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理论下的城市步行空间设计探索

2022-12-14 03:23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杨若玲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1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步行行人

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杨若玲

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并将长期处于该阶段。随着城市化推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随着城市人口增多,高密度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以车行为主导的道路设计思路使大众对步行空间的关注度越来越低。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早已从“温饱”转为“健康”,追求健康生活正成为一种潮流。健康城市能为居民健康生活提供场所,同时引导居民健康生活。

2 基本概念

2.1 健康城市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城市作出明确定义,即健康城市是通过不断开发和改善自然及社会环境,且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及充分发挥潜能方面得到足够支持。健康城市既不是具体的城市建设项目,又不是某种特定的城市状态,而是指将人的健康和发展作为重点,贯穿城市发展整个阶段,以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健康城市的关键因素包括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行为因素主要指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为主观;环境因素主要指人们的生存环境,可通过一定的人工干预创造较舒适的生存环境。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生存环境不佳是许多健康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2.2 城市步行空间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出行方式之一,人们既可通过步行锻炼身体,又可步行沿途欣赏城市风光并领略城市风貌,同时响应我国“低碳出行”的号召,有利于节约城市资源。步行空间既是人们参加各类社交活动、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空间,又为城市风貌展示提供平台,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从组成类型来看,城市步行空间可分为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两类;从组成要素来看,城市步行空间可分为自然步行空间和人工步行空间。

3 健康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步行空间现状

3.1 现存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为居民生活提供极大便利,同时带来一些问题,其在城市步行空间中主要表现如下:①步行道路网络不通畅,人车冲突明显,存在停车空间占用人行道、广场等问题;②空间体验感欠佳,街道设计随意、粗糙,设施老旧,更新后的街道出现“一刀切”现象,千篇一律,毫无特色,违背更新初衷;③空间活力欠佳,功能较单一,越来越多的城市步行空间仅承担交通功能,丧失社会交往功能,空间功能复合性及活力降低。

3.2 需求分析

早期的城市步行空间建设主要是为解决城市拥挤、嘈杂、混乱等环境问题,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理健康需要。随着城市化发展,交通工具更新,城市形态布局与交通量、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出行安全成为人们日常出行最基本的健康需求。在满足基本需求后,通过马斯洛需求层级分析可看出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呈明显上升态势,对于安全感的需求越来越明确。

步行空间设计应满足步行主体需要,包括一般人群的通勤、休闲活动、交往等行为需要以及特殊人群的行为需要,设计应将步行空间构成元素按需求层级分为安全畅通、舒适美观、健康活跃。

3.3 空间特征及构成要素

步行空间应提供安全畅通的步行环境,使步行具有畅通性,环境保证安全性,基础设施满足均好性。①步行的畅通性可通过优化街区尺度、提升步道设施、设置停车空间等改善;②环境的安全性则可在城市步行空间设置无障碍措施、交通标识、信号灯等,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③基础设施的均好性需在设计时考虑到绿化、残疾人使用、夜间照明等要求。

步行空间还需增强多样性,充分利用街边游园、建筑前广场、街角空间等。此外,步行空间内还需加强对居民健康生活的引导,设置娱乐康体、健康宣传等服务设施。

4 基于健康城市理论下的步行空间设计策略

4.1 步行路网

1)步行路网设计应规划适宜的路网密度,方便人们绿色出行,缓解机动车交通压力,同时还能减少污染,有利于健康城市建设。“高密度、小尺度”的街区具有较好的步行延续性,变相引导使用者采取步行等慢行交通方式,同时增加交通服务设施的便捷性;“低密度、大尺度”的街区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为步行安全提供宏观保障(见图1)。规划应注重街区的尺度关系,综合考虑行人的行为特征和容纳的城市功能以明确街区尺度,行人的基本可视距离为70~100m,故在行人可视视线范围内应保证连续性。

1 不同路网密度对比

2)创建安全的出行环境,“小街区、高密度”的街区可降低短距离车行的可能性,安全的道路交叉口设计能直观减少过街距离,保障行人的过街安全,同时减少行人过街时间,如路面采用做窄、抬高、变化颜色等措施。连续、有效的无障碍设施是保障弱势群体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

3)保障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在注重街道景观布置的同时,不能忽略街道安全性,设置照明设施及照明设备,保证居民在夜间出行视线清晰,此外,还需在适当的位置安装监控设备。

4.2 步行路径

4.2.1 街道尺度

良好的步行环境能更好地引导行人步行出行,而适宜的步行空间尺度对创造良好的步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提到,当街道高宽比小于1时,使用者处在该场所感到压抑不适;当街道高宽比为1时,街道与两边的建筑之间的空间保持完美的平衡状态,同时给使用者带来舒适的感受;当街道高宽比大于1时,使用者会感到空旷,缺少安全感和认同感。设计通过增加景观小品或服务设施如树木、桌椅、雨篷等,以改善街道尺度,创造适宜的街道空间。

4.2.2 沿街立面

通过丰富沿街立面,吸引更多行人采取绿色方式出行。利用铺装形式变化丰富行人的空间体验,可利用铺装引导行人进入空间,通过刺激行人的感官继而影响其心理感受。利用绿地、植物等自然景观要素,创造丰富的街道空间层次,营造适宜的步行空间环境。

4.2.3 节点空间

通过节点设计合理利用空间,增加居民在节点空间活动的时长和频率。合理利用阴角空间,善用断点空间、防护绿化设置景观小品如休闲座椅等,以吸引更多人群开展公共活动。增加街边文化活动,结合场地设置攀岩、轮滑等活动场所,结合公园绿地设置小型足球场。节点空间设计关注儿童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针对儿童,可设置儿童游乐设施;针对老年人,应根据其身体特征及心理需求,设置休闲座椅等设施。

5 结语

健康城市理论可强化空间的健康导向性,为居民提供适宜且能满足其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城市步行空间。目前,我国现有的城市步行空间设计多忽略行人的健康需要,导致人车冲突、功能单一等系列问题。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合实地调研和案例比较,得出在健康城市指导下的城市步行空间设计应在安全畅通、舒适美观、健康活跃等方面作出改善。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步行行人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步行回家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从步行到奔跑
我是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