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超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孕育了多民族的文明,从生活、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属于各个民族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其中集中在云南省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就是这样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先民创造并汲取了各类文化,让这样的少数民族在现代社会繁衍发展,他们利用地理优势,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我们也称之为东巴艺术。2003年,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继三江并流、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的又一个“世界遗产”,丽江成为集三项世界遗产于一身的神奇之地,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东巴艺术文化是集象形文字、绘画、艺术品、音乐于一体的文化集合体。东巴文字的产生与纳西族所处的环境有一定关系,它是一种图画文字,其以一种图画的方式成为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就是依据事物的形状来造字。例如,从甲骨文中就能体会到祖先造字时的智慧。
东巴绘画的应用种类因场所的不同,风格也有所变化,分竹笔画、纸牌画、卷轴画三种,三种绘画的特点都具备象形文字里对于艺术鉴赏的五个特征,如贝叶经的形式,这类特点汲取了贝叶经的优美线条、层次丰富的色彩等。东巴艺术品的出现填补了二维形式不能满足某些场景的需求,其以三维形式出现,造型独特、生动逼真,这类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东巴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体现了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极具特色、形与意结合、以形表意的文字,极具识别性。
识物取材:东巴文字起初的作用是对具象事物的直观描绘。但这种描绘又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象形”,是有选择地对事物特征和特点进行适度夸张及细节取舍。
字形演变:东巴文字和中国书法一样有一定的美学规律,东巴先民在造字时会人为地将字体美化,使字体形态更优美,笔画更圆滑,从大量的东巴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人为改变字形的规律。其中常用方式有字体扭卷、线条开裂与折断、变形、弯曲延伸、部分放大与重复、色块的变换等,其造型特点正如清代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写的:“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字体形态以图画为主,带有浓厚的图画味道,形成了自己的特定概念,与字体的固定搭配一样,固定的读音更具有识别性,这些字体的固定搭配、扭曲的文字样式、色彩的特殊意义,成为东巴文字体系中特有的绘画形式文字符号。
1.原始性、神秘性
东巴文字的书写不同于汉字书写,它是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其取日常生活中的竹节、木片等,草草两刀,削成斜尖,尖端破一刀缝,信手挥笔于木牌或土纸之上。大刀阔斧、自信满满的绘画方式透露出作者的豪放自由与随性洒脱。原始风格的产生也体现了充满野性与不羁的图腾性质,东巴文字运用于现代标识设计中定会使作品充满质朴的韵味,从而增加作品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底蕴。
2.象征性
东巴文字来源于生活,所以这一类文字的发展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的转变,由原来的纪实性符号演变成一种象征性的符号,适用于某些象征性场所,这一类的“适度文字”有自己的象征意义,虽然演变过程久远,但在某一时期保留了一部分的具象形态。例如,一些表示动物的符号就是省去该动物头部以外的特征,只是对头部特征的简练概括,如“羊”字的演变,省去了细节,对主要特征——羊角加以放大,以此来表示这一类动物。此种以局部特征表示一类事物的方式即为象形。
3.表意性
东巴文字具有丰富的表意性,可以一字意一意,一句意一事,甚至一字意一事,言简意赅,表述准确,绘制者所花的心思可见一斑。东巴文字有三大部分:表意符号、表音符号以及附加符号,其中表意符号是其主体部分,也是运用最广的部分,可见其表意功能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此般具有丰富表意性的图形化文字,运用在标识设计中正当合适。
4.符号性
约定俗成的图画最终以一种符号的方式被纳西人广泛应用,最后得以保留下来,这对纳西人而言,不只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民族符号的传承。象形文字抽象的图形符号在特定时期表达了具象的文化理念,这种理念经过人民长期的应用演变成了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的产物,它特征鲜明,与汉字不同,表意功能极其强烈,符号性的特征是将简练抽象的形与图形语言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符号概念。新的设计立意点与符号特征相结合产生的设计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东巴文字是纳西族先民独有的文化载体。它是其先民在生活与实践中所体悟到的,虽然没有严格的造型法则,但却遵循了形式美的法则和图像的审美韵律的平衡与统一,平面的字体中呈现出秩序与动态、静态相结合的美。
会意字是把两个或几个字的形体并在一起,会合成一个具有新的意义的字。会合的新字,其意义与原来的几个字有一定的关联。例如:“友”,是两只手,手拉手,就是朋友。“秉”,是由“禾”和“手”组成的,手拿着庄稼,便是“秉”。“取”,由“手”与“耳”组成,可能与古代战争中将俘虏耳朵割下来计数有关。以上文字的表述在保持原有物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抽象而成的丰富的方法与形式美法则有一定的联系和相似之处(如图1)。
图1 东巴文字
东巴画因场景的不同,产生了多种形式。绘画中构图是基础,东巴画的构图不同于普通绘画的构图,用色大胆,与普通绘画色彩运用有所区别。取材多为东巴经内容,绘制多为精细彩绘,内容丰富,自然界中的各类生物都会汇聚其中。
东巴画的线条以单线为主,线条的表现也能刻画出作画者当时的心情,是激昂急促的还是心态平和的。线条的概括力极强,神态绘制丰富,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因作画者的身份,所以取材绝大多数来源于农牧生活、生产劳作的田间,他们对田间的生物造型较熟悉,所以东巴画造型概括简练、夸张、笔法粗犷。色彩填充以平涂为主,单色块的表现更能让画面具有一定的张力,也显示出绘画者古朴的风格。如《神路图》中人物的体态表现极为夸张,构图完整且对场景的绘制非常详细,画面内容、技法都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对称与均衡是形式美法则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形式美的既定范围内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所有艺术作品的内容都有平衡视觉的作用,哪一方失衡都会造成整件作品形式美的缺失,或者不具备形式美的要求,所以均衡的设计就是形式美中的对称表现,是静态的发展,如纳西东巴艺术卷轴画的造型,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纳西象形文字与木牌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卷轴画造型。卷轴画内容体现了当地的风土气息,造型奇异但不失大气,乡野间的趣味让画面极其生动。动态分析图面的效果可以得出,画面中活泼、生动的动物形象与象形文字一脉相承,与画面构图中的对称形成对比,让画面更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所谓东巴艺术集,其实也是人们口中的东巴艺术品,主要的类型多集中在以二维图画衍生出来的三维立体实物中,木偶、面偶、泥偶和木雕的制作形成了东巴艺术品体系。创作者无意识地将图画中的内容以陶泥、面泥、木材为载体,随意捏造人物、动植物的外观,以一种写意特征为主要手法,如人物形象的眼睛就随意挖两个洞,嘴巴的轮廓也只是一条缝,透露着生命的力量。从局部看十分简单,造型活灵活现。
对比与和谐是形式美法则的结构标准体系。东巴艺术集的对比在于图画中形的大小、方与圆的差别、直线与曲线的衬托和疏与密、空间的大与小、色彩的冷与暖以及明与暗,不注重刻画外在形态而注重内在的反映,这些都反映了对比的关系。这些因素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更,形成了空间上的虚实感,契合了形式美法则。
纳西木雕艺术在东巴艺术集中算是独树一帜,也是最有魅力的存在。以杜鹃木为雕刻材料,雕刻手法多为线刻、浮雕、立体雕,以抽象或者具象的方式雕刻几何图案,有的带有民族风情,有的让人想起了非洲的面具,雕刻内容多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及动植物(如图2)。
图2 东巴木雕
纳西东巴经文化被研究者列为研究纳西古代文化的瑰宝,涉及行业众多,记载有历史、地理、气象、时令、历法、风土、动物、植物、农业、畜牧、狩猎、手工业、服饰、饮食起居、家庭形态乃至绘画、音乐、舞蹈、杂剧等广博的内容。
东巴艺术代表了现代人对于古文化的现实意义,会意式的文字设计概念具备了某字、某词的意义,在生产、生活中所绘制的图画,记录了时代的缩影,带有形式美的东巴艺术集产生了具象与抽象的美,无论是绘画、艺术创作还是后期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东巴文化在现代包装、海报、标志设计中的成功应用,印证了东巴文化强大的可塑性。艺术研究应用将会对标识、图画系统设计带来更多可开拓的空间。目前,有关东巴文化的设计只是停留在外形和颜色的运用上,如“插画家园”网站的标志就运用了东巴文字的元素,可能是由于东巴文字的外形及颜色的运用比较迎合“插画”这一主题,而缺少对东巴艺术的进一步思考。我们可以将艺术形式的内涵加以深入研究,从文化的宏观角度出发,而不只是拘泥于东巴字画、艺术集具体的形态特征,笔者认为这样的思考方式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承与创新。
形式美法则中静态的均衡就是对称,色彩的均衡也是对称,古人的智慧与审美在特定时期体现了安静和稳定、庄重与威严的心理感觉。与当前时代的信息交流需求相一致,所以人们渐渐将东巴艺术的字画做成人们所接受的产品。丽江市各大教育机构、学校也将东巴艺术文化列入必修课程之一,从而更好地促进艺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