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梅 王乔 游金辉 程祝忠 段云
1 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南充 637000;2 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核医学科,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成都 610041
骨岛又被称为骨斑或内生骨疣,是位于松质骨内大小不一的致密骨,好发于骨盆、股骨及其他长骨,一般是由软骨内骨化过程中的异常引起[1]。常见的骨岛多较小,大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骨扫描通常未见代谢增高[2],临床上显示为代谢增高的骨岛较少见[3-6],易造成误诊。我们分析了1 例最终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的99Tcm-MDP SPECT/CT 全身骨显像代谢增高的骨岛患者的影像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过程,以提高影像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患者女性,66 岁,因“右膝部疼痛1 个月,加重10 d”就诊。患者1 个月前出现无明显诱因右侧膝部疼痛,间歇性发作,活动及下蹲后加重,10 d 前患者症状加重,遂就诊于四川省肿瘤医院。2 年前,患者因盆腔肿块行手术治疗,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体格检查结果示右膝部外观无异常,未扪及肿块,皮温正常,局部无红肿,皮肤无破溃。实验室检查结果示血尿便常规、肝肾功未见明显异常。膝部X 线正侧位片示右侧胫骨上段不规则片状致密影,大小约2.4 cm×1.3 cm×3.0 cm,边缘呈锯齿状,周围骨皮质无骨膜反应(图1)。
图1 右胫骨骨岛患者(女性,66 岁)的膝部X 线正侧位图 显示右侧胫骨上段不规则片状致密影,大小约2.4 cm×1.3 cm×3.0 cm,边缘呈锯齿状,周围无骨膜反应Figure 1 Anteroposterior radiograph of the knee of a patient(female, 66 years old) with bone island of right tibia
因患者有既往肿瘤病史,为进一步评估病情,行99Tcm-MDP 全身骨显像,结果示右侧胫骨上段有代谢增高灶,余全身骨骼未见明显代谢异常征象;遂加行右胫骨上段SPECT/CT 融合显像,相应层面CT、SPECT、SPECT/CT图示右侧胫骨上段有不规则团块状致密影,周围见“伪足”,伴异常放射性浓聚(图2),考虑为骨岛、内生软骨瘤或成骨转移。
图2 右胫骨骨岛患者(女性,66 岁)的99Tcm-MDP SPECT/CT 全身骨显像图 A 为全身骨显像前后位图,示右胫骨上段异常放射性浓聚,余全身骨骼未见明显异常放射性浓聚或稀疏区;B 从上到下依次为CT、SPECT、SPECT/CT 图,示右胫骨上段不规则团块状致密影,周围见“伪足”,相应部位见异常放射性浓聚。MDP 为亚甲基二膦酸盐;SPECT 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 为计算机体层摄影术Figure 2 99Tcm-MDP SPECT/CT whole-body bone imaging of a patient (female, 66 years old) with bone island of right tibia
由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要求手术治疗,遂于全麻下行“右胫骨骨肿瘤切除瘤腔灭活术”,术中见右胫骨上段骨膜无明显水肿或增厚,骨皮质外观无异常,病灶骨皮质内侧为质硬灰样物质,髓腔无明显异常,未见确切软组织。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髓内位置为正常哈弗氏管及不规则成熟板层骨,无有丝分裂或非典型细胞核(图3),提示该病灶为骨岛。术后患者疼痛缓解。
图3 右胫骨骨岛患者(女,66 岁)的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图(苏木精-伊红染色,×40,脱钙切片) 显示髓内位置有正常哈弗氏管及不规则成熟板层骨,无有丝分裂或非典型核Figure 3 Postoperative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a patient (female, 66 years old) with bone island of right tibia
骨岛是位于松质骨内大小不一的致密骨[1]。它是一种稳定的病变,形状和大小多无明显变化,大多数的骨岛都比较小,通常<2 cm,而>2 cm 者称为巨大骨岛[7]。骨岛生长方向通常与骨长轴一致,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成熟的板层骨及完整的哈弗氏系统,多由硬骨板和增厚的骨小梁组成,无成骨细胞。大部分骨岛患者无临床症状,多为X 线或CT 检查时偶然发现。骨岛常有较为典型的影像表现,在X 线片及CT 图像上表现为松质骨内圆形或类圆形骨样高密度影,部分周围见“伪足”,与周边骨小梁方向一致并逐渐融合,形成毛刷状边缘[8-10],无骨膜反应及骨质破坏征象;MRI 上T1 加权像及T2 加权像均表现为与骨皮质特征相似的低信号影;99Tcm-MDP 骨扫描上则通常未见代谢增高[2]。很少情况下骨岛可能会像本例患者那样显示骨代谢增高[3-5]。骨岛代谢增高可能与它们的成骨活性程度直接相关。Greenspan 等[3]通过调查6 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的骨岛患者发现,“冷”骨岛仅由致密骨或致密骨和小梁骨组成,骨重建功能差,细胞活性极低;“热”骨岛在组织病理学上包含致密的小梁骨、大量的编织骨和大量的血管,还显示出显著的成骨活性。成骨细胞活性的增加、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活性增加或血流量的增加均可能增加巨大骨岛的代谢活性[3],这可能会使其被误诊为其他成骨性骨病变。本例患者有疼痛症状,膝部X 线片及99Tcm-MDP SPECT/CT 全身骨显像均有异常显示,行手术切除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为骨岛,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由于患者除右胫骨上段骨病变外,无其他可引起疼痛的可疑因素,因此考虑疼痛由骨岛引起。目前骨岛引起疼痛的原因尚不明确,疼痛可能与骨岛致髓腔高压有关[2],也可能是由骨岛体积较大引起[6]。
临床上很少见到有症状且骨显像代谢增高的骨岛,易造成误诊,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成骨性骨转移:中老年多见,多有原发恶性肿瘤,以躯干骨或四肢骨近端多见,常为多发,多伴有疼痛。影像上常见骨质破坏,伴或不伴软组织形成;骨显像见异常放射性浓聚。(2)内生软骨瘤:其为良性透明软骨瘤,以手足短管骨多见,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骨质破坏,局部骨皮质可膨胀呈蛋壳样,可见典型的沙砾状、斑点状或斑片状钙化,病灶边缘光整,多有硬化边[11];骨显像见异常放射性浓聚。(3)骨样骨瘤: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好发于下肢长骨,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夜间加重,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后疼痛缓解或消失。瘤巢是骨样骨瘤的特征性改变,X 线片及CT 表现为长径<2 cm 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周围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硬化[12-13];骨扫描有异常显像剂浓聚,表现为双密度征或太阳征[14]。(4)成骨细胞瘤:好发于10~30 岁,发病部位为脊椎和长骨,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影像学结果显示其常伴骨质破坏,呈三层结构,即中心层骨质样高密度、中间层实性等密度、边缘层硬化高密度边[15];骨显像呈显著放射性浓聚。
当临床遇到孤立性成骨病变,影像学表现为长轴方向与骨长轴一致的致密硬化灶,边缘伴有“伪足”,呈“毛刷状”向周围发散,周围骨皮质无骨膜反应,不论大小或骨显像显示其代谢如何,均应将骨岛纳入诊断考虑范围内。影像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在骨扫描上显示代谢增高的硬化性骨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考虑骨岛的可能。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江雪梅负责文章的起草、撰写、病例图片的整理和分析;王乔负责病例图片的获取及文献的收集;游金辉、程祝忠负责研究命题的提出及理论指导、文章的修订;段云负责文章的审核、最终版本的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