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区综合开发中公共空间场所感的营造手法研究

2022-12-14 03:23中铁房地产集团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张集锋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1期
关键词:邻里片区景观

文/中铁房地产集团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张 晨 张集锋

0 引言

公共空间作为片区外部无产权属性的空间,是衔接各功能组团的重要媒介,影响着在片区中工作、生活、学习的人群,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空间感受。公共空间的自身属性包括差异性与多元性,而场所是被赋予一定精神象征的空间,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出场所即人对空间的感受与认同,场所感体现了空间的温度及情绪,是人与物质空间之间的精神纽带。公共空间的场所感以公平开放的自身属性为基础,同时继承其邻近功能空间的特点,形成具有功能属性的空间。故公共空间的塑造对所开发片区的风貌影响较大,具有场所感的公共空间是片区“人情味”的重要体现。

1 场所感公共空间的空间类型

片区公共空间体系建设应关注公共空间的整体结构,形成线状公共空间成网、点状公共空间集中且均衡分布的空间体系,具体分为线状街巷型公共空间与点状集中型公共空间。

1.1 线状街巷型公共空间

1)慢行系统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步行及骑行的行为需求及视觉感受,在线路规划中建设连续贯通的环形绿带及慢行系统,串联片区中各项配套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视觉上采用彩色塑胶慢行道铺装,空间上采用绿化隔离带、文化围护栏等进行区分,塑造有序、安全的慢行空间系统。

2)门前空间 既是建筑出入口与街道间的衔接空间,又是空间转折中重要的停顿空间。在此类型公共空间的设计中,硬质广场铺装及景观草坪较为常见,在此基础上需充分考虑空间细节的处理,包括微观景观处理及建筑大门造型设计,灵活布置各类设施,形成开放的建筑前区。

3)沿街界面 应注意管控沿街建筑的高度,形成尺度宜人的街道高宽比,沿街立面应注意广告牌的位置,以在视域范围内为宜。建筑退界与慢行空间协同设计形成连续积极的街区边界(见图1)。

1 沿街界面空间(图片来源:作者改绘自《上海街道设计导则》)

1.2 点状集中型公共空间

1)口袋广场 以景观设施及城市小品为主,占地面积30~200m2,无明确的功能属性,是居民用于小型交谈、散步、赏景的空间,设计时应考虑乔木与灌木搭配,流线与景观的合理组织,以及口袋广场内部铺装变化。座椅可结合树池布置,在片区中形成微型交往场所。

2)独立用地 根据不同的上位规划安排具有不同属性,在设计中应关注其文化的在地性及产品主题。通过公共空间景观节点串联其独有的故事线,以静止的形体空间承载流动的历史,围绕历史文脉及人体体验塑造具有记忆点的公共空间。节事活动是在时间维度上与空间叠合的产品,通过各节事活动宣扬不同的文化主题,促进消费业态,反哺公共空间,成为公共空间活力的新引擎。

2 不同类型片区公共空间设计手法

2.1 居住功能主导型公共空间

居住功能在片区开发中占比最大,相较居住和工作空间,社区内公共空间是供居民生活游憩的“第三空间”,具有一定环境标准的公共空间能激发居民交往的意愿。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打造丰富的日常生活场景增强邻里间的交流。

2.1.1 通过邻里中心衔接各组团,形成“点、线、面”空间结构

温州鹿城集新未来社区以邻里文化中心、社区公园、黄龙商贸历史展览馆、瓯越文化礼堂为空间载体,以邻里积分机制、邻里公约为软性建设手段,在社区内打造邻里精神共同体。在80m×80m的管控单元中,通过住宅楼错动形成的开放空间打造邻里活动中心,结合特色“廊桥”,串联各个组团、楼宇,形成具有邻里温情的公共空间网络(见图2)。

2 集新未来社区空间公共空间结构体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1.2 强化公共空间的场所感,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社交需求

结合架空层、组团绿地、居住型街道空间、邻里中心等不同形态的室内外空间,以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促进邻里温情、引导全新的生活模式。架空层是具有灵活组织室内活动空间潜力的空间类型,兼具安全性与相对私密性,由此成为社区公共空间设计重要的趋势(见图3)。

3 架空层类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根据大堂与住宅的位置,将架空层分为3种类型:①“U”形架空层可组织主题性带状活动空间,适合功能复合的活动场地,如广州万科金域曦府,针对老年人易感孤独的心理,在儿童游玩线路中设置健身区、棋牌区等老年人活动空间,并在其中穿插布置儿童活动场地,以儿童的活力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并形成相互之间的安全监视效应;②分散型架空层中每个空间具有相对独立性,故适合进行相对私密的社交活动,如会客厅、会议室、家庭影院等;③集中型架空层公共空间面积较小、出入口方向较单一,适合组织开放性较强、功能较单一的活动,如休闲会客、健身、儿童游乐等。

2.2 交通功能主导型公共空间

倡导TOD开发模式,以枢纽站点空间集约开发为重点,组织立体交通,鼓励绿色出行,营造出行安全、环境舒适、界面丰富的步行、骑行空间,并通过步行空间串联口袋公园、广场、城市公园等开敞空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步行网络系统。既能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又能促进消费经济繁荣。

英国伦敦国王十字片区连接伦敦多条地铁、火车线路,是伦敦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其功能繁多复杂,且空间尺度较小,在公共空间的塑造上以小见大,通过空间集成、空间织补的方式塑造活力开放的公共空间。

2.2.1 用地功能复合性助推集成性公共空间开发模式

国王十字车站片区既是集交通、商业、教育、住宅、艺术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又是历史与现代、工作与生活相互交织的复合功能空间,因此在公共空间开发中充分利用既有历史建筑及公园广场,形成以粮仓广场为核心、多公园广场为节点,线性路径式公共空间织补的公共空间体系。

2.2.2 采用空间织补的手法活化中心区

在国王十字中心区鼓励绿色出行,通过线性活动区域串联各功能组团,为非机动车出行创造良好的活动空间,同时基于现状调研,增加零售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以补充周边服务设施。作为英国的主要车站,人流量大,故借助11条慢行路径将主次广场串联,通过空间及设施的织补,将公共空间作为联系功能组团的媒介,最终实现整体区域复兴。

2.3 商业功能主导型公共空间

在具有商业属性公共空间的塑造上,强调用地功能复合性,与游憩、居住、交通、产业等功能有机结合,吸引不同类型的人群汇入商业空间,提升公共空间活力。

大栅栏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商业街区,随着商贸形式的变迁,其空间形态也随之变化。在公共空间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逐渐关注街巷内的空间体验感,即门前广场、连通路径等空间的品质提升。

2.3.1 艺术设施提升公共空间场所感

在整体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关注微观公共空间的更新,以北京坊星巴克臻选旗舰店门前广场为例,其采用不锈钢反光材料制成多种类型设施以供儿童玩耍,反光材料可较好地呼应周边传统与现代的建筑立面。

2.3.2 节事活动与公共活动场地结合

北京坊在人群聚集上不仅充分利用传统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而且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创意活动提升其话题热度,打造IP。目前北京坊已有5个原创IP:北京坊新船文化坊会、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坊生活方式设计节、新年音乐会、暑期儿童节、东邻西坊生活节,涵盖从艺术欣赏到生活方式的节事活动。

北京坊与华为合作共建河图5G智慧商业街区,实现全球首个室内室外融合定位的3D实景步行导航系统,打造“线上+线下+虚拟”的街区活动方式。

2.4 产业功能主导型公共空间

通过公共空间的织补组织合理的职住空间,借助建筑退界空间、公共开放绿地等开敞空间组织展览性、休闲性的社会组织活动,激活商务办公空间的“夜间经济”。

苏州工业园区始建于1994年,最初是在新加坡的“邻里中心”理念下规划设计的工业新区,随着园区经济及产业发展,逐渐成长为苏州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区、苏州综合商务新城,成为当代较典型成熟的园区。

1)围绕核心景观布局等级规模有序的开放空间 苏州工业园在规划初期充分开放核心景观——金鸡湖景观公园,沿湖布局开放性公共建筑,与环湖步道形成良好的呼应关系。严格控制沿湖土地的开发强度,保证远距离建筑的景观视廊。同时在围绕金鸡湖的核心居住组团中梯级布局公园绿地,形成等级有序的开放系统。

2)提升街道步行品质,有效利用建筑退界空间 园区规划充分考虑慢行交通,设立独立的慢行道路,并在建筑临界面采用景观灌木及花池手法弱化办公建筑的勒脚部分,同时关注公共建筑的退界空间,通过构筑物或雕塑形成可集聚人群的“口袋广场”,为产业园区创造良好的步行体验(见图4)。

4 苏州工业园区的退界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5 文化功能主导型公共空间

在片区综合开发的视角下,以空间为载体,以文化作用于空间。打造片区公共文化空间,提升片区的人文氛围,提高产品格调,以文化赋能公共空间,并通过文化性节事活动提升社区文化自信,增强居民的文化归属感。

1990年,上海开始实行“退二进三”发展策略,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保护共生的更新机制,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规划,通过对工业时代遗迹的更新、开放塑造出不同类型的滨水公共空间。

2.5.1 链接空间,打造连续开放的滨水公共空间

围绕步行、跑步、骑行3种行为需求,形成漫步道、跑步道与骑行道3种类型的道路,通过铺装、景观隔离等方式进行区分,充分与绿地景观结合,移步异景,沿上海黄浦江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空间感受的慢行空间。

2.5.2 尊重历史,提升公共空间文化属性

充分挖掘并全面保护滨江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沿江的“断点”打造不同场景主题的“节点”,通过建筑语言的转译,将历史留下的“锈厂”转变为时尚且具有文化属性的“秀场”,重现历史演变下空间的变迁,并通过创意、展览、演艺等文体功能的植入,重塑传统文化。

2.5.3 以人为本,实现黄浦江两岸的综合服务性岸线空间

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开发的初衷是“还江于民”,公共设施的功能组织和公共空间的空间策划均以“宜居、宜游”为目标,充分开放包容性共享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空间的“公平”“正义”,同时集聚的人群也激活了黄浦江两岸腹地,使其成为有机的“生产、生态、生活”空间。

2.6 生态功能主导型公共空间

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禀赋形成多层次景观,将功能组团与景观体系有机融合,创造交互式、生态性的公共空间。

长沙梅溪湖国际新城是我国国家级绿色低碳示范新城,华中地区两型社会的新城典范。其占地面积7.6km2,包含200hm2湖面、300hm2桃花岭景区,生态资源占整个片区1/2以上,在整体景观生态体系上通过楔形廊道使各功能组团与景观水面产生联系,并引入景观水系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景观环境。

3 结语

研究围绕人本性、生态性及文化性的价值属性,依托片区内自然景观,立足用地结构形成片区公共空间的“点、线、面”整体结构。从功能需求出发,以景观生态为主调,增加空间文化元素,以片区中的慢行空间、退界空间、广场空间、生态空间等空间为基础,运用空间集成、空间织补、设施提升、节事活动等设计手法提升公共空间的场所感,形成富有人情味的公共空间。

猜你喜欢
邻里片区景观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