抟极驭虚
——以八大山人作品为例谈空间意识在教学中的培养

2022-12-14 04:58王翔湖南理工学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八大山人笔墨出版社

◆王翔( 湖南理工学院 )

朱耷(1626—1705)的书画建构是基于“儒为体”“禅为用”“道为归”的思想体系。“儒”为体,使他知礼、明理,入于规矩之中,无论如何怪、畸、残、破、乱,他都能执正、变势以驭之。“禅”为用,是其思想建构的方式与过程,体现于以下几条路径:一“见性成佛”,直指本心,从内心去顿悟“画者东西影”①;二“无念、无相、无住”,摈落筌蹄,脱落形迹,体“我与涛松俱一处,不知身在白湖边”②;三不蹑前踪,不落窠臼,感“画图一向泼云烟”③。同时他从禅宗思想体悟艺术之孤、狂、怪、韵的特点,构建自己独特的笔墨意象。以“道”为归,是其晚年“行年八十,守道以约”④的道家思想的感慨与心路历程。八大一方面通过禅宗求得生命的解脱,另一方面借庄子追寻思想的自由。八大还通过“善化”等方式表达“幻而不真、幻而无定”的生命感知,用时空错序、悖于常理的方式构建“无戏影”的笔墨世界。其绘画作品极尽“虚空”,体现出深刻而丰富的空间意识。

八大“物极于怪”的造型方式是基于“悖于常理、常形、常法”和“以畸出奇”的客体造型而展开的。而在书画取势、留白的整体构建上,八大可谓另辟蹊径。文人画在置阵布势中,一般都是立足于实,以实运虚,而观照八大的绘画,无论是小幅册页还是巨轴条幅,都试图寻找一种“执势驭虚”“抟极造虚”的极限方式,不断地造虚、生虚,造险、破险,造势、破势,以势为主导构建“势极于虚”的空间结构。

执势驭虚

图1《柳禽图轴》127cm×56cm 广东佛山市博物馆藏

八大山水画取法董其昌,得黄公望之沉厚、倪云林之空灵幽淡,并上溯宋人、五代风范。其自题山水画云: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⑤其花鸟画以孙隆、林良为宗,并吸收法常、徐渭、陈洪绶等表现手法,在推进内心情感表达的同时强化本体绘画语言(取势、布虚)的运用,这是文人画发展趋向抽象性、隐喻性、个性化的又一次超越,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得到了空前绝后的拓展。

八大借禅宗之“妙悟”“善化”,“从惯常的‘造型语言’中解放出来,通过潜入画面梦境、消解逻辑功能、去除执著和妄念的途径,而返回到神秘的内心体验中去。”⑥可以看出,八大有意地在超越主体“梦境、神秘的内心体验”和“书画一律”中寻找突破,他的“孤极于怪”是在超越客体的束缚寻求“内心体验”的表达,而“执势驭虚”则是建构画面整体关系的“梦境”体验。

图2 枯槎鱼鸟图轴149.5cm×70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抟极造虚

如果说“执势驭虚”是以“势”作为主导因素,驱动画面各要素布势、驭虚,那“抟极造虚”则是主动强化画面主体位置的极限处理来造“虚”。八大常常采用极天、极地、极高、极低、极疏、极密的构图方式,辅以残崖断壁、孤鸟断枝,形成大开大合、大虚大实的空间格局,始终以空间的节奏对比作为画面的主导因素,在极静中有动,极疏处显密。在《枯槎鱼鸟图轴》(图2)中,画面用起势于右下部一横一纵的土坡把住了右下角的空间,在顺势而上中,八大把树干紧贴着右边线,甚至把树的根部冲出了画面,树的主干没有如一般空间造型的方式,欲下先上来寻求大势的开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紧紧地压向左下角,并且在树杈中间还横出两个枯枝,进一步强化出了空间的节奏对比。同时把鱼置于画面的最下部,几乎靠近边线的位置,鸟也做藏头的表现与树干几乎融为一体。无论是占边的极限,还是画面中鸟、鱼的位置处理,八大在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在极限的处理中刻意造“虚”。他在绘画中把“抟极造虚”用到极致,把画面物象极力推到四边、四角,把虚白留在画面中,通过起、承、转、合的笔墨转换生成虚实的节奏转换。

那么这种“抟极驭虚”的空间意识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转换?

首先,“抟极驭虚”体现民族思维的独特个性。在教学中要强化这种思维个性的表现,让学生不断养成这种观察方法与思维方式,在艺术创作、欣赏中寻找经典作品的“造虚”“驭虚”之诀,总结规律,并运用于临摹、写生、创作的各个环节。

其次,“抟极驭虚”是艺术意境生成的根源。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首先就体现在空间之“虚处”。笪重光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由实而虚,化实为虚才能体悟中国书画的空间之美。这种艺术意境的生成是教学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八大山人在“极”处求“虚”,更是体现出其匠心所在。教学中不仅要揭示其空间的独特价值,更要回到作品背后思考其观念生成的内在规律。

最后,“抟极驭虚”反映出笔墨语言的逻辑表征。以虚为实、环环相扣,显现出中国艺术本体语言的逻辑特点,不经意处浑然天成。这种笔墨语言的逻辑特点在教学中须化为一种下意识的笔墨表达,笔笔生发,逐渐形成思维与笔墨相一致的表达习惯。

结语

八大山人以执势驭虚、抟极造虚,体现出其“气象高旷而不入疏狂”⑦的艺术理想,在虚灵空逸中,饱含温情与平和。这种空间意识是中国画教学的核心要素,只有真正深入其中,才能登堂入室,体悟中国艺术的空间魅力。

注释:

①朱安群、徐奔选注《八大山人诗与画》,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103页。

②朱安群、徐奔选注《八大山人诗与画》,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7页。

③朱安群、徐奔选注《八大山人诗与画》,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106页。

④朱安群、徐奔选注《八大山人诗与画》,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111页。

⑤朱安群、徐奔选注《八大山人诗与画》,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76页。

⑥卢辅圣《中国文人画史》,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5年版,第123页。

⑦美国翁万戈收藏八大山人十六开《临古书法册》(1702年)末页格言。

猜你喜欢
八大山人笔墨出版社
建构八大山人研究的知识谱系
——评朱良志先生《八大山人研究》(第二版)
清·八大山人《湖山泛舟图》
我等待……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