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家属参与预立医疗照护计划体验的Meta整合

2022-12-15 01:03王佳琪李沪生王一焱吴静
军事护理 2022年12期
关键词:质性家属文献

王佳琪,李沪生,王一焱,吴静

(上海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上海 201203)

截至2019年底,我国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患者死亡人数达458万人,居于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第1位[1]。CVD患者及家属相关疾病风险知识匮乏[2],对不良预后缺乏心理准备;国内医务人员也很少与其讨论死亡话题[3],导致CVD患者死亡准备不足,无法选择符合自身目标及价值观的医疗措施。家属在医疗决策中的参与也缺乏科学指导,进一步加重疾病照护负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dvance care planning,ACP)是指在患者意识清晰且具备决策能力时与医务人员、家人等进行有关价值观、未来治疗偏好的沟通过程[4],旨在帮助患者在严重疾病、慢性病期间得到与其目标及价值观相一致的医疗照护。多项研究[5-6]表明:ACP可有效改善患者及家属疾病风险认知能力,减轻临终医疗决策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特别适用于CVD临终照护领域。目前,国外该领域已展开相关质性研究,为全面了解该群体参与ACP的感受和体验,本研究采用Meta整合的方法对纳入研究进行整合分析,为国内制定相关实践方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文献纳入标准为:(1)研究对象:由临床医生明确诊断为各类CVD的患者或其家属。(2)研究内容:CVD患者或家属参与ACP的感受、体验或评价。(3)研究情景:患者或家属参与过由第三方发起或引导的ACP沟通。(4)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文献排除标准:非原始文献;无法获取全文或数据不完整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ProQuest、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CVD患者及家属参与ACP体验的相关质性研究, 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4月。英文检索词包括:heart failure/cardiac failure/chronic heart failure/CHF/Heart disease/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rdiovascular disease;caregivers/parents/family/relative/next of kin/spouse;advance care planning/advance directive*/ACP/advance care plan*;qualitative study/qualitative research/narrative study;experience/needs/perceptions/feelings。中文检索词包括:心力衰竭/心脏病/心肌梗死/心肌病;体验/需求/认知/感受/质性研究;预立医疗照护计划/预前照护计划/生前预嘱/预先指示/预立自主计划;亲属/家人/照护者/配偶/亲戚等。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2名具有循证学习经历的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进行交叉核对,如果对纳入文献有异议,咨询第3名研究者讨论决定。资料提取内容包括:作者、发表年份、国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主要结果等。若有数据缺失,通过邮件与作者联系加以补充。

1.4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者交叉核对评价结果,必要时与第3名研究人员讨论决定。依据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7]评估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内容共10项,分为A、B、C 3个等级。完全满足10项标准为A级,部分满足为B级,完全不满足为C级。本研究纳入A、B级文献,剔除C级。

1.5 Meta整合 本研究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汇集性整合方法进行结果整合[8]。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检索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531篇,剔重后获得文献403篇。排除文献341篇;阅读题目及摘要后初筛,排除研究内容不符文献55篇。阅读全文后,最终纳入Meta整合文献7篇[5-6,9-13]。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等级均为 B 级,6篇研究[5-6,9-12]在条目1(哲学基础与方法学是否一致)评价结果为不清楚,所有研究在条目6(是否从文化背景、价值观角度说明研究者自身状况)及条目7(是否阐述研究者对研究的影响,或研究对研究者的影响)评价结果为否,所有研究均通过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纳入研究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n=7)

2.3 Meta整合结果

2.3.1 整合结果1:个性化ACP可缓解负性情绪,明确临终意愿

2.3.1.1 类别1:ACP可缓解负性情绪,明确临终意愿 患者及家属肯定ACP的重要性(进行生前预嘱十分重要[10]),认为ACP能够明确未来治疗需求(这次谈话让我意识到我想要什么,我不想要什么[13]);及下一步的时间安排(现在可以把时间用在陪伴朋友及家人身上,而不必担忧那些不该担忧的事情[5])。同时,多数患者认为ACP可减轻自身压力,使他们感到平静(我不再感到疑虑,因为在感到害怕前,我已经知道了所有结果[11]);也减轻了家属的心理负担(我不想使我的家人感到压力,让他们处在一个需要为我做决定的处境中[5])。此外,家属认为提前进行ACP讨论能够纠正对于患者临终意愿的错误理解(原本我认为已知道了他的愿望,但进行特定的临终问题讨论,使得这些愿望变得更加真实[11])。

2.3.1.2 类别2:对ACP具有个性化需求 患者对于ACP具有个性化需求,在讨论时机方面:有些患者认为尽早进行ACP讨论更稳妥(我希望早一点,在手术前进行讨论,你永远不会准备好,除非你需要准备好[11])。而有的患者则认为不必过早进行ACP讨论,应关注当下(我不想过早地进行这些讨论,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11]);此外患者担忧随病情、时间变化,先前制定的ACP计划可能不符合临终状态的需求(你不会知道需求是什么,除非到了那个时刻[12])。因此,ACP讨论时机应按患者及家属需求决定,而不必预设时间。在参与对象方面:有患者更倾向于独自参与ACP,而不愿给家人造成不良影响。(当我无法照顾自己的时候,就让我离开吧,我永远不想让家人为我做这个决定[10])。但大多数患者认为与家属分享病程经历及感受对ACP讨论有益(这样的分享使得我对我们的共同经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我们双方都很有帮助[11])。此外,家属的看法在ACP制定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影响最终的ACP结果(对我来说,我的儿子对这件事的看法很重要[13]);(我参与不是因为病情,而是我六个月前过世的父亲也选择参与[12])。家属也愿意参与ACP讨论中以在关键时刻作为行动指南(我们需要这些材料,以防在情况糟糕时,我们看起来不像个白痴[13])。

2.3.2 整合结果2:对ACP存在刻板印象,缺乏情感、信息及经济支持

2.3.2.1 类别3:对ACP存在刻板印象,拒绝相关讨论 部分患者认为谈论ACP意味着疾病恶化,不愿进行ACP讨论(如果进行讨论,我会觉得病情已经恶化到了那个点[9]);进行ACP讨论会加重焦虑情绪使他们感到无法应对(我对于这种富有压力的环境应对不好,如果可以选择避免,我就会这样选择[9]);(本身怀孕就压力很大,还要增加一件这样的事;哦,天哪,不[9])。此外,由于恐惧,患者常回避相关讨论:认为不进行ACP讨论,就什么也不会发生(我可能会拒绝承认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我并不需要写下相关信息[5])。

2.3.2.2 类别4:缺乏ACP相关信息、情感及经济支持 患者缺乏专业信息支持,是阻碍ACP实行的主要因素(做这样的决定我感觉我是个外行,我了解的不够多[5])。其次,家属感到缺乏情感支持:没有人真正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在外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人与他病情相同[6]);不知从何处获取帮助(面对一个病重的人却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令人感到害怕[6]),缺乏临终表现相关知识更加深家属无助感(他是否要变得冰冷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6])。有家属表示仅了解癌症患者临终照护知识,而缺乏终末期CVD患者的相关信息[6]。此外,国外ACP费用高昂,降低了低收入患者群体的参与意愿(制定生前预嘱需要大约100美金,这太昂贵了,你甚至可能还要请一位律师来进行准备[5]),患者渴望得到优惠以减少经济负担(如果早点参与,就给一些手续费用的优惠,这是应该考虑的[5])。

3 讨论

3.1 重视我国人群特点,科学评估患者及家属偏好,实施个性化ACP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ACP讨论时机偏好各异且随病情、时间变化,推荐动态评估患者偏好进行时机选择。然而,国内CVD患者受传统观念、症状较轻或家属未告知病情等情况影响,对预后缺乏了解,往往不愿谈及死亡话题。此外,CVD患者人群异质性较大,其预后、生存期具有难测性[14]。与癌症患者需尽早进行ACP[15]不同,CVD国际指南未明确ACP实行时间,仅建议在情况危急之前进行讨论[16]。这要求医护人员应在动态评估患者偏好的基础上;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患者及家属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展开ACP讨论。在家庭因素中,有些患者认为家属在场有益,但也有患者担忧ACP增加家属压力,不愿家属在场;而家属则渴望得到相关信息以作为行动指南。我国CVD人群受 “孝亲文化”影响,家属在医疗决策中参与度较高,患者自主意识薄弱,往往未有机会表达自身意愿[16]。医护人员应发挥沟通桥梁作用,以家庭为单位建立沟通平台,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意愿,增进家属对患者临终意愿理解度,共同提升患者生命质量。

3.2 认知偏差、缺乏信息、情感及经济支持阻碍ACP实践发展 本研究整合结果显示:患者将ACP等同于病情恶化,感到心理负担过重而不愿进行讨论;而参与ACP的患者则认为负性情绪改善,临终意愿得到明确。可见参与ACP有益,而对ACP的认知偏差影响患者参与。既往研究[17]显示:国内传统文化忌讳提及死亡话题;且ACP未纳入国内安宁疗护体系,缺乏实践经验,我国民众的ACP认知水平普遍较低。此外,与癌症患者不同,国内CVD患者往往认为自身疾病可控,对疾病具有难测性、预后不明确等缺乏正确认知[14]。社会媒体及相关医疗机构应加强ACP宣传,同时普及疾病预后知识,提升CVD患者ACP认知水平。本研究整合结果显示:缺乏疾病信息及情感支持造成焦虑、无助。因工作负荷重[18],国内ACP信息及情感支持面临医疗人力资源紧张的现实阻碍。医护人员可优化信息传递方式,利用科普绘本、影视资料及移动健康APP等方式为患者提供信息支持[19];可改良当前终末期患者诊疗程序,将ACP嵌入常规诊疗流程,逐步介绍相关理念,并适时提供情感支持也益于缓解相关问题。此外,目前我国安宁疗护体系具有投入少、缺乏政策支持、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特点[20],不利于ACP推广。解决此类问题需政策制定者及司法机关结合国情提供支持。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系统总结了CVD患者及家属参与ACP的体验,深入探讨了CVD患者及家属参与ACP的积极作用、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方案。虽然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均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其结果在文化背景上缺乏多样性,但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CVD患者及家属参与ACP的体验与期望。在后续研究中,应结合我国人群特点,加强ACP相关知识宣教,通过不同专业人员通力合作,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多方面支持,以促进符合国内实际情况的ACP相关实践的发展与完善。

猜你喜欢
质性家属文献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女性自杀未遂患者自杀动机的质性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