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瑾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康复科,河南 商丘 476100)
脑梗死的发生多与血管壁本身病变、血液成分变化等有关,可对机体神经功能造成损伤,且治疗后常遗留偏瘫症状,导致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受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及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1]。神经网络重建仪属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常被临床用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可重建患者神经肌肉功能,促进患者康复[2]。核心稳定性训练通过锻炼躯干核心肌群,提高患者控制能力,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3]。结合上述核心稳定性训练与神经网络重建仪的作用机制,推测将二者联合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或可提高收益。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与神经网络重建仪联合治疗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1~75(61.73±3.34)岁;病程1~5(3.09±0.57)个月。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2~74(61.19±3.13)岁;病程1~6(3.16±0.6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参照《神经病学》[4]中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偏瘫;②单侧肢体瘫痪;③生命体征稳定;④认知功能正常,可配合相关研究。(2)排除标准:①脑梗死前已存在肢体功能障碍;②心、肝、肾功能不全;③二次脑梗死;④严重营养不良;⑤合并颅脑外伤、颅内疾病;⑥既往有精神病史。
1.3 干预方法
1.3.1基础治疗 接受常规功能康复训练(良肢摆放、主被动肢体训练等)和常规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
1.3.2对照组 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应用神经网络重建仪(重庆海坤医用仪器有限公司,型号FbNMES-HK1301PEA),将正负电极放置在患肢肌肉两端,依据患者耐受程度和身体状况调节电流刺激量,重复刺激的频率维持在20~40 Hz,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疗2个月。
1.3.3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1)徒手训练:协助患者取仰卧姿势,依次完成抬腿、屈膝、提臀等动作,再进行跪式直背支撑,上述动作为1组,每组15 min,组间间歇40 s,每日4组。(2)平衡气垫训练:协助患者在平衡气垫上依次进行坐立左右转体、站立以及单手单腿跪支撑等活动,每组15次,组间间歇40 s,每日4组,治疗2个月。
1.4 观察指标(1)运动功能: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5]对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时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量表主要包含上肢项目和下肢项目,共计50个条目,各条目计0~2分,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则患者的运动功能越好。(2)平衡功能:分别于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时应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6]评估平衡功能,量表由站起、单脚站立、双足交替踏台阶等14个条目组成,各项目计0~4分,总分0~56分,评分越高则平衡功能越好。(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7]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由进食、个人卫生等10个条目组成,总分0~10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评分结果成正比。(4)脑神经递质指标:于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时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以3 500 r·min-1的速度离心处理8 min,离心半径为10 cm,应用ML-2001型脑涨落图仪(北京市老同仁光电技术中心)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多巴胺(dopamine,DA)以及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水平。
2.1 Fugl-Meyer评分治疗前的两组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月时Fugl-Meyer评分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Fugl-Meyer评分比较分)
2.2 BBS评分治疗前的两组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月时的BBS评分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BBS评分比较分)
2.3 MBI评分治疗前的两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月时MBI评分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MBI评分比较分)
2.4 脑神经递质指标治疗前的两组NE、DA、5-H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月时NE水平降低,DA、5-HT水平升高,且观察组NE水平低于对照组,DA、5-H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脑神经递质指标比较
偏瘫为脑梗死常见并发症,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损伤、本体感觉缺失,多数患者存在偏瘫部位肌力、肌张力异常,使患者核心肌群处于不同程度的休眠状态,难以发挥协同作用,患者关节运动控制障碍,若不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可引起患者肌肉逐渐萎缩,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且患者长期偏瘫可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危及患者生命安全[8-9]。神经网络重建仪是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有效手段,将电极置于患者患侧肌肉两端,可检测患者肌电信号,同时将电刺激传输至靶肌肉上,使肌肉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肌肉收缩,增加机体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促进患肢恢复,但部分患者因体质差、肌力低下,神经网络重建仪肌电幅值低,不能有效触发刺激,无法获得预期康复效果[10]。因此,需联合其他方式以提升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
核心稳定性训练是一种神经肌肉康复训练方式,主要通过对躯干核心肌群进行的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利于增强机体核心稳定性,传递上下肢的力量[11]。本研究将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神经网络重建仪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结果显示,治疗2个月时,观察组Fugl-Meyer、BBS、MBI评分均比对照组高,说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可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改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究其原因在于,核心稳定性训练中患者通过不断调整姿势,控制肌群间的协调作用,有效传递上下肢的力量,提高患者身体的稳定性,达到改善患者平衡功能的目的[12]。核心稳定性训练中医护人员协助患者进行主被动锻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防肌肉发生萎缩,有助于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核心稳定性训练通过徒手训练、平衡气垫训练等针对性训练,调动患者神经肌肉控制系统,可使患者核心肌群的力量增强,提高神经肌肉的控制力,促进功能性动作的建立与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3]。神经网络重建仪可对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的肌肉进行重复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并向患者中枢神经传导,激活脑梗死所致的电衰竭脑细胞,重建新的神经网络,促进患者恢复肢体功能[14]。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治疗2个月时NE水平低于对照组,DA、5-HT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可调节脑梗死偏瘫患者脑神经递质水平。究其原因,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促进患者梗死部位神经细胞活性恢复,纠正脑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15]。神经网络重建仪通过重复刺激患者患侧肌肉,激活脑梗死所致的电衰竭脑细胞,进而调节脑神经递质水平。核心稳定性训练与神经网络重建仪协同发挥治疗作用,进一步对患者脑神经递质水平进行调节,促进患者平衡功能改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加快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与神经网络重建仪联合治疗,可调节其脑神经递质水平,改善平衡功能,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