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旅游地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策略研究

2022-12-14 03:23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周航航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1期
关键词:海岛生态旅游格局

文/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周航航

1 海岛旅游地开发利用现存问题

根据《2017年海岛统计调查公报》,我国共有海岛11000余座,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0.8%,其中超500m2的海岛约7300座,海岸线总长超14000km[1]。虽然海岛资源丰富,但部分海岛的开发未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缺乏“独家卖点”,仍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部分海岛旅游地的空间开发利用存在以下问题。

1)过度追求发展速度,压缩规划周期和时间,缺乏长期完整的布局和规划,规划建设及发展路径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只发展旅游景区、度假酒店,旅游产业链短,对整体经济带动有限,与其他产业关联性不强,难以实现整个海岛生态产业链的良性闭环[2]。过度追求眼前利益而缺乏对长远发展和协同发展的考虑,使规划管理工作对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宏观调控效果明显下降,长期处于无序状态。

2)部分规划设计缺乏对自然山水环境的尊重,空间布局形态缺乏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回应,整体性较弱,保护力度及保护意识有待提高,盲目、缺少评估的开发利用会对原有规划格局和自然生态产生重大影响,使海岛原有的空间格局被破坏。

2 生态旅游型海岛SWOT分析

生态旅游型海岛是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以旅游服务为核心,向其他相关产业延伸扩展,借助高新技术,在保证生态健康循环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布局和发展的海岛旅游地。

2.1 优势

海岛拥有阳光、海域、沙滩等,资源优势明显,天然宜居的海洋度假环境和轻松舒适的海岛生活氛围别具一格,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利于发展海洋公园、海洋牧场、海洋特色文创等旅游产品,一些有原住居民的海岛旅游地还拥有独特的人文优势。

2.2 劣势

受经济发展限制,陆地长距离、大规模的管道输送存在诸多困难,海岛上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亟需进一步改善,缺乏防灾减灾能力;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居民生活与生产条件艰苦,经济发展滞后;部分海岛同质化严重,景区与渔村之间缺少合作定位,甚至处于互相牵制、竞争的状态;有限的规模也使其存在一定的资源短缺问题,某些区域范围狭小的海岛地域结构简单,土地和淡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3]。

2.3 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沿海地区在财政支出、资本引入等方面得到支持,海岛旅游地发展前景广阔;水上运动项目的普及,高端优质休闲度假产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都对生态旅游型海岛的开发具有积极作用,其良好的发展态势可有力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型海岛可为追求慢节奏生活的城市居民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体验,其活力有待激发。

2.4 挑战

自然生态景观是海岛旅游地进行开发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机遇与风险并存,部分海岛保护力度不足,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破坏了其原有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3 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策略

3.1 确立发展定位和整体性目标

1)找准功能定位 在功能定位方面,海岛的自然特色可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如大海、山体和沙滩等,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海岛拥有的各项潜力,寻找合适的功能定位,结合“海岛+”发展模式,“因岛而异”地构建清晰合理的发展框架。虽然旅游服务业在生态旅游型海岛的产业中占主要地位,但是一些必要的规划功能不可缺失,以保障海岛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生活质量,促进产业间的良性循环。在生态旅游的基础上,需将规划功能定位进一步细化,从旅游项目、产业结构的终端出发,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主题、不同人群,在时间性、广泛性、特殊性等方面,结合海岛自身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势资源等综合考虑规划布局,与周边岛屿联动,形成“一岛一主题”的格局,产生集聚效应,在整体结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水陆交通、空间尺度等方面形成完整的布局体系(见图1)。

1 生态旅游型海岛产业体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确定规模容量 应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规划基础设施,满足岛上常住居民在中心区域的工作和休闲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外来的旅游人群,需针对旅游集中期考虑增加规划容量的问题,结合滨海风貌塑造和其他各类需求,基于大海、沙滩等自然资源条件进行规划设计,最大化地实现相邻岛屿共享。

3)塑造特色格局 海岛具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功能需求决定其空间格局具有多样性和混合性,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注重多样化,同时保证生态敏感区的建设与维护,使建筑与环境融合,尺度与环境协调(见图2)。可从功能布局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建立分区密度模型,建立密度由城区到海滨、由城区到山地逐渐减小的整体利用模式,同时形成疏密有致的规划景观;旅游片区需根据旅游项目特质进行多样化开发,并不仅依赖沙滩发展;常住居民生活片区的主要用地功能是居住、商业、文娱等,为保证生活场景的多样性及创造性,需尽可能地在同一地块设置多种复合功能;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考虑海域、沙滩、森林、淡水的各种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多方位地将这些因素纳入设计考虑范围,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互融共生,可提前对规划地块进行科学划分,如可利用建设区、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区等,并对缺乏保护与监管的区域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全时段、全方位的规划控制;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旅游淡旺季的空间弹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规划发展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特色格局。

2 空间分区演变模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打造绿色便捷的交通体系

旅游服务业无疑是海岛规划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突破点,故应建设符合游客期许的远离车流、尾气的慢生活海岛[4]。而近年来,一些自然风光突出的海岛为满足游客自驾游的需求,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开山辟路,道路建设缺乏全面性规划和实用性考量,这类海岛的道路体系多随地形而筑,表现为有机自由但使用不便。因此,规划布局时需梳理道路骨架,注重肌理形态,打造绿色便捷的交通体系。绿色便捷的交通体系是打造生态旅游型海岛的首要条件,主要分为岛内交通规划和对外交通联系两方面内容。从入岛旅游人群的需求出发,岛内交通规划应以1条相对完整的道路环线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海岛不同主题的旅游片区,一方面统筹整个岛内的旅游资源,形成特色产业,真正为生态旅游服务;另一方面避免人流、车流过大时出现拥堵现象,提升环境品质和游客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3 采用适应气候的建筑布局方案

建筑布局是海岛旅游地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充分考虑规划控制指标与海岛旅游地的地形地貌。合理的建筑布局不仅在生态空间格局中发挥巨大作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且可节约规划用地、节省建设投资、创造丰富有趣的公共空间。建筑布局方式可采用组团式、街坊式和单体式等,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控制引导,对小片区进行框架式管理[5]。海岛内建筑的建设总量有限,针对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考量不同于人口众多的内陆城市,更应注重建筑与海岛周围环境的关系,并结合海岛特殊的气候因素,如降雨量、风向等,运用“负建筑”理念,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独特的构筑模式。

3.4 运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

在生态空间格局的构建中应尽量避免造成海洋污染,努力修复海岛旅游地环境,因而,加强对节能环保材料的运用十分必要,应重点运用于生态旅游型海岛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中,如游客中心,服务站,海景别墅等。可选用地域性建筑材料,本土材料与现代建造技术的融合不仅可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促进生态良性循环,而且可彰显地域文化的魅力。

3.5 注重空间格局的信息化

海岛建筑可采用全智能化设计,将卫星监测、智能服务等技术运用于海岛防灾减灾中,建立海岛的数字化体系,运用海上浮桥感应屏幕和智能讲解器进行科普宣传,推进海岛数字化建设[6]。从生态自然到休闲小城,从海域沙滩到绵延山体,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海岛信息化体系,实现建筑与海岛、建筑之间、建筑内部的互联。

4 结语

本文针对海岛旅游地规划设计策略展开研究,通过对生态旅游型海岛进行SWOT分析,归纳海岛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进行开发设计需注意的内容。从确立发展定位和整体性目标、打造绿色便捷的交通体系、采用适应气候的建筑布局方案、运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注重空间格局的信息化等方面提出海岛旅游地生态空间格局的构建策略,以对海岛旅游地规划设计的完善和优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海岛生态旅游格局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在海岛度假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小人物的大格局
神奇的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