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汉越平行语料库的比喻修辞翻译探析

2022-12-14 07:17张贤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明喻喻体西游记

张贤

(红河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西游记》是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经典之作,属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在海外译介与传播已逾百年。范宏贵认为,至少在清代前期,越南已经接触到《西游记》[1]。《西游记》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并在越播放后,国民认知度和小说话题度居高不下,掀起“西游热”。但遗憾的是《西游记》越译本并未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度关注。与其他语料库相比,平行语料库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自动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词汇、语句和语篇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考察这些层面的对应关系,分析不同语言词汇之间的异同和不同语言词汇之间的对应关系,探究翻译转化规律[2]。从这个意义上讲,平行语料库是对文学作品翻译进行量化研究和分析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随着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研究的不断深入,《西游记》汉越平行语料库的建立和翻译研究,势在必行。

一、《西游记》汉越平行语料库的比喻修辞翻译研究

(一)语料与研究方法

本文围绕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西游记》汉越双语平行语料库展开。源语文本选用2018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目前据笔者调查统计,越语全译本共5个,本文选取越南著名翻译家潘继炳译本作为语料支撑。潘继炳是越南20世纪上半叶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成现代越南语的主要翻译者。译者对中国古代文体风格的了解和认识独到,具有权威性。第一,通过excel和text pro将收集的100回双语语料进行对齐。第二,使用语料库分析软件CUC_ParaConc将含有比喻修辞翻译的语料进行归纳整理。第三,采用对比分析法将比喻修辞翻译在译文中的处理情况进行分类(如见图1):

图1 CUC_ParaConc检索以“似”为喻词的结果

(二)比喻定义及其分类

进行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文章上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喻这思想的对象,名曰譬喻[3]。比喻通常分为借喻,暗喻和明喻等三种类别。其中,喻体和本体在一句话中同时出现且带有喻词“像”“如”等,满足这个条件即为明喻。隐喻也常被称作暗喻,与明喻最大的区别即喻词常用“是”“作为”等表达,是较明喻更近一层的比喻。借喻是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且无喻词的一种比喻修辞。笔者在《西游记》汉越平行语料库中发现,越语喻词常用(如)、(像)、(和……一样)、(象)等。越译文三大比喻修辞中使用频率极高,且明喻的使用比例远超于后两者。据表1统计显示可知,样本数量足以支撑本文典型案例筛选。

表1 《西游记》潘译本中主要喻词条数及占比统计表

(三)比喻修辞翻译方法分析

比喻修辞翻译横跨语言学、修辞学等多学科领域,自古便是中外译界者聚焦的重点。直译、意译、转译及省略译在《西游记 》越译文比喻修辞翻译中均有所体现,借助语料库检索工具CUC_ParaConc具体分类如下:

1.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语言条件允许时,在翻译中既保持原文的思想内容,又尽可能保持与原文语言形式相对应的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段等[4]13。而比喻修辞中的直译即指本体、喻体及喻词类别忠实源语文本。在《西游记》越译本比喻修辞直译用例中,可细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句子成分对应的直译

a:婆婆道:“你声音好似我儿陈光蕊。”(第9回)

原文是唐僧得知身世便至南门头破瓦窑寻婆婆。唐僧一开口,婆婆只依据声音就认出孙儿。此句为明喻修辞,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同时保留了喻体和本体,忠实源语文本,推动“祖孙二人相认”故事情节的开展。

(2)句子成分不对等的直译

b: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的。(第23回)

原文为明喻修辞,反映猪八戒欲做上门女婿的迫切心情。“针戳屁股”译者译为(垫子上布满了针)”,与主谓宾结构组合,但“针”却由源语文本中的主语置换到译文中的宾语位置。译者采取句子成分不对等的直译,更多是出于与前句(椅子上不自在)” 句式对仗工整的考虑。

c:三藏闻言,如醉方醒,似梦初觉,乐以忘忧,称谢不尽。(第54回)

原文是孙悟空为了阻止唐僧与女儿国国王成亲,故提出“假亲脱网”之计,但唐僧过了片刻方才顿悟。汉语“形合”有两个重要手段:用重复字和骈偶式结构。“如醉方醒,似梦初觉”为连喻,两个内涵相同的成语连用确实起到增强语义之效。译者合并成一个比喻,用主谓结构(如梦方醒) ”作喻体,更加贴合越语的表达习惯。

(3)增译

d:牛王嘻嘻的笑了一笑,现出原身——一条大白牛,头如峻岭。(第61回)

“峻岭”与“高山”同义,将牛王的头比作峻岭,勾勒出其现原形后高大魁梧之身形。越南是一个多山地国家,日常生活中人们免不了与“山”打交道。译者采用具体译法,把“峻岭”翻译成(泰山)”。越语和汉语中“泰山”的文化象征意义相同,多指雄伟与刚毅之形象。越南自古受中国历史文化熏陶的印记可从中窥探一二。

e:小王子道:“你便还象个人,那三个丑的,断然是怪!”(第88回)

“还象个人”为明喻,道出天竺国王之子初见三人的嫌弃厌恶之感。译文还增加(形)”字,旨在强调师兄弟三人外在形象丑陋粗鄙,且异于常人,与人们心中其扬善惩恶、打抱不平的正义使者形象大相径庭。

(4)减译

f:面如傅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第41回)

原文是外貌特征描写,刻画出红孩儿眉清目秀、乳臭未干的人物形象。译文省略了源语文本喻体中的补语“三分白”“一表才”,译者采用减译法做到“减形不减意”。此外二词双元音发音为国际音标,发音位置相同,将二词置于句末,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性,满足了越南人对文学作品语言音乐美的追求。

g: 及抬头看时,一个个丑似妖魔。(第88回)

原句是玉华王初见孙悟空师兄弟三人对其外貌的评价。源语文本是典型的明喻修辞,把三人比作奇丑无比、令人惊骇的妖魔,直白揭露出师兄弟三人样貌的不堪入目。在不减少词句向读者传递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译者选择删除“丑”一字,减少冗余信息,使译文更加凝炼。

2.意译

意译并非偏离原文含义,或甚至完全脱离原文思想内容的“胡译”“乱译”,而是在忠实于原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没有保持原文语言上的特色[4]13。而在比喻修辞中意译是指通过解释说明的一般表达来代替源语文本中的比喻修辞格形式。意译也是《西游记》越译本中常见的比喻修辞翻译方法,尤其成语、俗语、典故传说等多采用意译。

h:祖师道:“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第2回)

孙悟空向祖师寻求长生之道,祖师用“水中捞月”四字道出其中玄机。译者巧妙地运用:(空中之月倒映于水中,虽有影子却不真实),因该成语典故为中国文化所特有,通过解释说明的意译代替源语文本中的比喻修辞更为恰当。

i:师父哄我戴了,就如生根的一般,莫想拿得下来。(第25回)

j:“千里姻缘似线牵”哩。(第54回)

原文为行者撮合三藏留在女儿国成亲的一句玩笑之语。该俗语出自《红楼梦》,不但流传至今,且蕴藏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流。译者同样抛弃了源语文本中比喻修辞,改为(方相遇)”,意思有所出入。

3.转译

转译即改换原喻形象。《西游记》越译本转译的使用主要有三种:一是喻体转译,二是本体转译,三是比喻类别的转译,即明喻、暗喻、借喻三者的相互转换。

(1)喻体的转译

k:那马看见拿棒,恐怕打来,慌得四只蹄疾如飞电,飕的跑将去了。(第23回)

“飞电”若直译,越语读者将难以理解。越语表达中比喻速度之快惯用(箭)”,受越南文化熏陶的读者能够快速体味出白龙马奔跑速度之快,绝非凡马。

l: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第23回)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越南多雷雨天气,是水稻种植的农业大国,日常生产生活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而越语是越南文化的信息载体,译文用(雷惊的鸭子)”代替源语文本中的“孩子”,是出于越南人对自然界细微事物的洞察力。在越南人眼中鸭子象征蠢笨无知,此处喻体的巧妙转译不仅凸显出越南人对自然界事物间普遍联系的敏锐感知力,更反映出该越南人在农业文化熏陶下的辩证思维思考模式。

(2)本体的转译

m:脂粉不施犹自美,风流还似少年才。(第23回)

原文是贾莫氏的外貌评价,“脂粉”“风流”为各句主语,译者越译时将后句本体“风流”转译为“Dung nhan(容颜)”,同时喻体也由“少年才”随之转译为(风韵犹存的女子)”,使“容颜”“脂粉”交相呼应,更与前文诗句贾莫氏衣着打扮的诗句相协调,克服了读者前后两句性别差异的疑问。

(3)比喻类别的转译

n:那刘洪睁眼看见殷小姐面如满月,眼似秋波,樱桃小口,绿柳蛮腰。(第9回)

越南人讲究中和及讲究均衡对称的文化心理,无论形式和内容,在越南语中都有丰富的体现[5]。译者将“樱桃小口”译为(笑容如绽放的花朵)”,“绿柳蛮腰”译成(腰似柔软的柳条)”,巧妙地将借喻转译为明喻,与前文“面如满月,眼似秋波”共同构成一组极具感染力的排比比喻,殷小姐的花颜月貌瞬间跃然于纸,彰显出越南人“男刚女柔”的审美意趣。

4.省略译

o: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十分疼痛难忍。(第27回)

p:那呆子四肢朝上,掘着嘴,半浮半沉,嘴里呼呼的,着然好笑,倒象八九月经霜落了子儿的一个大黑莲蓬。(第76回)

两例均属明喻,“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倒象……大黑莲蓬”,这些比喻极具中国文化色彩,翻译难度极大,若移植原喻形象反而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故不如合理采取省略译法,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

二、结语

本文总结了《西游记》汉越平行语料库的比喻修辞翻译,即直译、意译、转译和省略译。虽然越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但句子结构都遵从“S—V—O”形式。尤其郡县制确立后,两地文化交流频繁,大量汉语借词原封不动地传入越南,这也是《西游记》越译本比喻修辞翻译中直译占比极高的主要原因。直译既保留原文喻体、本体、喻词,使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保持一致,在不影响译入语读者理解的基础上,又保留源语文本的文化特色。但《西游记》越译比喻修辞的直译,并非逐字对译的“死译”,还可通过调整句子成分、增减译等增强外译时的艺术感染力。当比喻中喻体带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越语中却无相应表达时,译者通过意译把比喻译为读者易理解的一般表达,多出现于中国成语、俗语、典故传说的越译。此外,译者通过转译处理或使译文或更贴近越语表达习惯,或遵循美学原则、与前面译文形式对应。而当《西游记》源语文本中晦涩难懂且翻译难度较高的比喻出现时,译者采取省略译,也是此版越译本中对比喻修辞常见的翻译处理方法。总之,以《西游记》为代表的古典名著外译及海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步,本文希望基础平行语料库之上为中越文化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提供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明喻喻体西游记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西游记
西游记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西游记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