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雪元
朱继光先生书法作品
“满眼云烟长画卷,一壶天地小书楼”。朱继光先生喜书此句,行云流水中,书写的是一种心情,更是人生一种境界、一种生活态度。
先生与我是老乡,按辈分,我称他为叔,两家相距不过800米。然而,自我们记事起,他已参军到了部队,继而就成了我们儿时的榜样。再后来,我们得知继光叔“操得风生水起”。在军营的他,秉承“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之价值观,一手握枪一手执笔,用一腔豪情墨海弄潮。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相逢继光叔是在2021年夏天,那时的他已退休回家乡“养老”,几杯酒下肚,其豪爽和真诚一下吸引了我们的关注。那天我们聊了很久,聊彼此的工作、聊书法,谈书法艺术的发展、谈对书法的个人理解和追求。
一杯清茶、满室书香,好不惬意。继光叔热情待人,与之接触,你会感受到他身上浓浓的文人情怀,一份豪情、一份洒脱,更兼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南宋著名诗词家、书法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言道:“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晚清著名学者莫友芝在《郘亭书画经眼录》中也讲道:“书本心画,可以观人。”项穆的“书之为言,散也,舒也,意也,如也……书者,心也”对“人书合一”的书学理念给予了更准确的评价。而在赏鉴继光叔的书法作品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用笔沉雄,墨韵焕发,洋溢着金石一般的质感。笔颖飞动中,喜悦、潇洒的心性尽融笔端。其篆行书如龙蛇竞舞,簌簌然其势如破竹惊风。在书写中,随着心情和思绪的变化,时而融汇王铎、黄山谷、米元章等笔意,时而又将颜真卿与孙过庭有机糅合,笔墨流动,开合变化顺势而为,驾轻就熟。其书风变化尽随心性,不是为书而书,而是将个人的情感全部投入到书法创作过程中,性情笔墨、文人情怀表露无遗。
作为一位厚积薄发的书法家,继光叔早年师从著名金石家李立先生,并在书法艺术领域深耕数十载,尤精篆书、行书,并于楷书、隶书、草书均有研究涉猎。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他广泛吸收各种艺术精华并了无痕迹地融入自己的书法中,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他的书法汲取各家各派之所长,既有苍劲古拙的金石气,又有着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墨韵变化。
书画创作,今人看来都是“寄情抒怀”的表现形式。观者大都要从字里行间、画里画外来揣度作者的心境和感悟,作品能否引起共鸣,那就要看其人其字其画内在的张力了。品读继光叔的作品,还是有郁勃之气、豁达之情的。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安吴论书》中说:“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所谓:肥字有骨,瘦字有肉,当属不易,来不得半点造作扭捏。
继光叔的书法在坚持和传承中行进,在融汇与感悟中提高。清人刘熙载曰:“作字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对于“主笔”的布局,在继光叔作品中可见一斑。小至运笔,大到谋篇,后到成幅,于错落虚实、跌宕蜿蜒的铺陈中,或平中据奇,或奇中求淡,或陡中藏险,但绝无媚俗之姿,俱是一派妙手偶得、趣味横生的气象,如此构建了一种内敛、平实、洒脱的书画意象。中国书法字里行间承载的是中国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体悟和通透理解,书法的知白守黑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思想。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积淀,学养的深浅决定了书法境界的高低。
如果继光叔没有对人文意识的洞见,他的书法就没有那种笃实静谧的境界;如果继光叔没有对古典艺术的敬畏,他的作品就没有那种清逸超群的洒脱。比如他的这幅作品,书自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朱继光先生书法作品
在挥洒中没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在行草的继承与发展上寻求突破,在书法本体里下苦功,在起承上做文章。他的笔下,彰显着魏晋与当代的融合,因此,亦能打动人之视觉,亦能在文化的高度上去把握和诠释书法的艺术属性。故其作品总是轻松自如,不故作姿态,笔墨到章法都是浑然天成,磅礴而不显张狂,流畅而不失法度,轻盈而不失庄重,虚实张弛达到了一定高度。
众所周知,赏心悦目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注意虚实对比,相互避就,字与字虽断犹连,令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继光叔的作品中字形体态平正、匀称、紧凑而富有变化。结字有法度、有准则、有新意。用笔娴熟流畅,气度豪放而不失章法,蕴藉生动而不失文静,笔法刚劲飘逸、形象生动,颇得古人笔意。作品中各种点画按照一定的结构规范及法度搭配起来,表现出较强的个性风格。如继光叔的这幅《陋室铭》条幅,深得墨法“三味”:
静居陋室观天下,闲坐书斋阅古今。
墨法的意识形成大概始于唐宋之间,墨法理论的感悟意味着书画创作又丰富了一个层面。苏轼说:“书必备神、气、骨、血、肉。”其中,笔法乃字之骨,墨法则为其血肉,二者相互依附,骨肉兼备,才能使笔下的作品熠熠生辉、形神俱全。又如这幅书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幅作品,展现了继光叔书法的另一面。在此幅作品中,其线条笔势雄强,瘦劲纤细,刚柔相济,点画明快,既有碑学提倡的厚实凝重,又有帖学推崇的流畅绵长。其线条既圆又细,有细节的维度,更有悦动之感,绝无浮躁以技炫人而少内蕴的做作,更多的是谦朴沉毅、风神内敛,是不经意的雄而不群、苍而守凝。笔墨功夫沉实有力,极具力量感、节奏感、立体感。
而这幅出自习近平总书记之语的《砥砺前行》和书自曹操的《短歌行》,观之让人雀跃,从中亦可细品其点染、笔墨、结构、章法,无不彰显出丰富的内涵、飞扬的神采、明快的情愫,更可以体会到继光叔曾为军人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其作品不但苍劲潇洒、点画沉厚,而且结字茂密,姿态奇宕,竖挺方折,形成了落笔酣畅、点画遒劲、字形优美的艺术风格。纵观其笔墨线条,别具一番刀笔相融、古今贯通之趣。
继光叔的众多书法作品中,最令我喜欢的是他书写的《岳阳楼记》全文。此文是千古名臣范仲淹所作的千古名文,文中他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当政者的态度,一直被后世传诵。
众所周知,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之语。庆历三年,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64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其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我认为,继光叔之所以非常执着地书写《岳阳楼记》,也彰显了他一生爱党爱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从书法品质上看,继光叔书写的《岳阳楼记》笔墨端庄稳重,字字珠玑,浑然大气,骨力尽现,墨韵飘香,艺术价值很高。笔力遒劲,悠闲自得,既见米芾风骨,又显旷世之志,令鉴赏者回肠荡气,发慷慨轩昂之想。细观之,会发现继光叔在书写此文时,无不以大局着手,不事小巧雕琢,在韵律流淌之间加强“疏密、聚散、轻重、开合、大小、虚实”等形式组成的变化统一关系。时而笔墨浓重、密不透风,忽而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回旋顾盼,舒放自若的神趣,充盈于行款之间,气势开张,点画刚健,书风豪放,字里字外透出一股不肯向命运屈服的倔强气,从而使整个作品于潇洒俊逸之外更显出雄强俊迈的宏大气魄。
《书谱》中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意即书法创作是讲究天人之分、通古今之变的,这样作品才能内涵深刻、引人入胜。继光叔书写的《岳阳楼记》,就是这样令人百看不厌、称赞不已的书法精品。有评论认为,其字里行间有忍让、舍得,也有内敛、韧劲;有包容、大度,也有分寸、原则,书法境界高远,又能催人奋进。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书写在宣纸上的一笔一画,皆现煌煌宏伟之气象,全是继光叔几十年来临池练笔,苦钻深研之成就,全得益于他能潜心寂静,重视创新而不只是遵从,追求“不似之似”和“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书法转换间的涵润和互补。不断研习名家众长,习古不泥古,敢于求变。以正气正念挥毫,以精气精韵创作,在韵致上努力追求雅、融、展,将观者带入更深的文化韵味和艺术层面中去。
行文至此,感怀一首,呈继光叔雅阅:
笔底传承说性灵,戎马书生续兰亭。
星城尚有岳麓院,建宁当存魁门星。
肯把浮名收寂静,只将薄俗弃曾经。
翰墨飘香舒雅意,诗书相伴度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