的”观念。而在这样的固化观念下,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辩证看待能力便将受到相应的制约,这对进一步革新教学发展,树立学生思维认知而言,很难起到相对积极的发展与革新意义。

(二)学生主体

批判思维观念的形成,主要载体还是在于“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所发挥出的教学效益多为“辅助”性质。那么,在利用史实完成对课程的全面革新,并对学生开展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加大对学生主体的相关教育重视程度,从而实现利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深入了解历史内容、发展,提出相对自主化的学习观念、见解等目的。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还要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辅助学习能力,保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维发散的时间与空间,这样学生的深度思考过程便能免受干扰,而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的深化便能有效达成。

(三)信息完善

針对一件既定事物展开的批判前提就在于,“观察者”需要对事物本身的发展背景、条件、相应的影响要素等多方信息进行全面认知,即学生在对史实展开批判式学习之前,势必充分了解该段历史进程的全部发展、推动条件,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辩证观念完整,进而确保他们所提出的批判理念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具体性与真实性。若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史实进行全面辩证的批判之前,没有充分地将史实背景等知识内容传达给学生,他们所提出的相应见解与观点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缺乏一定的理论实际支撑,这也并不利于学生本身综合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思维扩散

批判思维的相关培养与树立过程中,所涉及的事物看待角度与思维方式并不唯一。因为在既定的事物发展背景下,不同的主体认知、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会存在偏差,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史实进行相应的分析、批判过程中,便可以积极引导他们将自身的思维加以拓展,进而从多样性的发展角度完成对事物本身的探究。这样一方面能保证不同角度观察下的学生思维出现碰撞,进而完善事物观察的维度;另一方面还能从不同学生的眼中将当时的历史故事加以真实还原,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内容理解而言,也能起到相对积极的发展影响。

(五)辅助结论

除上述几点教学注意事项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学历史批判思维的相关培养过程中,还要从学生本身的身心年龄角度多加思考。因为中学生本身的年龄并不大,他们无论是看待事物的视角,还是对历史事件背景的了解程度,都仅仅只能应付当前的课程开展。而要想更好地将他们的思维认知加以提升,并随之树立起他们的批判思维意识,教师便可以尝试依据学生所描述的自身见解,辅助他们形成文字化与体系化的结论,从而从基本能力发展的角度给予学生教学帮助,并随之提高他们的学习发展能力。

三、培养中学生历史批判思维的重要价值

在中学阶段将历史课程的全面开展进行有效革新,并将针对学生而提出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手段融入教学,这一行为无论是对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发展推动,都存在着相对重要的价值。而当教师能明确这一教学价值时,课程的进一步开展目标便能得到相应的明确,上述的教学目的才能顺利达成。

(一)提高课程开展质量

在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这一手段的发展最突出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将课程的整体开展质量加以提升。上文中也提到了培养学生本身批判思维的前提是将课堂上的知识内容加以有效丰富,进而利用大量的知识内容来强化学生的自身认知,并随之将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继续扩展。那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中,课程本身的知识容量便将得到有效提升,随之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将得到有效发展。此外,教师在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的过程中,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传达给他们探索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相关手段。在这样的教学手段影响下,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得到有效提高。而在此基础上,在教师进行课程的相关教学指导时,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也将得到有效提升,这对于课程的发展与革新以及相应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将起到相对积极的发展意义。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想切实利用中学历史内容,将学生的批判思维加以树立,单纯地利用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开展相应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在相对单一的教学形式下,知识内容非但难以切实地被学生了解与吸收,也同样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既定的教学资源出现浪费,进而形成课程开展的相应教学资源浪费。而对知识内容相对全面的新形式历史课程而言,教师为切实达成高质量的教学目的,便会选择利用相对多样且有趣味的教学形式完成对知识内容的相关优化与表述。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不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有效提升,课程的知识点内容也能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深入他们的思维中,这对他们后续思维辩证观、批判理念的相关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除上述两点教学优势之外,教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这一教学目的,归根结底仍属于意识、观念角度的相关培养。而学生依据史实内容所提出的多角度事物相关的看法与见解,还能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以完善,从而树立起他们看待事物发展的正确价值观与世界观,这对进一步形成他们本身的综合发展能力素养而言至关重要。在当下这个互联网经济积极发展的社会中,中学生因其本身的年龄较小,很容易受到互联网上观念的误导,从而形成不正确的社会发展价值观与历史发展意识,这对他们思维观念的培养会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制约。所以,教师应依据批判思维展示相应的真实化历史文化内容,这样学生便能在正确知识内容的导向下,完成对自身良好思想价值观念的树立。

四、培养中学生历史批判思维的相关措施

通过对上述几点内容的细致分析,整体课程的全面革新方向应该已经初具规模,但要想切实地将这一教学手段的积极意义加以发挥,并达成培养学生本身批判思维的最终教学目的,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该从如下角度展开相应的分析与衡量,从而意识到课程开展效率提升的重要教学形式,完善既定的教学设计,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转变。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确立思维培养方向

教师想要切实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批判思维,首先就可以从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明确思维的整体培养方向,这样教师才能利用课程中的知识内容,有意识地激发起学生的“质疑”心理与能力,进而对既定的部分教学观念展开有效辩论,实现相应的批判化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元朝的统治”相关课程教学时,就可以从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角度先行出发,保证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互动都能围绕这一课程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如“强化皇权”这一政治角度、“科举考试变化”这一用人手段以及“经济发展”的相关内涵等。在明确基本教学目标后,教师便可以从这三个大方向上,择一项开展批判发展建议式教学,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这三个角度中,选取一则自己了解程度更深且兴趣更强的角度,完善优劣对比,从而实现批判思维的树立。此外,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辅助基础上,还可以将“探寻主题”的相关步骤传达给学生,使他们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依据课程开展形式,完成相应的批判式学习,进而达成自身学习水平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丰富课堂史实资料,提供批判教学素材

上文中多次提及丰富教学资源对学生批判思维形成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进行课程的相关教学培训时,就不妨巧妙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从互联网平台中,找到更全面的史实内容,并将其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资源,这样学生在进行批判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才能拥有更为全面且真实的理论辅助。对此,教师便可以从选题角度就素材加以重视,即在前期的课程准备环节,教师就可以针对争议性较强、多维度发展均合理的教学内容作为批判教学素材,之后再从课外找到书本教材之中没有涉及的知识内容融于课堂,这样学生们便能从更多的角度展开对相应知识内容的辩证讨论。而伴随着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批判思维发展便将得到充分、有效的提升。

(三)创新课程开展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除上述两点教学手段的革新之外,教师要想在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中高效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并随之提高他们的综合发展能力,创新课程的整体开展形式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相对新颖的教学形式所起到的教学意义其实远不止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教学形式的相应革新还能有效顺应批判发展的相应理念,因为批判思维的形成往往代表着事物创新机会的来临。所以,当教师直接利用创新化的教学手段开展课程时,教学反作用于课程内容,学生对当时的历史发展便能拥有更为全面且逆向化的认知,这对他们后续的批判思维的形成则有着相对积极的发展意义。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这一章节课程内容为例,学生在对这一争论性较强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一改之前的单一教学形式,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开展相应的教学。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将清末的时代背景加以营造,之后引导学生站在君主的角度进行发展的“反推”,这样学生便能充分意识到“闭关锁国”的政策成因。而在對这一知识内容进行深化和了解的基础上,学生也将得到更为全面的批判思维发展,这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综合能力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发展意义。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切实地在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课程中巧妙地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完成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培养,首先便要对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内涵展开细致的探究;之后再对这一思维培养的相关注意事项与发展价值进行相应的探究,这样前期的教学发展与革新准备才能得到基本保证。而在实现具体思维培养手段时,教师则可以从明确教学目标、丰富课堂资料、创新教学形式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多重角度完善设计,进而达成提高课程开展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左毓红)

猜你喜欢
角度事物历史
神奇的角度
美好的事物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奇妙事物用心看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