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者心理效应的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筑空间环境调查与研究*
——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2022-12-14 03:23葛一璇张子晗王建红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1期
关键词:阅览室使用者图书馆

葛一璇,张子晗,王建红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0 引言

图书馆建筑建设宗旨是为使用者提供便捷舒适的学习交流空间环境。根据使用者心理需求设计和创建优良的环境,是图书馆建设者的根本任务。数字化图书馆是读者需求和数字技术双重驱动的图书馆形态,其以检索效率高、信息传递便捷、资源利用率高、知识展现形式丰富等特点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

基于使用者心理效应需求,探究人与图书馆内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层挖掘人们内在的行为需求,打造真正人性化的空间,满足使用者对高品质图书馆建筑空间的渴望。

1 项目概况

河北省张家口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项目位于学院核心中轴。功能布局方面,该建筑重视建筑区域的整体功能分区和控制。藏书空间与阅读功能分区、服务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分区既互不干扰,又互相联系。功能空间设计方面,注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大柱网,具有很强的空间灵活性,所有功能均满足“三透”(空间通透、光线通透、空气通透)原则。

2 图书馆对使用者心理活动的空间制约

从环境行为学角度出发,了解使用者对数字化图书馆体量体验感、功能行为导向、空间布局问题和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心理感受。从空间上看,图书馆使用者活动受到2个方面的制约:空间实体方面的功能布局、交通条件、卫生环境和空间性质方面的用地性质、空间权属。

2.1 空间布局

结合图书馆测绘数据可以得到关于图书馆共享空间、阅览空间、辅助空间的功能布局设计特点。

1)图书馆的收藏配置原则:利用率高的图书资料分布在较低的楼层(如热门书刊阅览室分布于二层东北角)。可为读者节省时间,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

2)办公区与阅览区、书库区、服务区分开,互不干扰。行政办公区主要分布于二层和三层南面,有利于为工作者提供良好舒适的采光环境。书库主要分布于北面,有利于存放书籍,避免阳光直射(见图1)。

图1 图书馆二层平面

图书馆四层、五层东侧和西侧设有学生研讨室(四层教师研修室现改为学生研修室),据调查,只有7.32%的学生使用过研讨室,80.49%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借用研讨室,甚至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研讨室的存在。研讨室空间长时间处于封闭状态,不对外开放,且桌椅摆放随意,卫生状况差,更像是存储图书馆桌椅设备的“仓库”,功能分区模糊导致部分空间利用率低。

2.2 空间性质

2.2.1 共享空间

对于来图书馆学习的学生来说,主要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对物质的要求并不高。因此,读者需要的是安静、广阔、合理的空间设计。目前,使用者在图书馆内共享空间的使用感受满意度低,主要有以下心理效应。

共享空间中私密性空间不足,受他人影响较大;共享空间边界划分不明确,私密性差。该公共空间没有特定的形式,其范围和周围空间无明确的界限,导致使用者个人行为的私密性得不到保护,易受到他人影响。

2.2.2 阅览空间

随着现代化数字化图书馆发展,图书馆借阅书籍更加便捷,尤其是教学服务系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比之前更加智能化。图书馆一般设有提供阅读服务的阅览室,其提供安静优雅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设施。

通过调研测绘发现,社科类阅览室与科技类阅览室分别有两个,两种阅览室呈分散性分布,社科第一阅览室和科技第一阅览室分布于四层,社科第二阅览室和科技第二阅览室分布于五层。据调查,分散式分布的阅览室给使用者查询文献书籍资料造成困扰。使用者查询社科类或科技类资料时经常在四楼和五楼之间来回穿梭,造成时间的浪费,无法满足使用者快速检索的需求。

从阅览室书籍分区上看,阅览室门口缺少书籍电子索引屏幕,书籍摆放过于集中,且书架排列形式单一,缺少大类别的书籍分区隔断;同时馆藏图书文献量大,交叉学科多,馆藏分类不明显,使用者将无法及时查阅并获得某种类或特定主题的资料。对于大量的文献读者没有预留时间收集,图书馆自身的被动服务也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3 使用者心理效应问题

3.1 占座焦虑

基于图书馆座位使用率调查,发现共享空间的座位使用情况呈现“过饱和”现象,尤其是在公务员考试、考研和期末考试等考试期间,共享空间存在占座行为。高校大学生读者总体素质较高,但图书馆座位僧多粥少,资源不足,因此占座现象严重。共享空间存在桌椅摆放数量与空间面积不匹配的问题,即“大面积,小桌椅”。在符合建筑消防与疏散的条件下,共享空间桌椅摆放数量较少,造成使用面积大量浪费。从空间效率上看,桌椅数量与摆放问题导致共享空间的使用效率低。

3.2 搬运焦虑

共享空间和阅览空间内未设供使用者临时租用的储物柜,因此考研、考公学生每天要自行搬运大量书籍到图书馆学习,造成极大不便。据调查访谈,考研、考公学生几乎都存在“搬运焦虑”。过多的书籍在座位上摆放,即使因上厕所、接水而短暂离开座位,也会被图书馆管理员或其他新来读者误认为是“占座”行为,因此给读者造成“座位焦虑”心理。

3.3 读者需求

当前,身处大数据信息时代,读者获取信息逐渐多样化,读者多将图书馆作为文化交流的场所,图书馆自身的工作功能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献借阅查询,变革为更舒适、更适合探讨交流的新空间。

零散的阅读形式与浅层阅读、微阅读和声学阅读的移动互联网阅读习惯,可以满足大多数高校用户群体的需求。目前,图书馆空间设计的生命力相对较小,以被动服务为主,虽然一些图书馆也会开展主动服务活动(如在演讲厅举办学术研讨会),但仍不能解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与图书馆服务滞后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用者更需要多样化的学习空间,图书馆自身的移动终端技术、设备资源、平台和流量受到限制,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受到制约。

3.4 硬件设施服务与管理

采取问卷和访谈收集资料,被访者对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建议主要集中在电量、设备、网络和时间上。

3.4.1 电量焦虑

信息化时代使读者改变了原有的纸质阅读习惯,读者常借助电子产品Ipad、笔记本电脑、手机学习。但图书馆共享空间的座位上没有插座,致使电脑等电子设备无处插电,造成读者学习时间极度缩短,因此心理上产生电量焦虑,给使用者造成很大的不便。

3.4.2 网络焦虑

图书馆缺少覆盖的移动校园网,学生没有上知网、万方数据等权威网站下载论文的权限,导致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如何查询学术权威论文,阻碍了高校教育质量发展。目前,图书馆对学生开放的移动Wi-Fi只覆盖于图书馆六层的众创空间,且只对内部人员开放,并不公开开放。

3.4.3 时间焦虑

图书馆开馆时间为10:00,共享空间闭馆时间为22:00,阅览空间闭馆时间为21:30,许多同学反映图书馆闭馆时间过早,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图书馆闭馆后继续前往教学楼的自习室学习。图书馆闭馆时间过早使学生晚上学习时间缩短,给使用者造成不便。

4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创新优化策略

4.1 建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嵌入式智能图书馆模式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帮助读者轻松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有效提高图书馆服务和管理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

根据读者的需求,知识模块分为环境意识模块、信息资源存储模块、大数据云处理模块和云知识服务模块,有效收集读者的数据信息。利用上述技术可以高效地收集读者的搜索文件、借用文件和频率,并准确地识别读者对文献的需求。

4.2 拓展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创新服务功能

使用者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使其对使用空间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基于前期调研,深化对使用者服务需求的现状认知,基于原有空间条件,针对场地内的硬件设施、环境条件、服务经营三方面进行优化改造,通过转变图书馆空间布局,从而打造交流互动的“第三空间”。具体改造建议如下。

1)硬件设施 图书馆为读者配备沙发软座、电子设备、热水设备、打印设备、移动网络设备、储物柜临时租用设备,为读者提供安全、宁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满足读者使用需求。针对使用者需求,选择具有一定趣味的设施布置在场所空间中,为场地提供可视性辨识度.

2)环境条件 室内门厅、共享空间中可增加绿植,一方面改善场地卫生环境与空气质量,另一方面具备观赏性,增加空间的美感,为读者提供宜人的学习空间。对于室外的非正规学习空间,使用植被、片墙等遮蔽物进行隔断,使用隔音材料为场地划出边界,一定程度上减少飞机过境等产生的噪声,营造安静的环境氛围。

3)服务经营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使用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强图书馆与教学楼、实验楼的联系,有效融入学校发展,共同承担大学发展责任,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学生文化交流会客厅和最佳休闲场所。

5 结语

研究从使用者行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建筑空间设计和环境设计理论,赋能使用者价值提升和建筑物价值最大化。改善建成建筑局限性,以人为本探索个体心理需求。以建筑设计空间韧性与环境设计人性化为目的,探讨心理效应维度,建构心理效应与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之间的关联和模型,提供解决数字化图书馆的学术、文化交流和服务功能理论依据。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塑造人。将建筑环境与人的关系创新化、具体化,力求人文与科技能完美结合,努力营造求知、创新、高雅、自由的学术氛围,设计出真正符合读者心理需求的图书馆建筑空间与环境,以塑造具有活力的标志性建筑为目标,为读者创造一个安静、优美、清新的学习环境。

猜你喜欢
阅览室使用者图书馆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图书馆
抓拍神器
三年实现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有效发挥育人作用
去图书馆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
梦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