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碧波 吴寿平
健康是人的基本需求,涉及食品安全、医疗保障等多个领域,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巨大的健康产业消费需求衍生出来。健康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呈多元化、个性化趋势,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产业边界越发模糊。健康产业被称为继土地、工业、商业、信息网络后的“财富第五波”[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将其作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4]。2020年,我国已经消除绝对贫困,但社会中仍存在相对贫困问题。而由于健康状况不佳导致的贫困现象成为健康产业发展和相对贫困治理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健康产业的协调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国外对健康产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狭义的健康产业是指向患者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等综合服务,广义的健康产业还包括提供保健产品和保健服务等。健康产业是个复杂的系统,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相关概念涉及产业融合理论和产业耦合理论等。有学者依据系统理论思想,构建康养产业创新的动力框架[5]。国内学者从多个方面展开对健康产业的研究。秦祖智和宗莉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理论,构建健康产业矩阵式分析框架[6]。胡淑娟等人认为,健康产业抑制本地和相邻省份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但数字经济与健康产业能够协同促进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7]。朱海林认为健康中国建设与健康伦理具有价值统一性,健康制度、主体行为和活动需要以健康伦理为导向[8]。吴瑕基于相对贫困视角探讨健康贫困的内在逻辑,提出健康贫困的治理思路,主要包括提升健康服务供给能力等[9]。涂艳红和杨琼认为,进入相对贫困治理时期,可以通过建设中医药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途径实现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联动,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健康和医疗差距[10]。
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础上,基于相对贫困治理视域,进一步探讨健康产业协调发展趋势与内涵特征,并根据健康产业演进的规律特征,提出具体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健康产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健康产业涉及医疗、保健、养老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对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多元化发展转变、由分散向相对集中转变、由单一业态向多元新兴业态转变。
健康产业是与健康紧密相关的融合生产、制造与服务的产业体系,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融合性强的特点,可划分为健康服务业和健康制造业两大类,产业融合、多元化发展成为趋势,涉及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多个部门。有机农业、中草药种植业等为第一产业,健康食品加工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健康装备器材制造业等为第二产业,卫生服务业、健康管理业、养生业等为第三产业。在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健康产业的业态呈现多样化特征。健康产业与医疗、养老、旅游、体育等产业互为促进,推动“健康+”产业链的延伸与融合,创新形成多种健康产业模式。第一,“健康+农业”,指以花果园、采摘园为依托的观光农业或休闲农业,打造生态养老“城乡融合型”乡村。第二,“健康+工业”,指依托矿产资源等优势发展起来的与健康紧密结合的制造业,推进医疗器械、制药等行业的发展,打造制造业品牌企业。第三,“健康+医疗”,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包括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特色康复、健康保险等相关产业,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品[11]。第四,“健康+养老”,指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打造以休闲养生、生态疗养为主的养老小镇,发展避暑度假型、候鸟型等养老新业态。第五,“健康+食品”,指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产业,打造健康食品制造龙头企业,培育观光与健康食品融合的产业示范基地。第六,“健康+旅游”,指深化旅游与健康产业的融合,依托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开发独具特色的健康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第七,“健康+体育”,指以打造健康运动产业链为目的,发展山地、水上、体育等运动产业。第八,“健康+管理”,指发展智慧与远程健康服务,打造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链,建立健全“智慧医疗”和“健康云”服务体系。
第一,获利性是健康产业的本质属性。健康产业是在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产生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通过市场运作追求价值增殖和提升盈利能力是这一产业的基础。人们对健康产品的消费增长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公益性是健康产业的基本要求。健康产业天然具有公益属性,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可通过政府的适当引导,坚持其公益属性,不断扩大普惠型健康产业覆盖面,将健康产业的边界拓展至涵盖多领域、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产业[12]。
第三,健康产业的边界具有融合性。健康产业涉及休闲、文化、养老等多个行业。产业发展不限制于仅以自然资源优势为依托的发展框架,不限制于强调产业资源性特征的传统思路,与科技深度融合是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动力[13]。
第四,生态性和人文性是健康产业的天然属性。健康产业天然属于生态友好型产业,并且优质的健康产业应具备人文底蕴、充满人文关怀。健康产业的天然属性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和绿色产业升级,打造一批产业要素齐全、产业链条完备、公共服务完善的综合性生态旅游目的地。
1.动力: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多元化发展转变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经营权,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耦合共同推动健康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多元社会资本共同推动,不同规模与类型的健康企业公平竞争。
2.布局:由分散向相对集中转变
在政策、需求、资本等多重驱动下健康产业业态分布逐渐聚集,形成产业及其衍生产业相辅相成的互动格局,如作为长寿之乡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传统医药、旅游和长寿养生资源,助推健康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3.业态:由单一向多元新兴业态转变
健康产业的业务范围呈多元化延伸趋势,出现了康养旅游小镇、旅游养老地产等康养旅游综合体。健康产品类型日益多元化和细分化,产品的功能日益转向复合型。经营形态由单一经营向联合经营、网络经营方向转变,信息化、智能化的高科技手段广泛运用于健康产品创新。
健康产业的协调发展受社会、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构成多元交互式动力系统。市场需求与产业供给是原动力,分别从市场端和供给端影响健康产业发展的方向;资源条件是保障产业系统有序运行的物质条件;技术进步是系统创新的推动力;外部环境影响健康产业创新的方向和效率,政策给健康产业注入活力。
1.市场需求和产业供给动力系统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与旅游的市场需求迅猛增长,给健康产业带来巨大的消费市场。外部产业竞争与内部产业升级推动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消费结构由观光型向体验型升级、由物质型向服务型升级、由生理型向精神型升级,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
2.资源条件动力系统
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医疗设施、交通设施与商业服务设施等既是健康产业有序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也是推动产业创新的动力因素。资源条件良好的地区开展健康活动成本低于其他地区,对企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14]。
3.技术进步动力系统
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智能终端等,不断推动健康产品的创新开发进程。依托平台经济发展健康产业,创新平台经济商业模式,通过交易流程优化、去中介化或再中介化,有效降低交易成本[15]。
4.外部环境动力系统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康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养老产品的消费需求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更优质的社会养老服务来满足其需求。
1.健康需求方
需求是产业产生的目的和根本动力,健康需求既是基本需求,又是终极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拉动需求上涨,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养老等方面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强,城镇化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健康产业的需求总量和结构。
2.健康供给方
供给从内部驱动产业发展。供给方是各类健康产品及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既包括竞争性的营利企业,也包括非营利的政府公共性组织和社会组织等。
3.政府治理方
产业的正外部性发挥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要依靠政府发挥有效的治理作用。需要通过各级政府及其下属的相关行政部门,协调健康产业的产业性和公益性的关系,监管约束产业供需双方。
1.阶段划分
产业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甚至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的周期演变过程。健康产业一般会经历萌芽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或转型阶段等。其一,萌芽阶段,健康产业规模较小、创新力不足、集中度低,同时健康产业进入壁垒较低,开放程度低;其二,成长阶段,健康产业发展扩大,创新能力增强,产出质量提高,市场开放度提高,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其三,成熟阶段,健康产业规模扩大至逐步稳定,形成协同创新系统,市场需求接近于饱和,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其四,衰退或转型阶段,健康产业市场竞争达到饱和,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多层级、多主体的健康产业创新体系。
2.动力匹配
发展动力主要是需求拉动力、供给推动力和政策引导力,这三种动力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路径不同。健康产业的发展初期的发展动力主要是需求拉动力,其促进市场的拓展,随后需求的增速慢慢放缓。供给驱动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快速壮大。随着产业成熟期到来,政策引导力的作用凸显,推动产业改革与创新。需求变化、政策导向对健康产业发展初期的方向、方式影响较大,但随着成熟阶段的主要发展动力由外部向内部转化,创新成为主要驱动力。
我国的健康产业发展迅速且前景广阔,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当前的健康产业政策可操作性不强、特色精品缺乏、健康产业人才短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尚不深入、产业联动不足。尤其是在“健康+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中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挖掘特色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更好地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有效治理相对贫困。
一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健康产业发展,健康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健康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一批国家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创立,国际健康城、康养地产、医养结合社区等新业态涌现。
二是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健康产业具有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等特点,不断延伸出多样化的产品服务,建立起生产、经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体系[16]。健康产业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包括资源整合、市场交融、功能叠加等,为居民提供更为丰富、新颖的产品与服务[17]。
三是催生巨大的市场空间。人们对健康产业的需求显著提升,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带动医疗保健、健康管理等产业需求的快速增长。
四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健康产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差异化、多层次和多元化需求,在医疗合作、区域合作、创新合作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部分地区基本形成了区域间政府、企业、医院、居民等多元主体协同的体系,如北京地区医院与天津、河北达成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协议,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效果初显。
1.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
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远落后于城市,药品流通企业在城市密集度也较大。大型医院拥有先进的设备与专业的人才,农村及小城镇老龄医疗资源匮乏且呈缩减趋势;卫生资源供给总量、结构及质量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区域间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西部地区先天条件落后,与东部沿海差距逐渐增大[18]。健康养老产业在各个地方的政策性融资环境和发展具有参差不齐、极不均衡的特点[19]。
2.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有关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明确,但在具体方案确定、空间布局、项目实施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尚未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体制,每个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各不相同,市场主体受多方管束[20],不同区域或部门之间的政策制定及监管体系缺乏有效衔接,缺乏对健康养老融资项目的跟进监管[21]。
3.产业结构有待转型升级,创新能力不足
健康产业链延伸不够,附加值较低,服务业占比较低。健康产业中的高端产业孵化和服务平台建设较为缺乏,易造成同质化竞争。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专业型服务咨询管理机构稀缺。健康产业处于产业布局同质化阶段,产品服务低端化,行业低端产品供给过剩。产业链上下协同作用不明显,产业资源整合不足,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
4.专业化、品牌化程度不高
医药产业是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医药产品如蒙医药、壮医药等有待开发和宣传;中药材种植(养殖)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不高,与第二产业的联动能力弱[22]。养生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型健康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新业态远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23]。
5.对口人才培养不足
当前生态旅游与健康产业融合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健康产业从业人数虽然在增长,但所占比例仍旧不高,行业呈现非年轻化、非专业化、非标准化状态[24],服务型、实用型、复合型的健康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趋势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带来对健康服务的巨大需求,刺激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25]。医疗健康消费是最具增长潜力的一项服务消费,人民群众养老需求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推动消费升级。
2.消费结构升级
传统医疗服务不能满足现代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消费需求逐渐向服务型消费转变,健康产业将强化全民覆盖的公共卫生服务,改进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医疗保障能力的长期可持续。
3.互联网推动产业跨界融合
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快速渗透到各领域。大数据可以有效分配医患信息和资源,解决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巨大困扰,提高医生的诊断效率和准确率,从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4.制度创新
要用创新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完善健康产业制度建设,调动更多科技资源,激发更大的科技创新积极性。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资源配置不合理风险进行预警,保障健康服务体系的公平性。
5.产业发展的动态平衡与协调
产业发展受当地经济水平、政策制度、生态环境、文化氛围等的影响,需根据市场需求识别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条件,形成配套的产业布局、产品定位和产品服务供给等。
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根据健康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从政府力量、发展内容、供给主体三个维度构建健康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框架(见图1)。一是政府力量维度,强调供给和需求的重要作用,合理弱化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分为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三类政策工具。当前政府对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高度重视,但缺乏较为确切的实施举措。二是发展内容维度,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包含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与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不完善,健康服务资源利用不充分。三是供给主体维度,主要包括市场相关政策、行政管理政策和混合机制政策等,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调节各利益主体间的平衡关系。当前一部分企业存在垄断、过度竞争等行为,市场占有率较高,同时消费者消费鉴别能力不强,易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图1 健康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框架
第一,完善制度体系。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制度保障体系,落实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支持。第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夯实健康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和社会融资力度,在宏观层面保障健康产业的发展。第三,完善伦理审查工作。要从法律法规层面对健康管理的数据来源、使用途径、技术应用、服务风险等做出明确规定,设立专业的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查和监督[26],优化健康产业伦理体系。
第一,调整供给型政策工具。鼓励开展诸如“时间储蓄”等养老照护服务。着眼于追求更高质量和层次的精英人才,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系统推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维护与促进。第二,增强需求型政策工具。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加强相关政策工具在各细分领域的合理运用,提高医药研发和健康服务业相关项目的科研能力。第三,优化环境型政策工具。通过制定更加科学的金融政策、税收优惠制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灵活运用策略性措施应对健康服务内容的复杂性以规范相关主体行为。同时,跟踪评估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可行性及跟进政策对象的反馈,增强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1.拓展产业链体系
一是延伸拓展,通过企业并购、联盟等手段融合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健康相关领域产业链的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使产业链向多元化延伸。二是渗透拓展,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对产业链或不同价值环节进行渗透,灵活运用多种机制共同促进产业发展,形成多维产业链的网络体系。三是重组拓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将高价值增殖的核心环节重组形成新的产业链,并将非关键价值环节剥离出去。
2.发展新兴业态
第一,技术应用。医疗科技逐步成为生物、材料、信息、工程等学科融合应用的重要引擎,通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积极推广网上咨询、网上问诊、网上医疗、网上购药等远程医疗健康服务。第二,深度融合。分别从纵向、横向跨界与数字化融合渗透,形成数字健康产业链、数据链、价值链、人才链、生态链,催生“健康+”新业态发展。第三,区域合作。健康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将是未来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合作的关键点。产业合作可以有效消除信息孤岛的弊端,实现健康产业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1.营造外部环境
第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产业政策、税收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等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创新技术支持、政策咨询、人才培训、权益保护等服务体系,提高政策协同性和政务服务效率,协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冲突,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第二,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完善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产业运行机制,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序推进各级机构的市场化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普及健康和绿色消费知识,加强对老年人的宣传和引导,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产品消费观。
2.合理配置资源
第一,完善多元供给机制。综合运用各类供给机制,积极开展与企业、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明确界定私人性质、准公共性质和公共性质的健康服务内容。第二,促进产业全面发展。健康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结构不均衡,产品和服务供需不匹配,提供日间护理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的企业较少。需要进一步鼓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间护理、医疗保障和精神疏导等服务,推动健康产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