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银玲,孔静,李倩倩
(开封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河南 开封 475000)
急性脑出血由急性、自发性脑实质血管破裂引发[1]。亚洲国家中,我国属于急性脑卒中高发区,急性期患者的病死率高达30%~50%,多数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2-3]。目前,脑血肿清除术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主要方法,为确保手术效果,减轻患者身心应激,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临床通常辅以手术室护理。手术室护理是外科手术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对患者安危、手术成败和手术效果有重要影响[4-5]。鉴于此,本研究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个体化手术室护理,通过个体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指标量化评估风险等级,观察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个体化手术室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躯体应激、手术并发症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开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根据建档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纳入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脑CT、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出血;接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患者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8分[6]、合并其他严重急慢性疾病、近期经历重大变故(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等)。两组性别、年龄、出血量、生命体征、发病至入院时间、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手术室护理。患者接受吸氧、降低颅内压、纠正酸碱及水电解质失衡等治疗,接受颅内血肿清除术,术中全麻。护理人员做好术中物品准备,配合手术医生施行护理操作;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发现异常立即告知手术医生,做出对应处理。术后指导患者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辛辣、寒凉等刺激性食物,适当休息,告知患者下床活动注意事项。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个体化手术室护理。(1)构建量化评估小组:由研究者、护士长、手术室护士组成,研究者担任组长,负责制定护理计划,专科组长负责监督、指导,手术室护士负责执行护理计划。(2)量化评估:收集患者年龄、个人状况、合并疾病、手术时间,具体评估标准见表2,采用1~3级评分法,明确颅内血肿清除术风险状况,1分为低风险,2分为中风险,3分为高风险。(3)个体化护理:根据手术风险评分配备不同级别手术室护理人员,高风险配备N3级护士,护患比例2∶1;中风险配备N2级护士,护患比例1∶1;低风险配备N1级护士,护患比例1∶2。(4)具体护理措施。①低风险患者。以N1级护士为主,常规监测患者心率、血压、颅内压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告知主治医生;手术操作遵循稳、准、轻原则,准确定位血肿位置,把握穿刺深度,均匀抽吸,抽出的血液不宜过多,能降低颅内压即可,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不良刺激。做好体位护理,护士协助麻醉师和患者摆放体位,以充分显现术野为宜,体位变换时注意心脏血流、地心引力对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顾及软组织承受能力、拉力,避免韧带、肌肉、血管损伤。体位引流时注意调节脑脊液流速,以免速度过快引起的颅内压骤降。血肿液化及冲洗过程中,严格控制药液及生理盐水推注剂量为10~20 mL并遵循等量置换原则。等待患者自然苏醒或选取以下任一措施唤醒:语言唤醒,每间隔15 s呼唤患者姓名3次,直至患者醒来;嗅觉唤醒,将患者喜欢的鲜花置于鼻前2 cm,时间为5 min,使用安抚、鼓励的语气提及患者熟悉的人或事情。②中高风险患者。以N2、N3级护士为实施护理。中老年患者新陈代谢较慢,免疫力低,受凉后易继发感染,应维持手术室温度为25 ℃,湿度为60%;患者肩部垫保暖垫;术中冲洗液温度以37 ℃为宜。此类患者多吸烟、酗酒、肥胖,麻醉过程中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等现象时应逐次给予麻黄碱升压,直至血流动力学恢复平稳,若出现严重氧合障碍,逐步提高吸入氧浓度,直至升高至正常范围。增加患者术中血糖、血压监测次数,必要时给予降糖、降压药,保证其血压及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内。术后体位引流、手术时间、唤醒措施及注意事项同低风险患者。
表2 术前量化评估标准
1.3 观察指标(1)手术并发症。包括压力性损伤、脑血管痉挛、急性低血压。(2)躯体应激程度。于术前10 min、术中麻醉后5 min、术后10 min观察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3)神经功能与昏迷程度。于术前10 min、术后10 min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7]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总分42分,评分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2。采用GCS[8]评估患者昏迷程度,总分3~15分,评分越高,患者意识越清醒,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6。(4)护理满意度。术后发放服务质量量表[8],病房护士讲解护理满意度评估目的、意义及方法,指导患者完成量表作答,无填写能力者,由护士代笔作答,量表共22个条目,包括移情性、可靠性、反应性、有形性、保证性等,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评分越高,提示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越高,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7。
2.1 手术并发症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2 躯体应激程度术前10 min、术中麻醉后5 min、术后10 min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躯体应激情况比较
2.3 NIHSS、GCS评分术前10 min两组NIHSS、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min,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NIHSS、GCS评分比较分)
2.4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反应性、移情性、可靠性、有形性和保证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分)
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主要方法,可清除脑血肿,降低颅内压,减轻神经损伤,对降低功能障碍风险、挽救生命至关重要[9-11]。加强手术室护理措施,根据病情程度及患者实际情况实施科学全面的手术室护理措施非常重要[12-15]。
躯体应激是影响手术进展及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为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躯体应激反应,确保手术安全,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医学为指导,将量化评估策略作为依托展开个体化的护理工作以评估不同患者的手术情况,避免如常规护理一般一概而论所致护理不足或护理过度。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个体化手术室护理将患者的年龄、个体状况、基础疾病及手术时间等进行量化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划分风险等级,展开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工作[16-17]。目前,该护理方法已应用于腹腔镜手术、子宫内膜息肉、急性阑尾炎等患者中,可有效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18-22]。患者全麻5 min后,受手术切皮等创伤性操作影响,患者血压和心率小幅度升高,但观察组仍低于对照组,原因在于手术室护理中,观察组注重体位摆放的舒适性,体位变换时考虑患者心脏血流、地心引力等对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缩小生命体征波动幅度,减轻躯体应激程度。术后10 min,患者血压和心率回升,但仍未恢复至术前10 min水平,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可能原因在于手术结束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且手术室护理中实质性的操作,如保暖护理、基础病的对症处理等,对促进术后生命体征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而言,减轻神经损伤、促进苏醒是临床治护的重点[23-24]。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0 min两组患者神经损伤程度低于术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外科手术及时清除血肿、解除占位效应可有效减轻神经损伤,但神经功能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强化院内和院外的康复护理工作,通过长期康复功能训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后遗症。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0 min两组GCS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原因在于观察组护士于手术结束通过刺激患者嗅觉和听觉,唤醒沉睡的大脑。手术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康复。急性脑出血手术常见并发症包括压力性损伤、脑血管痉挛、急性低血压等。观察组护士注重患者术中体位的变换,有助于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强调脑脊液引流安全性,避免颅内压骤降,有助于降低急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术中严格规范血肿液化及冲洗操作,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个体化手术室护理对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个体化手术室护理可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减轻围手术期患者躯体应激程度,促进术后早期苏醒,确保手术室护理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