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策略研究
——以滨河花苑二期、苏州科技大学教职工公寓为例

2022-12-14 03:23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林娟韩晓芳袁梦蝶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1期
关键词:老年人空间社区

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张林娟 韩晓芳 袁梦蝶

1 研究背景

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突破7%,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25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40年将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强调了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性。城市老旧社区往往是老龄人口占比最高之处,但因建成年代久远、配套设施落后及环境杂乱等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亟需进行适老化提质改造。

2 苏州老旧小区现状

选取与苏州虎丘区苏州科技大学相邻的“滨河花苑二期”与“苏州科技大学教职工公寓”2个社区为研究对象。周围交通便利,地铁、公交站点、商超等较多。“滨河花苑二期”与“苏州科技大学教职工公寓”于20世纪90年代末建成,配套设施老旧,缺乏无障碍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老年人日常生活不便。“教职工公寓”为苏州科技大学的教职工住所,社区内多为退休教师及其家属,老龄化程度较高。

3 现存问题

3.1 配套服务设施老旧或缺失

社区配套服务设施老旧,无法满足老年人正常生活。

1)安全性 缺少应急避险、安全监控设施;重点照明区域缺少充足照明。

2)可达性 公共设施与交通空间、活动场地未实现较好的衔接。

3)多样性 设施种类不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

4)适老性 社区单元住宅出入口未设置无障碍坡道和扶手,地面不平整,人行道与地面有高差时未设坡道,缺乏休憩座椅等;未考虑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腿脚不便或需要使用轮椅等情况;设施尺寸、材质选择上未充分考虑老年人使用需求。

3.2 道路交通问题复杂

社区交通人车混行,混乱的交通给老年人出行带来安全隐患,乱停车占用道路等问题加剧老年人出行危险系数。道路铺装指向性不强,下雨天易打滑,不利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以上因素降低了老年人出门频次,增加其孤独感。

3.3 活动空间被占用,缺少活动中心

社区老年人主要活动类型包括闲坐聊天、散步、利用体育器材健身、团体活动等。调查发现,社区老年人需求可分为静态行为活动(闲坐聊天、打牌下棋、看报读书)与动态行为活动(散步、跳舞健身、球类运动、钓鱼、园艺)。

当前,社区内可供活动的空间较小,活动种类不丰富,仅有1处休憩小广场,缺少公共交流活动空间,无法满足社区老年人活动需求。

3.4 公共空间绿地景观杂乱

公共空间景观缺乏合理规划,后期无人管理,部分灌木遮挡居民视线,影响其活动;部分住宅旁的绿植因缺乏管理及修剪,遮挡了低层住户楼内日照。公共空间地面绿化损坏严重,地坪高度超过正常范围,大部分已成为堆放垃圾的场所;宅前绿化退化,缺乏养护,植物繁多杂乱,缺乏层次。

3.5 人际交往缺失

社区老年人退休后赋闲在家,或独居,或与老伴居住,或与子孙同住。白天老年人多独自在家,受商品房套型局限,宅间缺乏公共空间,邻里交流甚少;鉴于老年人生理障碍,无法长距离走动,故与朋友间的联系逐渐减少。长此以往,邻里间感情退却,人际关系冷漠,老年人交往圈越来越小。孤独和抑郁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最突出的两大问题。老年人存在人际交往需求,但社区缺乏活动场地,现状呈现“老态”之象,缺乏活力。

4 更新策略

基于“滨河花苑二期”“苏州科技大学教职工公寓”现状,从场域、场所、场景3方面研究“居、交、行、憩、医、绿”6个要素,完善路径管理系统、医疗管理系统与触媒系统,提出社区适老化更新策略(见图1)。

1 概念生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1 以“居”为主体的环境优美居住空间

完善社区无障碍设施及配套设施以达到良好的居住条件。在进行社区适老化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心理及生理需求,针对不同需求进行老旧社区改造。增设无障碍坡道、扶手,特殊地面进行必要的防滑处理及人行道设计。社区健身、休憩、娱乐、绿化等设施皆应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打造环境优美的居住空间。

4.2 以“憩”为主体的舒适干净休憩场所

根据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行为导向,动静结合增设可满足其活动需求的休憩场所。老年人夏季多选择在树荫下或建筑周边停留,冬季则选择阳光充足之处,基于此,考虑设置自由灵活的“小板凳”而非固定座椅。基于座椅的适老化改造需体现时间灵活性、小微空间利用及空间优化,如老年人偏爱散步,故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根据老年人适宜行走的距离,设置休憩座椅或遮雨亭;部分老年人喜好下棋打牌,可在休憩场所设置桌椅触发其活动;广场舞是大部分女性老年人的爱好,设计可对社区广场进行维护,清除杂物,预留充足的广场舞活动空地,同时考虑到适老化需求,需使路面铺地更加平整。

4.3 以“行”为主体的便捷交通网络

整治社区乱停车现象,合理规划行车路线,使人车分流合理,降低老年人出行的危险系数。人行道路面铺装材质需考虑防滑、平整、易识别等特性,使老年人一目了然,不易混淆。考虑到老年人日常散步健身需求,设计适老性步道,通过突出色彩以区别于普通步道。材质上选用塑胶类防滑铺装,以提升安全性,同时加入反光元素,为老年人夜间活动提供指引,保证其出行安全(见图2)。

2 适老性步道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老年人因记忆力衰退出现方向感减弱现象,故应在社区附近设置三级指引系统,布置于道路交叉口、社区重要出入口及标志性公共空间。根据通行需求,设置等级不同的标识,提供行人所在位置、周边重要地点及最近公共交通工具等信息。老年人因视力下降,散步时可能碰撞台阶、花坛等,故应设置实用美观的景观灯带,还应在部分重要节点设置路灯,如建筑物和停车场出入口。

4.4 以“交”为主体的多功能、多元化交流空间

在公共空间更新改造中,兼顾其他年龄层人群,打造满足社区不同年龄人群活动需求的交流空间,进而改善社区活力面貌,以积极的适老空间调节老年人的心理失衡感,调动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以实现老年人的自我价值。由于2个社区紧邻苏州科技大学,可结合在校大学生,设计满足学生与老年人共同需求的公共活动场所,如将校区废弃城市饭店改造为适合老年人及大学生共用的社交学习平台,免费对外租赁以开展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活动,促进老年人和大学生共同参与(见图3)。

3 校园内节点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充分发挥老年人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构建积极的老龄化心理。打破传统语境“老有所依”对老年人自身价值的弱化及忽视,引导老年人通过社区适老空间寻找自身价值。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促使老年人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或技能培训,使其发挥自身特长,帮助其他年龄群体获得技能,以扩大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性,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4.5 以“绿”为主体的安全美观自然环境

移除公共空间中遮挡居民视线的部分灌木,移植或修剪居民楼南侧高大挡光绿植。清除公共空间地面绿化内的垃圾,恢复公共绿地景观。重新规划宅前绿化系统,增加植物种类,加强宅前绿化养护,由社区老年志愿者进行修剪,既能营造丰富的居住区植被景观,又是对老年人价值的再利用。针对教职工5~6层自带庭院的住区,其宅间绿化应注重层次多样性,可栽种树形优美且长势低矮的景观树,如红枫、海棠、鸡爪槭、南天竹等。栽植一定数量可结果实及种子的植物,模拟自然景观以吸引鸟类,营造鸟语花香的景观环境。

4.6 以“医”为主体的智能科技医疗管理

传统养老模式无法满足老龄化社会需求,基于此,规划中提出健全健康支持体系相关内容,如推进医养结合,发展老年医疗与康复护理服务,鼓励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基于老年人生活照护、物资供应、医疗监护及精神安慰等需求,可将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细化为生活帮助、生活物资供应、安全监护、医疗健康和精神抚慰5个维度。利用医疗机构打造健康档案与医疗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信息技术,实现老年人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信息互动。

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需求不同,需利用大数据挖掘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从而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区域医疗服务。

通过建立居家医疗服务信息平台收集老年人各项身体指标和数据,以获取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定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5 结语

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需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及社区旧有问题进行优化,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私密、活力社区。研究提出“居、憩、行、交、绿、医”适老化改造策略,以期打造“六位一体”的多元智能、亲善融通的老旧社区改造新范式。

猜你喜欢
老年人空间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