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义,李锦杨
(1辽宁省锦州市果业协会,辽宁 锦州 121000;2辽宁省锦州佳仕德价格评估有限公司,辽宁 锦州 121000)
辽宁省锦州市(东经120°43′~120°36′,北纬40°48′~42°08′)南北约148 km,东西约154 km,总面积为10 027 km2。其中,山地丘陵区面积约5 464 km2,平原区面积4 563 km2。处于辽宁省西部、“辽西走廊”东端,南临渤海,北依松岭山脉。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严寒、夏季炎热、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素有“十年九旱”之说。
从全国来说,锦州果业属于环渤海水果产区,以苹果、梨、葡萄为主,桃、李、杏、山楂、枣等为辅。果树总面积6.67万hm2,年果品总产量76.5万t,居全省第三位,其中葡萄生产规模居全省首位。改革开放以来,果业已成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广大农民生产增收、生活致富的主要来源。
2021年,锦州市出现历史不遇的全年气温偏高、降雨偏多、日照偏少的异常天气,引起全市葡萄霜霉病爆发,严重影响葡萄的正常生长和结果,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保证全市葡萄的正常发展。
锦州市70年的主要气象指标:年平均气温7.9~9.1℃,1月平均气温-11.17~-8.8℃,绝对最低气温-29.9~-24.1℃,7月平均气温24.0~26.0℃;年平均降雨量573.9 mm,年降雨量最少334.7 mm,最多817.5 mm;年日照2 733.2~3 546.1 h,年无霜期150~180 d,≥10℃积温3 365.0~3 546.1℃。总体气象指标能满足落叶果树的生物学要求。每年进入9月,昼夜温差10~15℃,果实含糖高、着色好、甜脆,果品质量优。水果生产气象条件优势明显。
锦州市北镇栽培葡萄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市从1990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在果树技术部门的指导下,葡萄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到2020年,全市葡萄面积已稳定在1.33万hm2,产量28.0万t,年产值约14亿元。其中北镇市葡萄发展最快,生产规模最大,面积1.0万hm2,产量18.0万t。品种以‘巨峰’为主,‘辽峰’‘晚红’‘巨玫瑰’‘醉金香’‘京亚’‘无核白鸡心’‘着色香’‘康拜尔’等为辅;栽培以平地为主,按规划开沟改土、施秸秆和农家肥。株行距0.4~0.5 m×2.5~3.0 m,666.7 m2栽植444~666株;小棚架,水泥立柱(间距5 m,架面高1.8~2.0 m),独龙蔓树形,短梢修剪,一般3年爬满架面,蔓长4.0~4.5 m,进入盛产期;4月上中旬出土上架,5月上旬开始萌芽,6月上旬开花坐果,9月中下旬成熟采收,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落叶;11月中旬修剪、下架,在土壤上冻之前培土防寒。为实现优质生产,限产提质,全面推广优质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666.7 m2产量控制在1 500 kg左右,优质果率达85%以上,商品果率达90%以上;666.7 m2‘巨峰’葡萄产值达0.8万~1.0万元,‘辽峰’‘晚红’‘巨玫瑰’‘醉金香’等达到1.5万~2.0万元。多年实践说明,选择发展葡萄产业有效益优势。
3.1.1 气温偏高全市年平均气温达9.9℃,较常温上限(9.1℃)高0.8℃,其中凌海、北镇、锦州市区、黑山、义县分别偏高1.0、0.9、0.8、0.7、0.6℃;全市冬季中后期(1—2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高0.8℃,春季(3—5月)高1.3℃,夏季(6—8月)偏低0.2℃,秋 季(9—11月)高1.1℃,12月高2.3℃。以上的年平均气温和除夏季外的季温均增高,但是12月上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5.4℃,1月上旬平均气温却比常年同期低4.3℃,实属历史罕见;8月上旬和中旬平均气温比历史同期偏低0.9℃和1.1℃,也为近20年罕见。
3.1.2 日照偏少
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286 h,比常年少359 h。其中锦州市区、北镇、凌海、义县、黑山分别比常年少448、382、370、324、244 h。从各季平均日照时数情况来看,除冬季12月比常年同期略多外,其他各季均比常年同期少20~171h。5月多云14d,阴雨9d,晴8d,晴天比常年少11.3 d;6月多云13 d,阴雨12 d,晴5 d,晴天比常年少7.7 d;7月多云14.5 d,阴雨14 d,晴1.5 d,晴天比常年少8.3 d;8月出现多云13 d,阴雨11 d,晴7 d,晴天比常年少7.9 d。多云和阴雨天气历史未见。
3.1.3 降雨偏多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 001.4 mm,是常年的1.8倍,是有气象记录以来降水量最多的1年。其中北镇市降水量最多,为1 252.7 mm,是常年的2.1倍;黑山县为994.3 mm,比常年多8成;锦州市区为964.0 mm,比常年多7成;义县为900.4 mm,比常年多7成;凌海市最少,为895.7 mm,比常年多5成。
冬季中后期(1—2月),全市平均降水量3.8 mm,比常年同期少3成。
春季(3—5月),全市平均降水量61.0 mm,比常年同期少3成。
夏季(6—8月),全市平均降水量606.0 mm,比常年同期多6成。其中6月全市平均降水量为210.5 mm,是常年同期的2.3倍,为历史同期最多降水。6月北镇市降水高达425.8 mm,是常年同期的4.8倍,是历史极值的2.1倍;6月27日北镇市日降水量为232.2 mm,是历史同期日降水量极值的3.2倍。北镇市6月降水量和日降水量均刷新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极值。6月黑山县降水量251.1 mm,是历史同期的2.9倍,是历史同期极值的1.4倍,刷新历史同期极值。6月锦州市区降水量173.5 mm,是历史同期的2倍。6月凌海市降水量140.0 mm,是历史同期的1.5倍。7月全市平均降水量226.5 mm,比常年同期多5成;7月30日至8月2日,受台风“烟花”影响,全市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同时伴有雷电,短时强降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110.5 mm。其中北镇市降水量为165.9 mm,为全省此次降雨过程最大降水量,并出现8级以上瞬时大风,造成农业受灾,道路损毁。8月全市平均降水量169.0 mm,比常年同期多2成。整个夏季全市平均降水日数37d,远多于历史同期。
秋季(9—11月),全市平均降水量330.7 mm,是常年同期的3.6倍。9月平均降水量239.3 mm,是常年同期的4.5倍;9月20日,全市普降大暴雨,其中北镇、黑山、义县、锦州市区降水量分别为147.6、139.2、113.7、132.4 mm,均突破历史同期极值。10月平均降水量39.3 mm,是常年同期的1.5倍。11月平均降水量52.1 mm,是常年同期的4.7倍;11月7—9日全区普降历史罕见特大暴雪,累积降雪的降水量50.0 mm,平均雪深32.3 cm(其中黑山县累计降雪的降水量最大,为60.3 mm;最大小时降雪强度出现在义县,降水量为3.6 mm),为全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降雪,造成严重灾害。全年6—9月共出现5次全市性暴雨,其中6月1次,7月2次,8月1次,9月1次。全年平均暴雨日数5.2 d,比常年同期多3.4 d(其中北镇市8 d,黑山县和义县各5d,锦州市区和凌海市各4 d)。
3.2.1 病原菌普遍存在
葡萄霜霉病是危害葡萄生长和结果的一种主要真菌病害,在葡萄园区病原菌普遍存在,在带病的叶片、果实、果梗、果穗、叶梗、卷须、枝梢上越冬,生长季节出现利于发病的天气时,从气孔侵入,将引起病害的发生。病害发生的早晚和葡萄受害程度取决于葡萄的物候期和异常天气。
3.2.2 发病的天气条件
2021年,在葡萄的生长和结果季,全市出现历史不遇连续多云、多雨的“高湿高温”异常天气,且具有连续性、反复性的特点,全市从5月开始出现异常天气,其中5月22—31日10 d多雨和多云天气中有5 d阴雨,6月23—30日8 d多雨和多云天气中有6 d阴雨,7月3—16日14 d多雨和多 云天 气中 有10 d阴 雨,8月22—26日5 d多雨和多云天气中有4 d阴雨。雨水是葡萄霜霉病发生的媒介,借风、雨传播,连续阴雨高温天气是葡萄霜霉病爆发、多发、侵染、流行危害的有利条件。
3.2.3 发病特点
霜霉病的发生时期较早,全市于6月下旬开始普遍发生,先在开始膨大的幼果上发生,危害幼果和果蒂;后在生长较幼嫩的叶片上发生、为害;逐渐侵染、扩散到果梗、果穗、叶梗、卷须、新梢等生长幼嫩的部位;由于出现连续适宜霜霉病发生的天气环境,7月中下旬,全市呈爆发流行之势,加重了对葡萄的危害,从危害葡萄的幼嫩器官扩大到老叶,受害最严重的是叶片和果实。8月末,全市葡萄生长和结果受霜霉病危害已成定局,从开始到病害基本结束长达70多天。葡萄叶片受害率占60%左右,较轻的占10%左右,叶片失去光合功能,树体营养严重不足;产量损失,预期收入丢失;且影响当年树势和枝芽成熟度,影响翌年生长和结果,以及安全越冬。
3.2.4 病害症状
果实受害,先产生斑点,后斑点凹陷,幼果变硬,产生白色霉层,又变为褐色,病部扩大,发生软腐状、萎缩,易脱落。叶片受害,从叶背侵入,在叶面产生水渍状黄色病斑,后扩展为黄色至褐色多角形斑;叶背产生灰白色霉层,后期霉层变为褐色,多个病斑连续结成不规则大斑,病叶变形翘卷,干枯早落。新梢、叶梗、果梗、穗梗、果蒂发病,先产生黄色或褐色斑点,略凹陷,空气潮湿时产生白色霉层,畸形,枯死;新梢生长停止,扭曲,严重时枯死(图1)。
图1 葡萄霜霉病危害状
3.2.5 产量损失
根据对全市葡萄发生霜霉病造成产量损失情况的调查和综合分析,全市葡萄总面积1.33万hm2,每666.7 m2平均产1 500 kg,将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大体可划分为4个类型:葡萄生产综合管理比较好的,剔除个别病粒、病穗,基本保产和接近预期产量的约占葡萄总面积的60%;每666.7 m2平均减产500 kg的约占葡萄总面积的15%;每666.7 m2平均减产750 kg的约占葡萄总面积的15%;绝产和基本绝产的约占葡萄总面积的10%。葡萄平均价格5.00元/kg。评估计算,666.7 m2平均减产500 kg占15%的经济损失为7 500万元,666.7m2平均减产750kg占15%的经济损失1.125亿元,666.7 m2绝产1 500 kg占10%的经济损失1.500亿元。总经济损失为3.375亿元,损失巨大。
防治病害,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具体要求如下。
清除病原是防病的基础性工作,是解决果园内病原菌存在的基数问题,果园病原少,病害发生就少。在秋、冬季节,当葡萄正常落叶之后,结合冬剪,在葡萄下架埋土防寒之前,对全园进行1次全面清扫,包括落叶、病死枝和剪下的枝条,对落叶和病死枝集中运至园外深埋或烧毁,对剪下的枝条作为冬季烧柴处理;在葡萄生长的春、夏季节,及时剪下病蔓、病梢、病粒、病穗、病死叶等,同时捡净落地的病叶、病果等,集中运至园外深埋或烧毁,减少果园病源基数。
要认真总结、吸取病害发生和蔓延的经验和教训,从全面提高葡萄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和实现优质果生产的总体思路入手解决问题。一定要选择高平且雨季不积水的地块建园,低洼地应修筑台田,做好雨季排水工作,防止因地面积水或土壤过湿缺氧使葡萄根系生长受到不良影响和伤害。改变灌水方式,从大水漫灌改为小水管灌、滴灌,有利于根系生长,提高吸水吸肥能力,减少土壤养分流失,节约用水。增施优质农家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合理搭配化肥,不断培肥地力,增强葡萄生产后劲。改变栽植密度,将双行栽植的小行距0.5 m改为0.8~1.0 m。抬高主蔓地面以上留枝高度和架面高度。将主蔓留枝高度0.3~0.4 m提高到0.5 m以上,将架面高度1.8~2.0 m提高到2.0~2.5 m。严格新梢管控,保证通风透光。每个主蔓上选留侧生新梢15个左右,每平方米架面留新梢10条(其中结果枝5条);当新梢生长到10片叶时摘心,后发新梢留2片叶反复摘心;果抹除穗后部副梢,前部副梢留1片叶摘心;主蔓新梢与对面架主蔓新梢之间留0.5 m空间摘心;同时做好架面新梢的引绑工作。每666.7 m2限产稳产在1 500 kg以下,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实现限产、提质、增效。
病害药防的关键是选择有针对性的药剂,选好打药天气,配好农药浓度,保证喷药质量,追求最佳防治效果。早春打好“光杆药”,在葡萄出土上架之前,清除地面越冬防寒物、修整台埂台面、扒下葡萄脱皮,松开捆绑,垫高葡萄(离土)后,细致周到喷施1次3~5°Be石硫合剂,杀灭枝蔓上、土壤里的病原菌;在萌芽后至发病前,喷施1∶0.7∶200倍波尔多液,连喷二三次,间隔10~15 d,对预防葡萄霜霉病有特效;发病初期选择40%烯酰·氰霜唑2 000倍,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70%甲霜灵700~1 000倍、64%噁霜灵400~500倍液,交替用药,间隔15~20 d,根据发病情况喷药2~4次。
多雨,是葡萄霜霉病等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避雨栽培,是解决生长结果期间因多雨而发病的主要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如果全市今后多雨异常天气反复出现,成为常态,为保护葡萄生产,应考虑采用避雨栽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